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传统的 Ipv4协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入 Ipv6协议的必要性,Ipv4向 Ipv6网络升级的可行途径。阐述了 Ipv4向Ipv6网络升级的目标,实现 Ipv4与Ipv6网络互通信的几个关键技术,并给出了新的与 IPv4兼容的 IPv6地址格式及其相关算法。解决了实现 Ipv4与 Ipv6网络的互通信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宣布Ip 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以后,全球就正式进入了Ipv6时代,对于国内的各大运营商而言,建立Ipv6网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此期间,必然是处于Ipv4与Ipv6混合的过渡阶段,在这阶段当中,如何将网络从IPv4平滑地升级到Ipv6并延长Ipv4的使用时间是各大运营商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城域网作为运营商改造网络的关键,采用分布式NAT地址转换技术可以解决IP地址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Internet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大,应用日益增加,IP地址即将耗尽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为解决Ipv4的设计缺陷,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开发了新一代Internet协议Ipv6,但由于Ipv4与Ipv6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存在众多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及应用,因此,要用新的Ipv6代替旧的Ipv4必然存在一个过渡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Ipv4和IPv6的转换技术进形象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现用的IP地址Ipv4的先天缺陷及Ipv6的先进性,提出应加强Ipv6应用的研发,解决未来这方面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用的IP地址Ipv4的先天缺陷及Ipv6的先进性,提出应加强Ipv6应用的研发,解决未来这方面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邓慧  李明东 《甘肃科技》2004,20(10):79-80
IP协议第 4版 (Ipv4 )为互联网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机制 ,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 ,Ipv4的 32位的地址空间开始枯竭 ,Ipv6于是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什么是IPv6 ,IPv4的尴尬现状 ,IPv6的对策 ,IPv4向IPv6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周华平  林浩伟 《科技信息》2009,(23):55-55,29
在Ipv6面世之前,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用户普遍使用的协议为IPv4,每个IPv4接口都具有一个32位的地址,这个地址在全球范围是唯一的,但随着Intemet的高速发展,逐渐暴露出了IPv4的不足,其地址空间已经快要枯竭,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分块地址的分配方式,大量的IP地址被浪费了。而且路由表增长过快。Ipv4地址采用了两级层次结构.它的地址包括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个部分.而路由器中只存储网络地址部分。换句话说,有多少个局域网络,就有多少个网络地址,这导致路由器越来越难以迅速有效地找到目的网络,路由算法非常复杂。而且路由器之间一般需要定期交换路由信息。路由表的过大也导致了网络开销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8.
我们提到的双协议栈是指在网络中的单个节点同时支持两种协议,网络中主要服务商在计算机互联网络真正全部升级到Ivp6协议之前必将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本文介绍了Ipv4和Ipv6双协议栈的工作机理和模型,探讨了基于双协议栈的工作方式以及互通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IPv6的诸多应用领域中,探讨IPv6协议网络技术如何应用于家庭网络中,相比于IPv4具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如更大容量的地址空间,即插即用的自动配置能力强,基于IPsec协议的安全机制,改进的移动性,以及在QoS上的改革较Ipv4具有的优势等.基于IPv6协议,融合家庭网关和ISP的家庭网络离我们的生活将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10.
IPv4网络到IPv6迁移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基于Ipv4的Internet已不适应当前应用需求,Ipv6即将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研究分析了在IPv4网络到IPv6迁移中涉及的Ipv4和Ipv6的共存和Ipv4分组包和Ipv6分组包相互交换两方面策略,并指出了各策略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许绘香  王浩川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3):114-115,126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IPv6协议将取代IPv4协议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协议具有许多新的特性与功能,如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支持网络节点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等。本文主要探讨了IPv6环境下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并以嵌入式IPv6为例探索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龙冬云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4):31-32,90
主要讨论目前IPv4佰地址空间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即采用具有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的IP协议(IPv6)。对于IPv6的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IPv6地址空间的大小、格式,IPv6中地址的类型(单播、组播和任播),以及IPv6地址空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MN每次发生移动都要重新配置转交地址,同时还需要向其家乡代理以及所有的通信对端进行注册更新.这一系列操作导致了移动IPv6切换时延较大,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无法适用.针对这一问题,IETF提出了快速移动IPv6(FMIPv6)与层次移动IPv6(HMIPv6),分别从不同方面减少了切换时延.为了从整体上减少切换时延并实现分组路由优化,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移动IPv6切换时延优化方法,并经过数学理论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了这种自适应的切换方法比普通的快速、层次直接相结合的切换方法在切换时延方面存在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应用、网络服务和网络需求也日益增多,然而目前IPv4地址资源已经枯竭,同时其固有的诸多局限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而IPv6在地址资源、服务质量、移动性、自动配置能力和安全性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极大优势,由IPv4向IPv6的升级过渡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转换等策略,在大力推进IPv6试点和应用的同时,逐步实现由IPv4向IPv6升级和过渡,为互联网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蒋群艳  蒋铃鸽  何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8):1343-1347,1352
针对目前分层移动IPv6移动性管理策略在用户移动时无法达到无缝切换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型分层移动IPv6移动性管理策略(tMT-HMIP).该策略利用网络的层次化结构特性,通过改进切换触发机制、地址配置策略,对切换过程进行了优化.在移动终端向移动锚点(MAP)注册新链路地址的过程中,通过在移动锚点处建立临时地址映射表,将发往原链路地址的数据包缓存,并将其链路地址映射为新链路地址.保证从原链路失效之后到新链路建立之前,数据包不被丢失.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减少了切换绑定代价和切换延时,有效地避免了切换过程中数据包的丢失,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移动化大势所趋,移动IPv4技术在提供网络移动的同时,也面临着和现有防火墙安全技术结合的困难。利用IPSEC技术,把移动IPv4和防火墙联系到一起,使得不改变移动结点IP地址的情况下实现对本地系统的远程访问,解决移动IPv4和防火墙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Windows XP的IPv6实验网的组建和隧道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IPv6实验网的组建,以及以此实验平台为基础进行的IPv6静态转发与GRE隧道配置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捕获通信过程中的IPv6数据包,进行原理性分析,利用测试工具测试协议性能,IPv6协议栈加以安装和地址配置过程,IPv6静态转发配置与测试,并利用ping命令进行通讯测试。其中重点介绍了 GRE隧道及其配置过程。最后,展示了Windows XP下IPv6的部分实验成果。研究表明:GRE隧道在IPv6骨干隧道连接中,其通信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IPv6与IPv4互通技术出现的背景及现状入手,介绍了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并针对NAT-PT网关地址池必须采用IPv4外网地址、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利用E类地址映射IPv6地址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址池地址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移动IPv6解决下一代互联网移动性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巨大的地址空间,而且增强了移动用户的切换能力和实现了路由优化.IPv6将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Internet协议,因此移动IPv6将在下一代Internet中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网络中,移动IPv6将为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业务提供一个统一的传输平台,人们不仅对多媒体播放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互能力.针对移动IPv6通信对端绑定中返回路由可达过程带采较大延迟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提前绑定更新选项的快速绑定方法.该方法不仅消除了50%的标准绑定所造成的额外延迟,而且提高了对交互式实时应用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IPv6中,摆动注册是降低路由稳定性和分组传输效率、增加位置管理开销以及策略路由配置复杂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改变路由器通告消息发布方式、设置记忆标记,并配合一套切换算法,设计了一种用于解决无线环境中IPv6移动节点位置摆动注册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由于稳定了路由路径、减少了分组丢失而经单纯使用链路可用性指示作为切换条件的移动管理方法具有更好的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