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又受到自然界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3.
王朝科 《贵州科学》2010,28(1):38-42,75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变迁的历史。河流是产生和孕育人类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史,所以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学会将自身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其它要素置于同一个相互联系的平面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其它生命形式,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一个彼此联系的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河流承载力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长期以来的定性研究引向定量研究,从而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确定一个客观的标杆。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价值”这个概念。一直以来,哲学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一直将人作为价值主体,但是在当代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面前,人类不禁反思,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受体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究竟自然本身是否存在其内在的价值?与历史上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生态主义价值观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张炜 《科技信息》2009,(10):64-6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论述了人地关系观的内涵与特征,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提出了要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并指出了树立该观念的途经。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方式的产物。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对于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凸现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遮蔽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却忽视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论述了人地关系观的内涵与特征,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提出了要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并指出了树立该观念的途经。  相似文献   

8.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传统自然观的自我诠释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导演生涯里,宫崎骏一直在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呼吁人类社会重归自然,并以独特的动画语言加以呈现。他对以"万物有灵"和"人与自然共生"为核心思想的日本传统自然观的思考与呈现,主要可分为对立中的共生、毁灭后的再生、和谐共生三个阶段,分别以1984年的《风之谷》、1997年的《幽灵公主》、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3部动画电影作品为代表。从人与自然的冲突到自然的毁灭再生,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宫崎骏从其第一部动画电影作品开始,历时近30年,一直向观众倾诉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