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8例甲状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多数具有边界不规则、不清晰,单发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内部微粒状钙化及血流高速高阻等特征性表现.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高,其声像图较具特征.  相似文献   

2.
使用ELISA法检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LMTK3水平。结果显示: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LMTK3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和健康人。LMTK3水平≥0. 705ng/mL的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LMTK3水平≤0. 705ng/mL的患者。甲状腺癌患者的LMTK3水平和甲状腺癌TNM分期是判断甲状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表明血清LMTK3表达水平可鉴别诊断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肿瘤,可以为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54例甲状腺癌标本分别用PCR-RFLP法检测H-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的突变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21ras蛋白,并用时序捡测分析ras基因突变和p21ras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结果发现,甲状腺癌中18例(33.3%)有ras基因突变和49例(90.7%)有p21ras蛋白过度表达.临床分期晚、分化程度低的甲状腺癌突变率较高,具有H-ras原癌基因突变和p21ras蛋白阳性的病例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表明ras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Ⅰ治疗甲状腺癌已有50年历史,国内已逾30年,其疗效已为国内外所公认。1942年Keston等首次发现甲状腺癌转移灶可能摄取Ⅰ;4年后,Marinelli等首次应用Ⅰ治疗甲状腺癌获得成功;1948年Rawson等发现事先切除正常甲状腺组织可以诱发甲状腺癌转移灶摄取放射性碘。嗣后,应用Ⅰ治疗甲状腺癌主要是治疗甲状腺癌的转移灶具有实用价值。近年来有人把Ⅰ治疗作为对分化好的甲状腺癌的一种常规辅助治疗措施,从而提高了疗效。文献还报道了乳头状癌的回顾性研究,术后未用任何治疗的复发率为37.5%,单用甲状腺素的为11.1%,合用Ⅰ和甲状腺素的为2.6%,其它关于生存率的报道,手术加Ⅰ治疗的生存率比单纯手术的也要高。  相似文献   

5.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2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3例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钙化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数目,囊变、平扫晕环征、增强后实性部分的密度、结节边缘情况、甲状腺包膜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平扫及增强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维及高频彩色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甲状腺癌,回顾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着重分析甲状腺肿块内部回声的特点、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钙化、有无包膜和肿块彩色血流丰富程度、频谱多普勒中的多项测量指标的变化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57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实性低回声结节42例,囊实性混合结节15例,结节边界不清晰33例,结节中有砂砾样钙化灶3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51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出结节内及周边探及血流信号.结论: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二维声像图及CDFI表现,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22例甲状腺癌及20例甲状腺腺瘤的突变型P~(1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发现:P~(16)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表达率分别为45%及10%,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乳头状癌及滤泡性腺癌P~(16)的表达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突变型P~(16)表达及PCNA的检测对研究癌基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及细胞异型增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小切口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联合根治术的应用和经验.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对33例甲状腺癌病人施行了低位领式小切口保留颈丛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Ⅵ区(74.7%) Ⅳ区(68.9%)、Ⅲ区(60%)、Ⅱ区(10.2%)、VB区(15.3,%).保留颈丛病人术后无明显耳部感觉异常,所有病人均无下颈部和肩部感觉异常.术后经6~60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对于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或临床未提示颈侧区转移(CNO)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对没有颈部手术史、放疗史或无淋巴结明显外侵的手术病人,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REGγ,p53,NOTCH1和BRAF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应用Realtime-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EGγ,p53,NOTCH1和BRAF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REGγ与p53,NOTCH1,BRAF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REGγ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且其阳性率为87.5%(35/40).REGγ表达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15 1<0.05),与患者性别无显著性相关(P=0.742>0.05);REGγ表达与p53,NOTCH1和BRAF表达呈正相关(P=0.023 3<0.05).REGγ阳性表达可作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联合p53、NOTCH1和BRAF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状腺细针穿刺物中miR-221-3p、miR-125b-5p、miR-183-5p的表达及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二科收住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9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34例,术前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采用定量PCR对穿刺物进行miR-221-3p、miR-125b-5p、miR-183-5p检测,研究其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25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物中miRNA-221-3p、miRNA-125b-5p、miR-183-5p均有表达.miRNA-221-3p表达量良性组1.18±1.09,恶性组4.91±3.64;miRNA-125b-5p表达量良性组1.41±1.35,恶性组2.50±1.28;miR-183-5p表达量良性组1.76±2.79,恶性组2.31±3.01;3种微小核糖核酸表达量恶性组较良性组均显著上调.miRNA-221-3p表达与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及包膜侵犯相关,miRNA-125b-5p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miR-183-5p与病灶数目和病灶位置相关.