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低空天气实况到多种物理量场要数等方面,对忻州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原因,把实况作为着眼点,旨在寻找指标,为今后暴雨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安俊 《河南科学》2011,29(9):1076-1080
利用天气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安阳区域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侧的西风带低槽和西南低涡,属于典型的北槽南涡型暴雨天气类型.低槽引导西南低涡东北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9120提供的常规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5日河池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显示:南亚高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交汇、低空西南急流活动频繁,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不稳定,中低层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正涡度的加强是环境物理量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理州“2010.8.22”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2日大理州突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是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52℃的冷云区范围内;物理量场与暴雨天气配合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风廓线雷达的负垂直速度和信噪比变化可以揭示出中小尺度系统变化过程,降雨强时负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也加大;对提高中小尺度的监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9年8月20—21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运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以及micaps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演变以及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低通滤波器分离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的运动,对云南罗平地区的一次单点性暴雨过程的各种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天气尺度的系统为次天气尺度的系统提供了暴雨发生的适合的环境场,而次天气尺度的系统是导致罗平地区单点性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勤娣 《河南科学》2014,(9):1790-1794
利用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新一代雷达产品资料对2008年7月17日下午到夜里,豫北、鲁西、冀南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多尺度诊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较弱的冷性低涡切变本身并不能造成强降水天气,当低涡东移遇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较强暖湿气流时得到加强,在低涡东侧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上产生暴雨天气.冷涡暴雨低层有明显的东北气流冷垫,加强了其动力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中层水汽辐合非常明显.在新一代雷达产品图上显示:较稳定的大范围中等强度回波能产生较强降水.中低层风场为暖平流加辐合,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中低层较大的垂直风场切变给对流云的形成提供动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天气环流形势和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了2012年7月21日忻州市出现的历史罕见区域性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原因:一是500hPa图上,蒙古国以北庞大冷低压东南下,促使5840gpm线南退,冷暖空气交汇,加之前期584线在河、保、偏一带盘踞,给这里带来高温、高湿、高能;二是500hPa、700hPa、850hPa在忻州市上游一带有西南风急流存在;三是从强降水时段的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等物理量场看出,忻州市西北部为辐合区,这些参数和降水量大小分布区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00-2009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22例暖式切变线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平台获取的多种资料、NCEP逐6h的2.5°×2.5°再分析资料和T213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对比订正等方法,研究暖式切变线暴雨气候特征及其预报预警.基于大气环流形势分析暴雨影响系统,根据暴雨发生前后的物理量变化得出NCEP资料的物理量阈值,利用T213资料对物理量阈值进行订正,根据满足指标阈值的物理量个数分3个等级进行暴雨的可能性预警,通过预报预警系统界面实现暴雨预报的自动化实时显示,并对预报效果进行试报检验和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全面地统计分析了南盘江天生桥水电站水情和上游地区降雨资料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大、中洪水大多是上游地区暴雨天气造成:然后,普查历史天气图,对暴雨天气过程分型,并进行了暴雨过程的能量场(T_σ、T_(mk))特征和物理量(各层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水汽输送等)诊断分析,揭示了南盘江流域产生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得到一些暴雨预报指标。为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213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晋中地域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地面的冷锋是造成晋中地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前期不稳定能量、水汽的积累和过程中物理量场的良好配置有利于产生暴雨;触发暴雨落区位于高能舌与对流不稳定重合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春季山西省东南部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鹏娟  程海霞 《太原科技》2010,194(3):66-67,73
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云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西省东南部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的西风槽东移加深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的切变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散度、垂直速度、能量场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暴雨发生在切变线前部,中尺度系统是强降水形成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对2008年9月23—24日发生在山西北中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在高低空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这3个影响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比较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暴雨区对流的发展;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说明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对流系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对1986年6月13~16日四川盆地内的暴雨天气过程中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得出暴雨天气过程中各物理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指出在中纬度地区暴雨天气的激发条件不仅是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在水汽条件较充分的情况下,CISK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陇南一次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5月10日,甘肃陇南岷县出现了罕见的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使用模式输出产品作了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天气过程;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负螺旋度的短暂出现可以作为此次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来自西亚地区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甘南中层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不稳定能量的聚集和释放,并且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要快,导致了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屈亚楠 《太原科技》2016,(4):119-120
文中利用实况探测资料,介绍了忻州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两方面对此次暴雨的发生做了简要的分析,得出副高进退、低层切变线、露点锋、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以及较厚的湿层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条件;露点锋生去、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和大值区低层辐合大值区重叠的区域是暴雨多发区;暴雨、大暴雨发生在副高外围及切变线附近不断生成的对流云团边缘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云图等,对南安市秋季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高空探测资料、地面资料、诊断物理量、ERA5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以及南靖县16个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等,对2021年5月29—31日发生在福建省南靖县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在低层切变东移南压并维持和地面静止锋持续影响下产生的;850 hPa水汽通量12 g·s-1·h...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余市2001—2011年共10年寒潮季(11月至次年3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统计分析了新余市寒潮若干天气气候特征和寒潮过程的天气现象及其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1年期间新余市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增加,寒潮均出现在11月—3月,2月和3月为新余市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2)造成新余市的寒潮天气过程的冷空气有西、中、东三路,主要为中路;(3)对新余市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