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诗能向古诗学习的地方正是中国古诗与西方诗不同的地方。中国古诗由于兴的神奇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语言系统;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又使中国诗对自然采取平视的态度。这都是新诗首先应该向古诗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杜甫七言古诗在语言运用方面颇具匠心,尤其是其中对仗句式的灵活运用整中寓变,以拙见巧,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本文对杜甫七言古诗中对仗句的语式变化试作具体的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阐释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诗与国风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相似方面:抒情内容、抒情手法、语言表现手法。古诗以温婉哀丽的语言抒发怨情,风格委婉悲凉,但古诗内容和诗体繁杂,风格水平参差。因为年代久远,作者和时代难以考证。古诗符合钟嵘的诗歌理想,故《诗品》把它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古诗难以被英美译者译成恰当英文的观点,试图通过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和西方两首意象派诗歌的分析比较,探究第二代华裔美国诗人Arthur Sze成功翻译这首中国著名古曲的原因。模仿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模式英译一些中国式“意象诗”也是一务能为英美读者认可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7.
选取唐朝诗人杜牧《清明》一诗的英文译本为分析对象,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参照,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杜牧《清明》一诗中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提出中国古诗的英译,在照顾本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始终要记得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做权衡,以找到翻译中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李宏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3-1356,1446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运用上的差异以及时态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态的选择。对于隐含时间变化、追昔抚今的古诗,译者可依据原诗中的时间指示选择时态;若古诗中动作发生的时间与情境不明确,译者可依据译诗意境选择时态;对于隐含引述成分的古诗,译者可根据翻译文风与译诗意境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相应的时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9.
诗在中国一向被认为是雅文学,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有着雅与俗的流变,本文对我国古诗在各个阶段的雅俗发展做概括阐述的同时,也初步探究了古诗雅俗流变的规律,这对研究整个中国文学的雅俗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喜梅 《科技信息》2009,(17):198-199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逻辑功能角度对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和它的五种英译文作初步的探索,分析小句与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通过语言形式进行体现。虽然不同的译者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们对语篇中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的把握基本一致。进而表明,对译文进行功能语言分析有益于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1.
在汉英句法形式对比的基础上,论述在中国古诗英译中应用形合手段的必要性。提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译者要在深刻理解、把握原诗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翻译过程中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以概念语法隐喻作为分析中国古诗的一个切入点,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新的诠释,为分析中国古诗提供了新的功能框架,为诗歌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野,也为语法隐喻提供了新的分析范畴.  相似文献   

13.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有着深厚的化内涵,是汉末失意人将化精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在诗中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化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直译中国古诗常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与失真,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手法以实现信息的最佳传译。本文拟就古诗英译中的变通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邢彬 《科技信息》2010,(26):179-179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明珠。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致力于古诗的翻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出发,看格式塔意象如何使译者更加完整地传达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语言艺术的瑰宝。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切实打好读写基本功有着重要意义。我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刘文飞 《科技信息》2011,(32):76-77
汉语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所结出来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形式别具一格。许多著名的学者早就尝试着向其他民族进行了介绍,许多译文作品也大量问世,但是译文良莠不齐,这对中国古诗的海外推广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译文的鉴定标准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好的标准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汉语古诗英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文学艺术各个方面,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迫于应对各种考试,不会品味,欣赏古诗,因而造成对古诗理解的不深不透。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应教会学生欣赏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诗的欣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