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以它在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吸引了不少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为它作曲。舒曼付出十年的心血,用音乐语言出色地诠释了歌德的原著。清唱剧《浮士德》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它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以它在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吸引了不少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为它作曲。舒曼付出十年的心血,用音乐语言出色地诠释了歌德的原著。清唱剧《浮士德》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它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3.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4.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它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如同歌德(1749—1832)是启蒙时代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一样,索尔·贝娄(1915—)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启蒙精神的象征,贝娄创造的赫索格形象是当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对比浮士德与赫索格的精神与命运,可以大致透视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嬗变。在此,我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由文学、艺术、宗教和思想组成的负责诠释人生意义的部门。 一、从“有为”到“独白”  相似文献   

7.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歌德诞辰250周年。歌德的一生是紧张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生。倾歌德毕生之精力完成的力作《浮士德》,在世界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她总结了从艺复兴到启蒙运动300年间资产阶级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一个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的漫游,把这一过程形象化,并寓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作品中,歌德第一次在学中大力讴歌千百万人的劳动,千百万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在艺术上,作曲折地表达了“劳动是美”的美学观,把通过劳动建立的理性王国作为实现美的具体内容,然而歌德所歌颂的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脱离了阶级属性的劳动,因而不可能使千百万人“安居乐业”,带有强烈的乌托邦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歌德是“未来的宗教预言家”。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辉典范①———孙悟空形象新论李新灿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十九世纪前西方文学史上四...  相似文献   

12.
歌德与拜伦     
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是欧洲历史上的探索时代。在当时的文坛上,雄峙着两位思想巨人——歌德和拜伦。歌德是文坛上的君王(海涅语),拜伦是思想上的另一个王者(普希金语)。这两位文化巨匠作为同一代人,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歌德比拜伦大四十岁,可以说是拜伦的父辈,作为两代人,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七七四年,歌德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它完成于法国大革命的前十五年,倾吐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革命前的  相似文献   

13.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句话。由于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马克思和列宁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援引,在我国1978年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来,一些文章和讲话也常常引用这句话。可是有的同志并不真正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把这句名言作为轻视革命理论学习的“理论依据”,说什么“理论是灰色的,学它还有啥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  相似文献   

14.
周代“大武”乐的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不能说是一个舞剧,应该说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歌舞,——象徵历史故事的歌舞,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歌舞,文学创作与艺术创作统一起来的歌舞。这个歌舞作於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代还在奏演着,大概在东周王朝灭亡以後,至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就亡掉了。它的寿命约八百年左右(约公元前1066年至221年)。  相似文献   

15.
一部宪法不仅仅是一个以黑白表示在纸上的文件而已,它有许多附带着的东西与其共存,因此研究宪法往往是非常的困难;而英国宪法因为大部份是不成文的,所以便更难研究了。第一部至今还是最有权威的英国宪法的著作是A.V.Dicey於一八八五年所出版的 An Introductionto the Study of the Lawof the Constitution, 可是Dicey是一位个人主义时代的人物,他所根据的当时事实,以及他的意见和结论;到了五十年後的今日,自然不免要产生许多不正确的地方了。在不少新出版的关於英国宪法的书籍中,Keith为Ridges所校正重写的Constitu-tional La…  相似文献   

16.
浮士德是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中世纪的博学多才的魔术师,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既懂古典艺术,又能点石成金、起死回生,有许多奇特超人的本领。后来,他用自己的血与魔鬼订约,出卖灵魂归魔鬼所有,以换取在世间的权力、知识的享受。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从十六世纪起,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并且在此后两百年间,被写成许多通俗的小册子广为流传。许多诗人和作家都曾采用这个题材写作过。例如英国文艺复兴的先躯者、大剧作家乌娄(1564——1593)就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天南地北     
西德法兰克福市歌德故居内有株菩提树,它是歌德家人在其76岁生日时栽种的,现在是歌德故居一景。近年来许多树枝枯死。4月中旬一园林局官员看了看此树说:“此树可以砍伐!”3天之后砍伐队赶赴现场.一时锯斧齐举。故居主人竟然听之任之。相邻的书籍出版协会当即出来制止。许多人围拢来抢救,砍伐被迫中止。  相似文献   

18.
Samuel Wells Williams所著The Middle Kingdom是已往半世纪中英美人士的中国指南。此书最後订正本出版於一八八三年;此後五十年问的中国经过空前的变化,以致书中所论大部成了历史上的陈述。Latourette教授今著中华民族之历史与文化尔册的目的的即为供给现代英美人士一本新的合时的中国指南。上册是一本由石器时代至一九三三年的中国通史;下册是一本现代中国文化鸟瞰,分别叙述政制,经清,宗教,社会,语言,文学的大慨情形。每章之後附有参考书目,分中文史料与著作,西文普通著作,舆论文及专题作品三类。後两类价值甚大,因为西方支那学者近年…  相似文献   

19.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作品恰如一台多棱镜,折射出人生五彩缤纷的光芒,其间,狂部歌手的激情、泛神论者的明彻、智者的聪颖与哲理浑然一体,以至人们难以用文学史上惯用的什么主义和流派来简单地界定歌德及其创作。笔者结合歌德的创作实际和有关言论,权且称为“辩证法的艺术”。在作者《大告白的片断》、诸多抒情诗歌特别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浮士德》等作品中,可以说“辩证法的艺术”大致贯穿了歌德一生的创作。爱情,历来是诗人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但歌德诗歌所写的爱情从来就没有落入某种模式或单一的主题与概念的尊自。他写由于失恋而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