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与导师的交往你开始做实验、搞研究,你非常希望导师随时随处指导你,解决你的任何一个困惑。这往往不现实,因为导师是“忙人”,他好像总有比你正在做的研究多得多的工作。你开始担心能不能从科学技术研究中得到最好的收获。即使是二年级的博士生也会问:我的研究低于国际水平,导师还能  相似文献   

2.
上文[1]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一:与导师见面,本文谈谈另一个场合:确定研究课题. 心急的博士生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就会问:"我做什么课题?"其实.你选择了某位导师就等于选定了搞什么样的研究.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讲到:"选择导师,实际上首先是在选择做什么研究课题."[2]闭化柏林[3]在发表于本刊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导师与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对于你成才的意义.你提问的真正含义.是指"具体做什么内容","从哪一个研究工作开始,一直干下去,走向什么样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位成功的博士生在做了博士后以后,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由于你的成功,你的导师一见到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是否有新的进展。“从上次见面后,你又做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刚做博士后数周的人尤其是一种不好的境况。即使你能够保持这种科研产出的水平(谁都会怀疑这是真的、可行的1。你也不大可能永远面对这样强烈期待的热情。你需要的是和博士后导师之间的一段平稳期待的相处,要和导师花时闻讨论一下研究计划。除此之外减少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即使在走廊上被导师碰上又问了这样的问题,就说“还没有”。  相似文献   

4.
与导师交往的第5条规则是稍稍有点个性。许多学生不习惯于向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如导师提出要求,有时甚至是十分顺从的。假设你已经应用了第4条规则,你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直接的好处,即你处在和老师可以交互甚至“谈判”的地位,因为你的导师看重你的主意。  相似文献   

5.
 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离科研这样近,而我明白要在学术上有一番突破是十分不易的,当年读大学选专业时也是懵懵懂懂,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但是自从考上研究生之后,我的人生发生了变化。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在这里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研究生生活相比本科生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一群人一起上课下课,准备期末考试。研究生生活更需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把自己的实验做好做精,在这个过程中,师兄师姐会给予你很多实际的帮助,而导师会在前方指引你。这样的生活更富有挑战性,也让人更加振奋。  相似文献   

6.
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我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我能教你与亲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不能强迫你这样做。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他人尊重。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我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代替你对它说“不”。我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我能告诉你必须…  相似文献   

7.
声音     
《科技潮》2008,(2):3-3
“研究人员必须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民众,因为民众是纳税人,他们有权利知道你做了什么,而国内的很多科研人员没有做到。”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万儒教授表示,纳税人有权知道科研人员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宋芸 《奇闻怪事》2005,(11):33-33
[案例]《一分钟》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大家在我规定的时间先干自己想干的事,然后说说你都做了些什么?开始!  相似文献   

9.
 看完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我的导师和我”就行了,啰嗦。的确,加上“我和我的导师”,又拖了个尾巴。“我的导师和我”这样的题目,符合语文课教义,又是人人习惯了可接受的,更何况最醒目的是这样的题目让人联想到导师们父母一般的温馨形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题目好,主题也好。而写“我和我的导师”是有风险的,“你有资格这样写吗?”有人会想。这不是没有道理,“我”在前,十分容易被人认为“骄傲”、“自满”,至少有点自以为是。但我想了一想,还是准备用这个带着尾巴的题目。我想说明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看到题目,你或许会问安利的两位老板不是从经销商开始成为成功的经理人吗?实际情况是他们两人在做纽崔莱经销商前就是两个青年企业家,美国许多书中都有记载,所以他们是为自己在直销中创业做的直销实践。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一是在中国市场上的直销经销商;二是作为经理人,不是自己创业,而是帮别人的公司做总经理。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我到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读博士。科研上手后,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由于挑容易实现的实验点子先“挖掘”,“挖”到后来,感到越来越难。导师显然不满足于在二、三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便催我研究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实验点子。时间一天天流逝而没有新发现,我很难受。见此情形,导师希望我提前毕业。这又使我为难,因为妻子比我晚一年进该校读博士,我想等她一起毕业。我对导师说,想把博士论文做得更完整才毕业。导师说,想做完整,是没有止境的,时候到了,就该跳出去,这样他也算又产出了一个博士。我问:“跟你继续做博士后行吗?”他说,做博士后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我已经跟他研究了几年,很难再学到新东西,还是应该到别处去学。我问:“想跟从几位学术大师做几轮博士后,行吗?”他说,博士后不是正式工作,如果做博士后超过5年还没找到教职,就很难在美国找到教职,因为会被认为缺乏潜力。他建议找到博士后职位后马上申请教职,如果不中,以后每年都试。我问:“如果最后还是没有中怎么办?”他说,还有别的职位,比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和工业界研发人员,最后总得接受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你做重要决定——这时会有很多人愿意给你忠告,但是记住这句话: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别人的忠告当然有对的时候,但事后证明这些忠告无用的次数却更多。你们必须靠自己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并为自己做决定。@@@@你们天生就有能力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决策。@@@@过去,我在几个重要的投资决策上,曾经听从别人劝告而忽略自己内心的决定。奇怪得很,每次这样的投资都失败。于是我根据自己所做的决定采取行动。直到年过三十,我终于了解这才是最佳的投资之道。  相似文献   

