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光锥 QCD求和规则计算 BS→ 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 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更精确地抽取 CKM矩阵元 |Vub|. 相似文献
2.
本用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B→π跃迁形状因子,并与标难的光锥QCD求和规则的结果进行比较.它们基本吻合,但在本中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更精确地抽取CKM矩阵元|Vub|。 相似文献
3.
用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在整个运动学范围内Bs→K跃迁形状因子, 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 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 性对计算
结果的影响, 从而能更精确地抽取CKM矩阵元|Vub|. 相似文献
4.
重到轻跃迁形状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参量,它在B介子衰变中起重要作用.在光锥QCD求和规则中,形状因子的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光锥波函数,twist-2, twist-3的波函数是主要贡献的波函数.现在仅有twist-2的波函数被系统地分析并较精确地确定下来.然而,对twist-3, twist-4的波函数确定不够好.但twist-3波函数对形状因子的贡献与twist-2波函数贡献相当,Twist-4波函数贡献很小,这样twist-3波函数给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通过构造手征流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用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B→π跃迁形状因子,与标准的光锥QCD求和规则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更能精确地抽取CKM矩阵元|Vub|.各参数对计算结果f(q2)的不确定度的影响范围是:Borel质量参数M2的影响为±(3~5)%,光锥波函数±10%,高扭度波函数的影响不超过5%.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QCD求和方法以及K介子光锥波函数,计算了Bs→K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结果与夸克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在大动量转移范围内基本吻合,而在小动量转移范围内,我们的计算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6.
跃迁形状因子是描述强子遍举衰变中非微扰QCD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在重夸克有效场论的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介子衰变到轴矢量介子K1的跃迁形状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D→K1(1270),K1(140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计算表明D→K1(1 270)半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为10-3量级,而D→K1(1400)的分支比要小大约两个量级,这些结果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种不同的势模型下J/ψ波函数,在微扰QCD框架下,计算了Bc→J/ψ形状因子,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利用全息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了D、D_s→K~*跃迁形状因子.由于只与带电流相关,D→K~*衰变只涉及4个半轻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A_1、A_2、A_0、V.D_s→K~*衰变既与带电流相关也与味改变中性流相关,除了上述4个跃迁形状因子外还涉及3个张量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T_1、T_2、T_3.整体上来看,所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与以前文献中通过其他方法(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模拟、光前夸克模型、重轻手征夸克模型)给出的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基本一致.利用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通过半轻衰变D~+→K~(*0)l~+νl、D~0→K~(*-)l~+ν_l结合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确定了CKM矩阵元︱V_(cs)︱.预言了D_s~+→K~(*0)l~+ν_l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当前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u^~l衰变过程,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由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x^(*)+ρω^0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在这些衰变道中,对于末态包含两个矢量介子的衰变,径向激化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且大于80%;而两个横向激化的贡献是被rDs^(*),rρ(ω)的幂次压低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手征流关联函数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LCSR)方法,消掉了3扭度和5扭度K介子波函数的贡献,计算了-6相似文献
1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30-33
采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了J/ψ介子两体非轻弱衰变过程,计算了J/ψ→DP,DV过程的分支比,其中,J/ψ→Dsρ,Dsπ过程具有相对较大的分支比.在未来的高统计量的重味物理实验中是最有希望被探测到的. 相似文献
13.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在这些衰变道中,对于末态包含两个矢量介子的衰变,径向激化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且大于80%;而两个横向激化的贡献是被rDs(*)、rρ(ω)的幂次压低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珓衰变过程,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由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v)l衰变过程,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由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J/ψπ,η_c π,J/ψK,η_c K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即将运行的LHC实验上可以观测到大量的Bc介子,使得对Bc介子的研究成为可能.本文用QCD因子化方法,对Bc→J/ψπ,ηcπ,J/ψK,ηcK进行唯象研究,给出它们的分支比,并对理论预言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LCSR)对Bs到JPC=2--张量介子K2(182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K2(1820)光锥分布振幅,重夸克展开至领头阶,利用LCSR计算了Bs→K2(1820)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表明,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不同,在所取自由参数范围内,形状因子V2<0.在此基础上,预言了半轻衰变■的可观测量,包括分支比、纵向极化分数、前后不对称和微分前后不对称过零点.研究显示,电子和μ轻子末态分支比几乎相等,在10-5量级,相应τ轻子末态分支比约为前者的1/5.纵向极化分数均>0.8,大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前后不对称随着末态带电轻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结果有可能在将来被LHCb、BelleⅡ等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考虑到本底形状对拟和结果的影响后,给出J/Ψ→Ξ--Ξ+的角分布α=0.52±0.26;利用BE-SII上已有的角分布结果对J/Ψ→Ξ--Ξ+,p-p,Λ-Λ,0Σ-Σ0的电形状因子GBE和磁形状因子GBM的比进行了研究,并与DM2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20.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D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发现在D0→(K)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