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哈尔滨高粱田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高粱田中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Zehntner)]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群落结构,对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哈尔滨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共11种,隶属4目5科,主要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是高粱蚜发生期的主要控制因素,物种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物种优势度、优势集中性均表现为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生殖隔离和行为特征几方面描述了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稳定机制 ,同时从环境扰动的角度阐述了物种对干扰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最后指出 ,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 ,同时存在着多因子的双重作用 ,自然选择仅仅只是其中的客观条件之一 ,而物种本身作为活的生命体 ,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百花山鼠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种库对其群落重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非稻田生境和休耕期间稻田生境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系统可以称为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根据生境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种库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种库,如田埂亚种库、沟渠亚种库、菜地亚种库等等.从捕食性天敌的角度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种库对其群落重建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稻田天敌群落重建期间(水稻移栽后1个月之内),稻田的优势种天敌如食虫沟瘤蛛、水狼蛛等均来自种库,它们由种库向稻田群落迁居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其中,田埂作为一个主要的亚种库为它们迁移入田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0~1991年7~10月调查、分析和比较了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16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华姬鼠、大林姬鼠和社鼠为本区的优势鼠种;鼠类群落的组成及其相似性水平受植被类型和垂直结构影响很大;群落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环境的优劣、异质性以及主导因子是否明显;群落的均匀性则更多地与环境的异质性有关。将鼠类群落的生物量分为三个数量等级,发现这种划分与环境的水分状况存在大致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6.
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甘肃省三条内流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的方法探讨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0个采样点中3个采样点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表现为聚集即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其中2个采样点表现为高寒环境过滤作用,1个采样点为人为干扰形成的水库,作为一种特殊环境过滤作用;除1个采样点仅采集到1个物种,无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外,其余6个采样点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发散,物种间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还讨论了不同建群机制地点的鱼类保护问题,建议在环境过滤作用的地点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在竞争作用的地点要防止外来种引入,从而维持鱼类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与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9-03—2001-06对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发现鸟类84种,依据营巢位置和取食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6个集团.对鸟类种群密度、集团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群落指标与植被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地面取食集团的物种数、种群密度与灌木丛的高度和盖度成正比.影响鸟类密度的栖息地参数对于不同物种存在较大差别.对地面营巢集团鸟类而言,随着灌木高度和盖度的增加,鸟类数量明显上升;而林冠营巢集团鸟类的数量却随着灌木高度和树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鸟类种群密度和均匀度受到灌丛高度异质性和乔木高度的显著影响,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则与灌木高度异质性以及乔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食饵具有脉冲扰动,捕食者具有阶段结构的常数成熟时滞Leslie-Gower HollingⅡ功能反应的Gomportz的捕食-食饵模型,通过利用由频闪映射决定的离散动力系统,以及脉冲方程的比较定理,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条件以确保捕食者灭绝周期解的全局渐近吸引和系统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步道对保护区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研究了河南龙池曼自然保护区旅游步道对群落物种组成、物种种数、物种个体数、物种盖度及重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对步道两侧草本层、灌木层盖度的影响最大,对群落重要值的影响次之,对物种种数的影响较小,但对物种的组成成分有较大影响。在步道两侧的2m处物种个体数最大;3m以外,个体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1.
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点,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淀山湖浮游植物进行四季调查.调查发现浮游植物8门126属384种,群落组成以绿藻、隐藻、蓝藻和硅藻为主,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Uterm)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为淀山湖全年主要优势种,微囊藻属(Microcystis)藻类为夏季主要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01×10~6cells·L~(-1),且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在0.31~1.59,2.22~7.98和0.17~0.82之间波动,指示淀山湖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淀山湖浮游植物分为4个主要类群:类群Ⅰ位于中部及西南部(S3,S6,S7)区域,类群Ⅱ为湖东-东南(S1,S2)区域,类群Ⅲ为湖北-湖西(S4,S5)区域,类群Ⅳ为S,类群间差异与种群密度及优势种不同有关.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情况,为淀山湖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空间异质性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生态学家研究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中最感兴趣的问题.空间异质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普遍特性,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是新兴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许多生态学理论中起中心作用,并且成为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笔者对百花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44种,其中轮虫22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10种;百花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较低(物种数S=19和21,Shannon-Weiner指数H'=1.50和2.11),夏秋季较高(物种数S=34和24,H'=2.03和2.75);主要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萼花臂尾轮虫(Y=0.77),春季角突臂尾轮虫(Y=0.11),夏季前节晶囊轮虫(Y=0.32),秋季螺形龟甲轮虫(Y=0.30);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在64.9~854.63 ind./L之间,平均为442.49 ind./L,丰度季节变化显著,但空间分布差异不大;轮虫丰度占据优势,后生浮游动物趋向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与营养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相似,但与生物量的评价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0—2012年我国8个区域310个站点的夏季逐月降水数据,采用趋势特征指数、M-K检验和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从时空分布看,1960—2012年,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两个地区均在1990年代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从东北到西南一线,夏季降水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倾向率负值带,其中,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显著,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在2000—2010年减少最多,华北地区在1980年代减少最多;区域内部安徽省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夏季降水量减少最明显。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达到突变水平,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86年和1989年,均表现为降水量由少到多的变化。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是东南夏季风减弱造成的;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与西南季风减弱有关,西风气流对流活动加强可能是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降水量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空间数据库的查询要求,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空间索引结构(MC树),并给出了MC树的性质和相关更新算法。  相似文献   

17.
云南近40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取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2002年12月42 a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云南42 a降水量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云南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表现为4种主要的定常型:①全省一致型;②南北分布型(冬春季);③东北西南型(夏季);④西北东南型(秋季).同时,南部变化梯度大于北部,西部的梯度变化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分析了全国160个气象观测站51a(1951-03~2002-0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得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类型是南北分布;统计降水量的时间尺度越大,则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尺度也越大;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春、夏季的降水空间分布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具有2.4~3.0a的显著周期存在,冬季降水空间分布也具有2.3~2.8a的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扭转效应对空间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运用了规范规定的底部剪力法,以偏心距为变量,推导出单维地震作用下偏心距和层间侧移的关系式,并利用数值分析,说明了线弹性扭转角和层间侧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减小空间结构体系的偏心距,可以有效地减弱扭转效应,提高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