13.
陈诗哥  思源 《世界博览》2023,(10):30-35
<正>认识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式,文学和科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一个无法否定另一个。多年前,应中科院的邀请,我以童话作家的身份去给一群理工科的研究生做一场报告。讲座开始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做一张桌子,需要什么?”大概问题过于简单,研究生们面面相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过了一会儿,有一位研究生小声地说:“木头啊。”我说:“很棒!要有木头,还需要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早恋”没什么不好现在好多家长都不准我们在中学阶段谈恋爱,说那是“早恋”,他们看到我和男生在一起,就知道乱吼,却也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你能告诉我一些可以让我信服的理由吗?的确像你说的那样,许多家长都只是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却没有讲清为什么不要做。这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会认为他们干预了你的生活,限制了你得到快乐的自由。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是中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一般说来,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性的理解和体验大致可分为无知、朦胧、爱慕、初恋、钟情五个阶段。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5.
自私的群体     
<正>有一个古老的笑话,是关于澳大利亚北部鳄鱼出没区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如果鳄鱼开始追我们,你认为你能跑得过鳄鱼吗?”另一个人想了一会儿说:“实际上我并不需要跑过鳄鱼”。“这是什么意思?”第一个人追问道。另一个人回答:“如果鳄鱼开始追赶我们,我不必跑过它。我只需要跑过你!”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毕业典礼上,导师对我说“在我的实验室,你不算聪明,但却是最努力的一个,也是最靠谱的一个”。听到这样的评价,回想起4 年“悲催”、“辛酸”的博士研究生光景,我泪如泉涌。对于我这样一个外校生,而立之年进入北大攻读博士,期间的种种辛劳付出,遭受的失败与嘲笑,郁结于心中,久久不能释怀,伴随着导师给予的肯定,那一刻所有情绪全部释放。4 年博士学习生活,最大的收获是:做科研如同做人,要靠谱。  相似文献   

17.
我大学时的专业方向是“分析化学”,而领到的毕业论文题目却是“从苎麻里提取果胶之研究”。从专业的角度讲,二者是有一定距离的,于是去找导师询问,导师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不要管它距离不距离,四年来你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足以完成这篇论文。大学里不仅要打好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干什么都拘泥于‘专业’,那你永远只能是一名‘有理论功底’的熟练技工。”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冯长根老师:您好。我在网上看到您发表"研究生如何与导师交往"演讲(编者注:请参见《科技导报》2007年第10期第78页),受到一定启发。我是一年级博士研究生,目前与导师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我自己感觉很压抑。从我个人角度看,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刚离开实验室,实验室就闹了起来。原来是小纸船和酒精灯吵了起来,酒精灯夸海口说他能烧掉各种纸,这可激怒了小纸船,他气鼓鼓地说:“别看我是纸做的,可我有办法让你烧不着我。”酒精灯蔑视地说:“我就不信有什么纸会烧不着。”“就烧不着。”“烧得着。”“烧不着。”……这时“和事老”铁架台来了,他说:“别吵了,明天来比试一下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于是他俩气鼓鼓地走了。酒精灯一夜没睡,一直在练习祖传的“点火突烧法”。他发誓要教训一下这个“嚣张”的小纸船,非把他烧个“片甲不留”不可。小纸船已经开始后悔了。他想…  相似文献   

20.
张淑艳 《奇闻怪事》2009,(10):33-33
在感恩节前夕的一节品德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吗?”“做——”回答是那么肯定。我笑着问:“你们是自愿帮妈妈做,还是有一定的报酬呢?”“自愿。”“有报酬。”回答声此起彼伏。“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小组内先交流讨论一下:我们帮妈妈做家务,该不该向妈妈要报酬?”我话音刚落,热烈的讨论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