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对于早期注聚效果的评价没有成熟的方法,增油降水的效果基本依靠动态分析方法评价,由于早期注聚与晚期注聚的很大不同,造成动态分析方法在评价早期注聚效果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一种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的新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渤海L早期注聚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建立高精度历史拟合的数值模型,并建立假想的水驱模型,使之与实际模型对比,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拟法计算的增油量与动态分析法相比更加精确,原因是数值模拟法排除了各种措施带来的干扰,且考虑了油田的递减规律。另外建立了不同含水时机注聚的模型,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渤海L油田实行的早期注聚在各方面相较其他含水时机注聚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上稠油油田早期注聚过程中部分井产液能力存在明显下降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Buckley-Leverett公式的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产液指数计算模型,较系统研究不同的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注聚时机、注聚黏度等影响因素条件下的产液指数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聚驱阶段的产液指数整体呈现"四段式"变化特征,依次为上升段、快速下降段、平稳段以及回升段,海上典型稠油油田的产液指数相比转注聚时最大下降幅度可达53.1%,波谷时机为累积注入0.25倍孔隙体积聚合物时。波谷时机随着原油黏度或低渗层相对厚度的增大而提前,随着级差的增大而推迟;最大下降幅度随着注聚黏度或级差的增大、注聚时机的推迟而增大。当级差为2或高低渗层孔隙度比为1.6时,无因次产液指数曲线可出现2次波谷。上述成果对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方案设计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油作为一种3次采油技术,已经成为陆上油田提高油田采收率重要技术之一。试验区A07井组注聚以来,在注聚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影响聚驱效果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聚驱开发开展注聚动态跟踪与效果评价的研究.及时发现、分析问题,提出调整措施,保障、指导聚驱开发,并为下步扩大注聚规模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注聚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因海上平台寿命有限,研究聚合物驱不同注聚时机的生产特征及产能预测,对在有效时间内实现经济高效生产很有必要。通过一维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聚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注聚可以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但含水变化率随注聚时机的延后而增大。综合分析认为,通过动态数据的含水变化率总结,建立累计产油量和含水变化率的关系式,可以实现对注聚受效井生产能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海上早期聚合物驱开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6年渤海L油田开展了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目前陆地油田、渤海J油田高含水期聚合物驱的矿场试验中,见效后生产特征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而在渤海早期注聚L油田见效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L油田开发早期见水后含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聚合物驱“降水效果”不足以抵消水驱“含水快速上升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渤海L油田早期聚驱注入压力及含水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含水在聚驱与水驱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说明早期聚驱开发特征。为早期开展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设计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台子油田河道砂体发育厚度薄、渗透率低、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地质储量2288×104t。本文通过对注聚区块效果分析论证了厚度薄、渗透率低、砂体主要呈条带状分布油层利用现井网和简易地面工艺流程注聚的可行性。为提高类似油层条件下的杏南过渡带、太北油田采收率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中后期油田高含水和特殊油藏开采需要,为解决机械式三柱塞注聚泵存在的结构复杂、冲程短、冲次高等问题,采用了液压传动控制,确定了其技术参数,实现了高效节能,排量可调。其性能是目前机械式注聚泵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渤海S油田为具有代表性的海上厚油层油田。以S油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油田的复合反韵律的沉积特性,为了规律的获得,研制了能够代表目标区块储层性质的反韵律二维纵向非均质厚油层物理模型。首先选取了代表性的含水率分别为20%,70%,95%的注聚时机分别进行了聚合物驱替的物理模拟研究。使用电阻值-饱和度法探测模型纵向上的饱和度分布,通过理论计算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波及系数、驱油效率的定量化的实时监测。同时通过对模型饱和度云图的动态监测,获得了驱替过程中的波及前缘运移方向及形态。总结得出了不同注聚时机对于厚油层聚驱的波及效率、驱油效率以及波及前缘形态的影响。同时绘制了波及系数图版,为后期油田的波及系数预测提供依据,为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迎秋 《河南科学》2014,(5):851-854
