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达到“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3.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5.
苏洵在《仲兄字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写作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写出平淡自然的学作品有两种可遵循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7.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名,同时也是以辞见长的优秀学作品,在我国古代学发展中外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作在谋篇布局时善于巧妙地蕴伏笔于记言和叙事中,并 通过占卜、梦境和天象、童谣等方式在前中埋下伏笔,前伏后应,用以 预示社会变化、时事动态以及个人命运的发展,使得整部作品脉络清晰、结构谨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清初美学家李渔受明末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中表现出对世俗之“趣”的崇尚:悠然闲乐的生活态度及“出自己裁”审美趣味、追求新奇与注重娱乐的文艺创作,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下,李渔的“趣”论仍然具有现代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纽约文人集群"是美国文化界的一批知识权贵,他们对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尤其是文学批评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被拉塞尔·雅各比称之为"最后的知识分子",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里,笔者将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早期东欧犹太人的艰难历程.从而揭示以欧文.豪为代表的纽约文人的思想与文学的根源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抽彩》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彩》讲述美国的一个普通小村镇的古老传统仪式:村民们每年举行一次抽彩活动,抽出中彩者用乱石打死来保证收获。雪利·杰克逊用独特的风格揭示人性的残忍、不仁道和社会对个体的迫害,因此引起许多争议。本文分析《抽彩》的冲突、背景、人物塑造、象征和讽刺手法。  相似文献   

11.
《万象》月刊是20世纪4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期刊。它以鲜明而独特的编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刊栏目设置灵活多样、版面整合整饬活泼、广告编排新颖独特,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开放兼容的编辑风格。  相似文献   

12.
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和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双重行为,造成了宋初文化环境的浮躁,并影响着文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文学审美感受,所谓“艳科”的“媚词”,表现了他们在诗文中少有的对享乐、恋情的游戏态度及其浮躁情绪,词中的“高楼”意象,更突出地再现了北宋前期文人怎样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沉沦,又怎样艰难地挣脱文化环境的漩涡,去顺应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布伊尔认为,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即"有毒话语"(toxic discourse)是文学的警示录,它表达了人们对环境恶化的焦虑。这些"生态预警作品"将文学文本与人们的生存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不仅传达和构建了一种生态美学和价值观,同时也担负起了树立读者环保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的"三事"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事"话语是指一句话列举"三事",作三个、三面或三层意义表述的语言形式。其表现有以"三事"为三项原则、三个条件、三个原因、三个愿望、三个物品等主要类型。从文献材料来看,"三事"话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客观的存在,而且历史悠久,涉及广泛,形式多样,是中国语言文学一大民族特色,无论治语言学或文学的学者,都不可不予以适当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为美国华裔作家所专用的“金色幽默”凭借其独有的特色与其他形式的幽默相区别,在叙事策略上尤其反映在故事讲述方面。在“金色幽默”的文本中,人物身处边缘,言行举止荒谬可笑但又具有某种喜剧色彩和独特性;反讽(irony)、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以及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等被巧妙地运用在故事讲述中来增强喜剧性,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叙事策略是对“金色幽默”的典型运用。  相似文献   

17.
“反复”修辞格的文体语用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复”修辞格形式的简单介绍着手,重着分析了“反复”修辞格在不同的英语文体如小说、诗歌、政论文和演说辞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功能,旨在学会欣赏和灵活运用“反复”修辞格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体悟《论语》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在参考史家"实录"意识的基础上,辨析并诠释原书的叙述质素、叙述特质,以及由此而致的叙事性和故事意味。事实是,《论语》的叙述质素根源于史传文化,其叙述特质紧密关联着人物与语录,其叙事性鲜明而且独特。从整体上看,《论语》一方面融前代王官叙事于哲学思辨之中,另一方面迥异于其它诸子叙事,从而构成了个性化的叙述品格。  相似文献   

19.
略论韩愈的“文以明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以明道"中的"道"指以仁义为根本的儒家之道,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旧说,不是抽象的空洞理论,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匡世正俗之良策"。韩愈从中唐的严峻社会现实出发,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我们必须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文以明道",才能给出确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