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主链为硫醚,侧链为乙二胺的交联的整合树脂(共3个样品)在0~100℃温度范围内对苯、正庚烷、四氢呋喃、四氯化碳、乙醚和丙酮的比保留体积,并计算出各探针分子在无限稀释状态下的重量分数活度系数、偏摩尔溶解热、探针分子与试样的偏摩尔混合自由能以及探针分子与试样的相互作用参数。试样与金络合后,同探针分子的作用减弱。相互作用参数——温度图线(X—T图)形状可用Patterson对比状态理论加以解释计算比保留体积时需进行两次线性外推:先对进样量外推;再对载气流速外推。  相似文献   

2.
3.
初生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凝聚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PE)的凝聚态,采用DSC研究UHPE熔体等温结晶后的熔融行为;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初生态UHPE链构象,通过偏光显微镜(POM)研究UHPE熔体的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初生态UHPE的大分子凝聚态是一种独特的无相互贯穿的多链凝聚态,熔融时,初生态UHPE的凝聚态转化为向列型结构,在熔体结晶时,向列型结构转化为伸直链晶体,再熔融时,熔点的降低是源于伸直链束中晶区链长度的降低。这种特殊凝聚态结构,赋予熔融后初生态结构可恢复的特性,当UHPE熔体在120-130℃下长时间等温结晶后,伸直链束中晶区逐渐增厚,并恢复至初生态的结构,此外,还利用红外差减谱法对链构象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支持该凝聚态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填料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属铜粉作为填料,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改性复合材料。试验测量了UHMWPE及其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铜粉经偶联剂处理后,可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抗压强度提高约11.1%,可使其导热系数提高约34.3%,且耐磨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在高滑动速度下,耐磨性还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铸钢ZG20MnSi、Fe-05电弧熔焊、Ni60热喷焊4种材料,在HT200灰铸铁为摩擦副无润滑条件下,进行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磨损性能比铸钢ZG20MnSi高4.96倍;比Fe-05电弧熔焊材料磨损性能低9.8倍;比Ni60热喷焊材料磨损性能低4.5倍。从而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替代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生产、工程实践详细介绍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超强的性能、优越的性价比和广泛的使用前景;介绍了新型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业应用现状以及在管道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学习研究契机。  相似文献   

7.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板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聚乙烯(PE)隔板的微孔形态进行了研究,利用压汞法对隔板的微观结构参数进行测定,与进口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原料、工艺参数等对隔板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原料、不同组分所形成的最终微观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原料体系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材料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聚合物基体材料,以氯化钠为无机填充物,压制成型为片材,然后溶解填充材料,制备微孔材料,并表征了微孔材料的性能。通过实验研究了氯化钠添加量和粒度对微孔形成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使用最佳填充量50%的100目的NaCl,制备的微孔片材的水通量为20g/min,平均孔径约130μm。  相似文献   

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添加纳米氧化铝(NAL),酸蚀纳米氧化铝(ATNAL)及功能化纳米氧化铝(FNAL)可制得拉伸性质更优异的复合纤维。正如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中所述,在功能化过程中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分子成功接枝在ATNAL表面,使得FNAL样品比表面积数值明显增大。当添加极少量的FNAL时,UHMWPE/FNAL(F100Aax%-81PEg-MAHzy)初丝拉伸性能得到明显增强。本文对UHMWPE/NAL,UHMWPE/ATNAL及UHMWPE/FNAL初丝热学性质及拉伸性质进行分析,并研究纳米氧化铝对纤维拉伸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超高分子聚乙烯树脂(UHMWPE)属热塑性塑料。它的分子结构跟一般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十分相似,是呈线型结构的大分子材料。一般HDPE的分子量约在5—30万,而UHMWPE的分子量在100万以  相似文献   