聚合物驱已成为旅大10-1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聚合物驱的进行,注聚井堵塞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聚驱效果和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红外光谱、XRD、XRF、ICP分析方法对堵塞垢样进行了组分分析,并从聚合物地层吸附、高价金属离子、储层渗透率等方面对旅大10-1油田注聚堵塞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试验区块的地质模型,对试验区块水驱阶段和聚驱阶段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试验区葡I1-2层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研究结果,制定不同注水速度,注聚速度、注入浓度和不同聚合物用量注入方案,通过计算结果进行优选,最终获得合理的注水、注聚参数,应用此优化结果,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海上油田实施化学驱高效开发新模式,受制于大井距、多层段、强非均质性以及海上平台寿命有限等因素,使得传统聚合物驱方案设计适应性较差且调整余地较小,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进而科学地对聚合物注入方案进行设计、优化和控制成为新模式在海上油田进一步推广的关键。重点对聚合物驱见效阶段的见效机理及强化见效控制对策进行研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分析聚合物驱见效阶段不同级别孔隙的动用状况,从微观角度揭示聚合物驱见效机理,并基于数值模拟和代理模型对见效阶段注入浓度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注入聚合物溶液体系的适应性在见效阶段体现为体系的微观流度比改善能力对不同级别孔隙不同油水分布状况的匹配性;(2)对于见效阶段而言,优化目标实际上是加强动用均衡性,强化见效,使在后期更加难以动用的小孔隙在见效阶段得到有效动用;(3)在代理模型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注入浓度与强化见效主控因素之间的响应面决策模型,可以快速、有效指导聚合物驱全过程注入参数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上Q油田非均质性强及综合含水率高的问题,开展了活性聚合物调驱性能研究。研究中采用流变仪和界面张力仪考察了活性聚合物的增黏性和界面活性,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考察了相同黏度下活性聚合物的注入性、驱油能力以及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聚合物,活性聚合物增黏性好,具有低浓高黏特性;浓度高于4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低于11 mN/m;在注入岩芯时,岩芯末端起压明显,具有一定的深部调剖能力;相同黏度下活性聚合物的驱油效率要比普通聚合物高8.66%,聚合物与水交替注入时提高采收率幅度最高,达到22.34%。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动态规律及见效时间判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渤海某油田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进行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产油量变化规律研究。提出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定义,判断早期聚驱的见效时间,分析注聚时机、纵向变异系数和流度比对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影响,提出不同时机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判断原则。结果表明:早期聚驱存在临界注聚时机,大于该临界值时,含水率曲线形态与中后期聚驱一致,有明显的下降漏斗;小于该临界值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下降漏斗,而处于缓慢上升趋势;是否出现含水率下降漏斗不能作为判断注聚见效以及确定见效时间的唯一标准。利用生产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相对误差小于10%,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渤海W油田聚驱过程中因油井转注和井网加密引起的水聚干扰问题,首先基于目标油田特征建立了典型聚合物驱井组油藏模型,精细研究了聚合物驱中后期因井网加密引起的水聚干扰情况下的产油、含水率、波及面积指标动态,进而剖析了其对驱油效果影响机理;同时测试了通过适当降低水聚干扰区注水速度,注水/注聚井轮换交替注水/注聚与加密井后期封堵高渗层3种方法改善水聚干扰下驱油效果的方法;最后在目标油田进行了应用评估。研究成果对于渤海油田聚合物驱方案的顺利实施、调整完善以及增油上产效果的保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注射自增强技术是利用普通的、纯的聚合物材料应用特殊的成型方法,通过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从而使聚合物材料得到内在增强的方法。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几种聚合物注射自增强技术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6.
确定的注聚井解堵剂主要由5%的裂解剂、3.50mol亚硝酸钠和3.30mol氯化铵水溶液作自生气体增能扩散剂,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经过聚合物堵塞,解堵剂对渗透率恢复程度大于80%。解堵后注聚井注入压力下降1.7MPa,注入量增加52m3。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微球是油田广泛应用的一种深部调剖剂,为了解决聚合物微球现场注入参数问题,利用室内岩心封堵试验,以阻力因子和残余阻力因子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聚合物微球的注入浓度,注入量及注入方式.利用分段压差研究了聚合物微球在长岩心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聚合物微球性能与现场经济因素,聚合物微球的最佳注入浓度应为2000mg/L、最佳注入量为0.4PV、注入方式应采用连续注入方式.聚合物微球可以在岩心中不断地形成封堵和运移,其对岩心中部封堵能力最强,具有良好的深部调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