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言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从想象民间开始,实现了再造历史的目的,在这种虚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语境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主观化历史文本理解方式。而想象民间源于他对苦难感受的切身体会,源于他对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书写,从而达到了他对客观化历史做出主观化艺术处理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孔子的神异化书写中既包含对先秦两汉经传神学的摘录,又有基于历史基础下魏晋文人的想象加工,显示出这一时期文献著述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文本中,孔子表现出神秘降生、预知、博物、降罚等神异特征,形象较前代更加立体丰满。这些神异特征在展示魏晋王权对民间的政治与文化统治以及儒家思想在魏晋民间社会的地位具有一定意义。谶纬神学对孔子的神圣化与书写风格的影响、孔子身为伟大圣者的独特性以及多元思潮的时代背景都是这一书写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种书写的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视角的选择往往能透视出其创作的风格,在很多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男性作家所选择的主流视角,作为他们反映社会的一个主要对象——城市,常常是以一种雄性的面貌和动荡的姿态出现,上海也不例外,这种主流书写方式抓住了历史变迁中"大上海"的时代特征,但它在把握城市大背景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绵延不断的上海日常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审视,而女性上海书写就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用一种边缘化的眼光来审视她们所体验的上海,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被视为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将上海的浮华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忆独特的历史书写则作为骨架支撑起整部作品。小说将日常生活视作城市历史的主体结构,对其进行感性的历时性呈现;小说以"背对历史"的姿态对王琦瑶的命运进行了精彩刻画,并将其作为城市命运的同构体而赋予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将弄堂作为上海的景观结构,通过街巷里弄里的世俗生活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5.
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上海书写成功借用了“上海”这一特殊空间复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质,营造出一个物质绚烂而又革命激进的另类摩登城市。通过对蒋光慈小说中关于上海的书写进行分析,能使我们对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以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鸳鸯蝴蝶派在民初上海都市文学商业化影响下一度兴盛与繁荣,它坚持以"民间立场"书写为导向,为其赢得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读者群体;创作中,鸳鸯蝴蝶派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方式,为文学多极化发展架起了一座传统与现代之间非对抗性转换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涌动,发掘民族“文化岩层”的热潮就持续兴盛。从乡土民间到伤痕怀旧,社会的迅速发展继而带动了“城市”新型概念与“回望”原生情感的诞生,“城市书写”逐渐被以迟子建为代表的一群作家推上文学舞台。其中,哈尔滨凭借其城市历史的独特性,加之迟子建独有的城市体验,对“冰城书写”形成了双层制约,使得该文学建构更好地契合了城市本身的生活形态与历史变迁。借由历史叙事与文学创作进行横纵双向建构,通过对印象哈尔滨的本真溯源,以全新思维构架出“对抗与重构”的隐含模式,囊括了哈尔滨文化、艺术、建筑、血脉、信仰、情感等多方面在内的新旧交替与内外变化。“抗衡与变容”无疑是对迟子建的哈尔滨书写中“城市反响”与“城市动荡”的集中概括,在自身发展与外国入侵的历史大背景下,透过新象旧貌的对抗与融合,体感在冰城之间集糅美爱、丑恶及罪罚的人性百态与柔情坚城的人城关系。  相似文献   

