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边坡稳定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应用于边坡的稳定分析,建立了基于几何法计算广义可靠指标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引入加速遗传算法寻找最小可靠指标,导出了计算边坡稳定的模糊随机可靠度算法。通过对单层简单边坡稳定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得到考虑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广义可靠指标影响的一般规律,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模糊不确定性和随机不确定性一样,对结构可靠性有影响,而现行的结构可靠度理论对此无法考虑.本文用模糊数学模式来定量确定其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通过对某重力坝用改进JC法程序计算该坝可靠度和考虑模糊不确定性对可靠度的影响,提出了有益于可靠度计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结构系统模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模糊数学理论与可靠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一种结构系统模糊可靠性分析方法.同时考虑结构可靠性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利用分解定理处理模糊数,得到结构构件模糊可靠度各入水平截集下的区间解.利用这些区间解计算结构系统模糊可靠度,既有效地降低计算量,又保留了中间计算过程的模糊性,使结果更准确.具体推导了β约界法计算结构系统模糊可靠度的公式,算例表明,该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模糊可靠性疲劳寿命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随机栽荷下构件疲劳寿命预估中的可靠性问题,在模糊累积损伤疲劳寿命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恒幅疲劳寿命的分布及试验参数,依可靠性理论,导出了恒幅载荷下构件的可靠度工作寿命的数学方程,从而建立了承受随机载荷的构件的模糊可靠度疲劳寿命计算模型,同时还导出了传统累积损伤计算方法下可靠度疲劳寿命计算模型。采用这两种模型,通过实测载荷谱,对构件的可靠度疲劳寿命进行了预估,并与实际安全寿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糊可靠度疲劳寿命计算模型预估的安全寿命与实际安全寿命相当吻合,相对误差仅为2.12%,传统可靠度疲劳寿命计算模型的预估误差为99.27%。  相似文献   

5.
机械零件的强度和所受外载具有模糊、随机为确定性,对于可靠性设计一般只考虑模糊性、随机性或者两者共时存在的情形,没有考虑模糊性、随机性相互融合的情形。本文根据模糊随机规划理论、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原理,提出了机械零件模糊随机广义可靠性的概念,把机械零件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表示成条件概率,建立了模糊随机可靠性设计的一般模型,传统的随机变量可靠性设计以及模糊可靠性设计模糊可靠性设计模型都是该模型的特例,模糊随机可靠度计算模型可以在考虑设计人员的经验的情况下降低零件的失效概率,该模型不需要强度或应力的隶属函数转化为安全事件的隶属函数,给出设计计算的公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广义随机空间内的一次可靠度分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广义随机空间内,采用等概率变换原则,提出了一个新的可靠度分析 方法.该法计算过程比较简便,尤其对于相关随机变量的可靠度分析问题,由 于不需要从相关随机向量到独立随机向量的变换,计算上更为简便.分析结 果表明,本文建议的方法和JC法具有相同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机械系统状态的模糊性,定义了系统的模糊状态、模糊状态转移、模糊事件等基本概念,建立了模糊状态下系统可靠度的计算理论,并就集装箱吊运机给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深基坑隆起稳定性的模糊概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基坑工程的坑底隆起稳定性受多种随机性与模糊性因素影响.将模糊概率和可靠度分析法结合起来,引入了深基坑隆起破坏分析的普朗特尔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计算了深基坑隆起失稳的模糊破坏概率和模糊可靠度.结果说明,模糊随机方法能够合理地反映基坑的实际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机械设计模糊可靠度计算问题,提出一种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并可应用到同一设计变量同时存在随机性和模糊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旋转机械零件避开共振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该方法把零件的激振力频率和固有频率处理为模糊变量,运用模糊概率设计法确定零件避开共振的模糊可靠度。并给出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风机的风量均以最大风量需求来设计,其传统风量调整方式采用机械方法或电磁转差离合器或液压耦合器调节.分析风机风量调节运行工况,提出将模糊直接转矩控制引入到风机的风量控制上,取代传统风机风量调节方式;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环境下,构建风机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的数学模型和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系统仿真结果,说明该控制系统的正确性.本系统的研究,为减少调整功率过剩风机风量过程的能量无偿损耗,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辛安泉水质遭受污染的现状,在目前水质模型运用现状基础上,将辛安泉饮用水源地污染现状及污染途径概化为物理模型,并对污染过程机理进行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来研究溶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数学模型,建立了挥发酚的污染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辛安泉水质进行了预测,为保护辛安泉水质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许晓红 《科技信息》2008,(36):112-113
本文论述了离合器的系统模型,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两个性能评价指标——冲击度、滑摩功。确定了离合器接合量和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对象,并得出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根据离合器控制策略,完成了汽车起步离合器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14.
将隶属函数、条件阀值、语义距离等模糊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引入数据库检索功能的研究中,提出一类广义模糊检索的定义,并就其面向用户的界面设计、功能设计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给出干部考核评价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Fuzzy数学模型,并利用广义Fuzzy运算引入二级综合评判,借助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得出一些定量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A new clutch configuration with dual diaphragm spring is proposed. It is proper designed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powertrain system. With this design, the clutch engagement is controlled by current in electromagnet coil. For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dual diaphragm spring, the clutch does not consume energy in steady state afte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author build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imports it into MATLAB Simulink. The simulation shows the behavior of clutch in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离合器动态工作特性,模拟了离合器动态接合过程中发动机的油门开度、输出扭矩、摩擦副摩擦系数及弹簧压紧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离合器动态接合过程和温度场分析的优化模型,提出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汽车离合器优化设计程序,并把输出结果的动态变化参数曲线图示化。  相似文献   

18.
模糊可靠性设计是机械设计领域中一种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根据模糊数学和可靠性设计理论,建立了双圆弧齿轮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其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模糊可靠性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轻型货车离合器的工作转矩、工作转速 ,离合器接合时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的转速差 ,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滑磨时间及离合器使用频次 试验数据表明汽车离合器的工作转矩分布图呈现两个峰值 ,可以用一个Weibull分布和一个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来描述 笔者运用优化技术估计了混合分布的参数 建立了各个工作载荷的统计模型 ,估计了各个模型的参数 研究得到的离合器工作载荷的统计模型对汽车传动系零部件可靠性设计、试验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在建立湿式离合器摩擦片与钢片间油膜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湿式离合器润滑油ATF在工作情况下的粘温特性及油膜变化对离合器特性的影响,运用动网格技术定义粘度随温度的变化,以一对摩擦副为模拟研究对象,建立实际油路的有限元模型,并在定常、层流下,运用UDF定义粘度随温度变化特性,运用FLUENT采用动网格计算,然后处理分析ATF润滑油对入口温度对湿式离合器带排转矩的的影响,,得到摩擦片表面的压力、速度分布图,根据摩擦片表面的压力分布图来研究摩擦片表面油膜变化规律,得出湿式离合器带排转矩随转速差的增加先成正比增加然后减少,最后在自主研发的离合器综合试验台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