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主要是对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进行重新阅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部小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旨并非是揭露和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乃至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孔乙己对自己可怜自尊的极力维护和世人对其自尊的肆意践踏构成的冲突,揭露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反映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反思和爱恨交织的心理,表明蒲松龄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建立,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方面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对科举制度的撞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表明,科举制度不能御敌保国,已失去其育才造士、任官御悔的作用.康有为严厉批判科举制度,提出改革主张.时代前进的潮流终将淘汰腐朽的科举制度,进而创建新的育人选官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吕静 《山西科技》2011,(3):32-33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之下进入官场,还是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之下进入公务员行列,都必须首先通过不同的录用程序。通过论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录用原则,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时期小说家作为封建末世士人,大多数人所走的仍然是科举道路。但在经过科举路上的挫折之后,他们开始对科举制度下士人窘迫、消极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对科举制度造成的士人人格的蜕变提出质疑,并试图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探索积极合理的士人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隆时期小说家作为封建末世士人,大多数人所走的仍然是科举道路.但在经过科举路上的挫折之后,他们开始对科举制度下士人窘迫、消极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对科举制度造成的士人人格的蜕变提出质疑,并试图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探索积极合理的士人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0.
“白马之祸”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唐朝末年的“白马之祸”与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晚唐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军阀出身的朱温及其对科举制度不满的幕僚们在黄河岸边的白马驿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多位进士出身的唐朝仕宦。他们的这一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发泄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企图通过此举扭转唐末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通过“白马之祸”的考析,澄清了历史事实,有助于对晚唐社会状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12.
明朝统治者设立贵州行省以后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一面发展儒学教育 ,一面推进科举制度 ,大力培养和选拔封建统治人才。而明朝科举制度在贵州逐步推进和发展 ,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 ,给明代贵州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壮族土官地区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先对唐代至清末壮族举人、进士的人数、人名进行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壮族土官族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最后对壮族地区施行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作了三点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理国时期,儒家学说在境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诵读儒学经典已蔚然成风,文学创作繁荣,已有个人作品专集出现。大理国也实行开科取士制度,其科举制度既有与内地相同之处,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大理国科举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到明清两代,弊端已经充分暴露.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集中在败坏人才与禁锢思想自由上,即"破坏天下之人才"与"限以一先生之言".他的结论是"举业盛而圣学亡".经世致用与学术民主是黄宗羲心目中"圣学"的核心.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为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倡导学术民主,期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黄宗羲强调"道非一家之私",以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达到较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期望能出现"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清末科举制度变革考别必亮1905年9月清政府颁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①宣告起于隋代、风行中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科举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明末清初对科举的批评就已不绝于耳,如顾炎武...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的《兔园策府》、《杂抄》、《蒙求》,蒙书教材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而不同,论证此类敦煌蒙书的新特质的产生是科举制度对其催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每个国家政权都必须有一定的人材培养、选拔途径,方能保证其政权组织的存在和延续,国家机器才能连续运转。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形成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就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材的重要途径。由读书中科举而做官,这条道路就是所谓的“仕途”。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就围绕着这条“仕途”旋转。科举制度,决定着中国  相似文献   

19.
康熙三十八年发生的己卯顺天乡试案,是康熙朝科场大案之一,不仅牵涉甚广,而且对此后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考察了己卯顺天乡试案的案情始末,并对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科场案件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更成为清朝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由此而生发的各种科场改革对有清一代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朝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在明清两朝期间科举制度的一种内在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反舞弊一旦成功,即意味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因此反舞弊只能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