8.
田焱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19-122
闵凡利笔下的善州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礼仪之邦,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青春活泼的民间精神,更有着无处不在的大善与大爱。而在对善州世界的书写中,他体现出了作家对民间立场的坚守和对民间文化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作研究出现表述危机,进入反思时代。基于此背景,从民族志写作目的、对象、内容及如何书写四方面梳理西方后《写文化》时期民族志写作研究,分析其中困境,旨在为中国民族志写作实践和研究前景提供启示。提出应把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文本作为探索本土文化书写范式的资源,挖掘本土民族志书写范式,跳出西方民族志写作藩篱,立足当下共时性田野,结合历时的文字历史,接续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四十年代是个特殊的年代,而期间女性作家文本中的性爱书写也同样突破了以往女性书写的模式与常规,显示出了别样的书写风格,她们更直白、袒露地言说着自身在尘欲罗网中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严歌苓小说《扶桑》做为分析文本,从历史的角度,对中西文学史上的妓女形象进行梳理,找出严歌苓妓女形象书写背后的历史传承,以及其在妓女形象书写方面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5,(5):89-90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失败者被排斥在述说历史之外,这几成封建社会的惯相。但司马迁是封建社会史家中仅有的"奇迹"和"另类"。他的《史记》不仅写胜利者,亦写失败者,而且是公正地写,实事求是地写。他的为"失败者书写历史"意义重大:他使"书写的历史"更加全面、客观、生动、具体、鲜活,较好地实现了对真实历史的"复写"和"再现";他为历史研究所要达到的"鉴古知今"、"察往知来"目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迟子建的创作由早年的浪漫抒写转向文化探寻。她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民间社会的女性形象为依托,特别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形象的着力书写,表达了对传统民间社会中女性重要地位的缅怀,彰显了对现代文明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反思和批判,呈现出女性话语的乌托邦诉求。  相似文献   

14.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处于皖南的徽州深受其影响.尤其是在太平军与清军轮番洗劫之下,徽州俨然成为了人间炼狱.在这次空前的战乱兵燹之中,徽州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以胡晋柱、黄次荪、汪士铎等为代表的徽州士绅留下的大量笔记、年谱,为后人洞悉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徽州社会的实态提供了依据.不同于以往官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书写,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地方记忆更多依托的是当地士绅的民间书写.而民间书写的最大特色即在于不以官方意识形态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徽州的前后发展,这样就尽可能地接近了当时的史实.另外,太平天国运动在徽州的发展亦可以看做其兴衰嬗变的地方缩影,它为全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学术路径.  相似文献   

15.
革命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命题,而上海是这个命题的重要来源。茅盾、王安忆、金宇澄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概括了革命时代、延续革命时代和后革命时代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活。不同于茅盾和王安忆的宏大历史观,金宇澄以市井人物写后革命时代的民间政治,通过结局式的讲述展现了人们在后革命时代的生活,通过小说人物,他也兼及回答了革命的阶段性结果如何展现为普通百姓的日常伦理问题。以历史为资源,同时又选择性地延续历史、回答历史与革命的目的是后革命时代的文学所可能具备的特征。这种特征将成为新世纪文学特征之一而流传下去。这也是鲁迅所预言过的平民文学所可能呈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对旧上海的书写难免有着在历史档案中寻找材料而进行的虚构与想象,而在对少年知青插队偏远荒僻的蚌埠进行书写的一系列小说则充满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王安忆对早年贫瘠乡村生活带着个人痛感的认识,显然更为丰富生动和具体,也成为她对当下上海多样社会体悟的基础。早年记忆成为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因此形成其独特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书写者应该是带有专业审视眼光的阅读者、接受者,也应该是敢于对历史"改写"的文化立场鲜明者。从对待历史的态度、个人书写痕迹、评价文学的标准、政治色彩、"经典化"问题、写作模式问题等多方面考察几本新近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的写作最后总还是一种操作行为,它在历史的表象和记录之间寻觅点滴空白和沉淀,"补白"和"开掘"是文学史书写的一个意义非凡的任务,这里的书写者始终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接受者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论述在方言书写的美学意义和客家族群特性日益凸显的新语境下,钟肇政是不容忽视的存在。1950年代,在威权统治时期“不合时宜”的语境下,他就认定客家方言书写,并做努力探索。当词语选择了作家之后,钟肇政就成为客家方言书写的代言人,他从民间攫取各色语言进行锤炼,主要表现在词语上,语法上也曾略做尝试。总之,钟肇政为中国文学语言的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守成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民间”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民间的风俗礼仪和美好人性,对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认同“不规范”的民间文化,质疑和反思现代主流启蒙话语;表现民间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挑战理性思维和科学万能。文化守成小说的这种民间价值倾向,是作家极力以审美现代性来为工具理性现代性进行纠偏的努力,也是对建构朴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民间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传承民间武术对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人们锻炼身体的内容等方面都有巨大意义。文章认为研究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推广民间武术是现阶段传承该项目的重要渠道,并从(1)民间武术网络营销的资金筹备、(2)民间武术网络营销的技术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