结论甲状腺穿刺物中miR-221-3p、miR-125b-5p、miR-183-5p均有表达,miRNA-221-3p、miRNA-125b-5p有助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诊断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收治的分化性甲状腺癌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手术范围,颈淋巴结清扫探讨甲状腺癌的治疗。结果30例接受单例甲状腺全切术,34例采取双侧甲状腺全切术,14例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7.7%。结论结合国内外大多数专家推荐的规范化手术原则及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双侧甲状腺全切术可提高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也根椐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甲亢中甲癌发生率为5. 62%(48/854),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5年(1个月~10年),术后1例甲状腺癌复发转移,1例术后2年甲亢复发,1例术后4年死亡。结论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癌术前诊断困难,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iR-429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甲状腺癌细胞分为观察组(anti-miR-429质粒转染)、阴性对照组(miR-429空载体质粒转染)、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分别进行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RT-PCR法检测miR-429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3(MTERF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评估其预后价值。从TCGA和GTEx等数据库提取甲状腺癌患者MTERF3的表达数据,探究MTERF3在甲状腺癌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对患者免疫细胞浸润和预后情况的影响,并明确MTERF3的临床意义。MTERF3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该基因在甲状腺癌中表达较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MTERF3是甲状腺癌的预后标志物,是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隐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组织发生学,对18例隐性甲状腺癌的石蜡包埋HE切片进行了观察分析。观察所见隐性甲状腺癌具有多灶性,18例共有26个病灶;瘤体较小,平均直径0.4cm,最小直径0.04cm;常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放射状疤痕。病理形态学特征提示,甲状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隐性甲状腺癌非硬化型可能为甲状腺癌的早期发育形态;癌肿刺激癌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疤痕;癌肿穿透疤痕,穿透处重新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如此反复从而导致瘤体不断增大,最终有可能形成显性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8例甲状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多数具有边界不规则、不清晰,单发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内部微粒状钙化及血流高速高阻等特征性表现。结论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高,其声像图较具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LMTK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02例甲状腺癌和48例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及42例癌旁正常组织LMTK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甲状腺癌患者组织中LMTK3蛋白表达积分值要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和癌旁正常组织;甲状腺癌患者LMTK3蛋白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及病理类型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LMTK3可能与甲状腺癌发生及进展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和分析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对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鉴别价值,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237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抽取在该院就诊的237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PDW、MPV和Alb水平及预测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研究组MPV、Alb均低于对照组,PDW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Alb诊断甲状腺癌曲线下面积(AUC)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Alb均阳性为检测指标特异性高于PDW、MPV、Alb单纯诊断的特异性;PDW、MPV、Alb之一阳性为检查指标灵敏度高于PDW、MPV、Alb单独诊断的灵敏度。因此,PDW、MPV和Alb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具有中等临床价值,3者不同联合方式有助于甲状腺癌确诊或排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与端粒酶激活及抑癌基因p16失活(缺失突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多重PCR、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甲状腺癌与16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P16蛋白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90.48%,高于癌旁组织(P〈0.01);甲状腺癌p16基因外显子2纯合缺失率28.57%,相应癌旁组未检出(P〈0.01);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40.48%,高于癌旁组(P〈0.05);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高于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结论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以及P16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甲状腺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甲状腺癌中p16基因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漏诊,均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诊后改行甲癌根治术。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结节时,临床上应高度怀疑有合并甲状腺癌之可能。本病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