12.
螺旋槽式单螺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挤出加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启科 《甘肃科技》2010,26(1):71-72,83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挤出机料筒开反向螺旋槽后对挤出效率和制品成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通过恒速拉伸测力仪探讨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冻胶纤维的拉伸流变性质,发现它的表观拉伸粘度η_(?)与拉伸形变速率ε之间的关系曲线因温度和拉伸倍数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三种曲线均在ε=0.005s~(-1)左右发生了重大转折,说明ε=0.005s~(-1)处是聚乙烯冻胶纤维在拉伸时,大分子链缠结与解缠这对矛盾的关节点。不仅η_(?)与ε的关系曲线在此处发生重大转折,而且拉伸应力σ_(?)与ε的关系曲线也在此处出现极大值。实验还发现温度对η_(?)的影响可分为二个区。在低温区,拉伸粘流活化能E_(aⅡ)=20~50kJ/mol,对应于纤维内自由体积的收缩和无定形区的变形;在高温区,拉伸粘流活化能E_(aⅠ)=150~330kJ/mol,对应于大分子链的滑移和伸直链结晶的发展,E_(aⅠ)随拉伸倍数的上升而下降。二个温度区之间的转变温度T_D=117~123℃,它受ε和λ的影响而略有变化。λ较大时,T_D较小;ε较大时,T_D就偏向上限。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粘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齿轮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非线性粘弹性性质为基础,将代表非线性、大变形的超弹性 Arruda-Boyce 模型与粘弹性力学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齿轮的力学模型和几何模型,并将其与 ABAQUS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相结合,对齿轮的应力分布、变形、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齿根部位所受的弯曲应力最大,建立在粘弹性基础上的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工程上常设计混凝土棚洞结构抵抗山区落石的冲击,以此保护山区公路。棚洞结构面临落石多次冲击作用,本文在混凝土中引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纤维),从而达到有效增强混凝土延性,并提高混凝土抗多次冲击能力的目的。对此,本文设计了5种纤维掺量的UHMWPE纤维混凝土,系统开展了抗压强度实验、抗折强度实验、抗多次冲击性能实验研究,分析了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HMWPE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增强作用,但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显著增强混凝土的抗多次冲击性能。当纤维掺量为1.2 kg/m3时,混凝土的抗压和抗折强度最高,并且抵抗落块多次冲击的性能最优,其承受抗冲击次数比素混凝土多12次。  相似文献   

17.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热塑性工程塑料。UHMW-PE棒杜以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得出了广泛应用。国内UHMW-PE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模压烧结法,效率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本探讨了UHMW-PE棒材挤出法的成型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玻璃微珠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耐热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空玻璃微珠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提高其耐热性。研究了经偶联剂处理前后玻璃微珠质量分数对UHMWPE/玻璃微珠复合材料维卡软化温度的影响,并对维卡软化温度所呈现的趋势进行了机理假设与分析;对复合材料各种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论表明:玻璃微珠、UHMWPE、偶联剂共同组成贯穿网络,使UHMWPE的耐热性得到提高;这种网络增加了非晶区内的缠结点密度,使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提高;另外,适量的玻璃微珠能够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UHMWPE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砂浆磨损和简支梁冲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石墨、滑石粉、玻璃维珠3种填料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冲击性能和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填料的增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磨损性能增加,但冲击强度急剧下降.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考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填料质量分数不宜超过10%.  相似文献   

2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合材料的磨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MPV-200型磨擦磨损试验机和腐蚀磨损试验机,对MoS2、PTFE、石墨、玻璃纤维、碳纤维填充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塑料复合材料的磨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填充MoS2、PTFE、石墨可降低UHMW-PE的磨擦系数;而添加玻璃纤维则增大了UHMW-PE的磨擦系数;添加碳纤维对UHMW-PE的磨擦系数几乎无影响。同时,添加填料可使用UHMW-PE的耐磨性显著提高,其中石墨的减磨降磨效果最佳。重点研究了载荷、滑动速度对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体+20%石墨复合材料的磨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