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带动了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医保的实施,医院迎来难得一遇的发展机会。另外,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随着中心供氧系统在医疗中的应用医院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中心供氧系统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和维护患者健康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手段。该文将就氧气来源、氧气管道设计、氧气终端规范及日常维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围绕矿用救生舱氧气供给方案,介绍了基于压风供氧系统和高压压缩氧气共同供给完成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理论计算来设计一种为密闭空间人员生存提供氧气的系统,满足矿用救生舱的供氧需求。有效解决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火灾、塌陷等灾害性事故时避险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用飞机在座舱失压的紧急情况下,旅客氧气系统可以为旅客和乘务员提供呼吸用氧。本文根据CCAR25/121、TSO及SAE等相关要求,从旅客氧气系统的面罩抛放高度、供氧量分析计算、供氧方式选择、旅客氧气面罩布置等方面对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避难硐室内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难硐室的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基于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仿真平台,以压风供氧方式下的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压风供氧管路方案下的避难硐室三维模型.通过控制方程组、RNG k--ε湍流模型、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SIMPLE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避难硐室空气分布可视化.得出在压风供氧下,以九个布气孔弥散式均匀布气的管道布置及尺寸设计最优方案,以及硐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主要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施兴灿  雷鸣俊 《科技信息》2011,(22):I0017-I0018
民用飞机在座舱失压的紧急情况下,旅客氧气系统可以为旅客和乘务员提供呼吸用氧。本文根据CCAR25/121、TSO及SAE等相关要求,从旅客氧气系统的面罩抛放高度、供氧量分析计算、供氧方式选择、旅客氧气面罩布置等方面对民用飞机旅客氧气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氧气的需要量与日俱增,因此氧气的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为了提高供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很多专家对供氧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的结论概括为:‘城市工业供氧应遵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和“管道输送为主,液氧、瓶氧为辅”的原则。但是究竟如何具体进行规划和决策,  相似文献   

7.
<正>机组氧气系统是为了在客舱紧急释压或当驾驶舱出现烟雾、有毒气体时为机组提供氧气。对于A320飞机,机组氧气系统是主要是由一个位于左电子舱内的高压氧气瓶提供氧气。压力调节器对来自于高压氧气瓶的氧气进行减压调节,将输出压力在65到94PSI之间的氧气送到氧气面罩。在氧气面罩和压力调节器之间有一个低压供气活门控制供氧,该电门由驾驶舱内21VU上的电门人工控制开关。  相似文献   

8.
12 km以下高度供氧方式包括肺式供氧、等压呼吸、氧浓度随高度自动调节、安全余压和应急供氧;12 km以上高度采用加压供氧.氧气调节器是供氧系统的关键控制器,它可以随环境压力和飞行员呼吸的变化,按相应的高度进行不同的供氧方式,供给飞行员一定压力、流量和含氧浓度的混合气或纯氧.  相似文献   

9.
井下救生舱能够在煤矿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灾害事故时为矿工提供安全避难场所,而其中的氧气供给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于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基于西门子的LOGO!智能逻辑控制器,运用工业上的冗余、容错设计方法,开发了一种高可靠性的氧气供给系统,并通过软件环境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供氧系统技术可行、工作稳定、安全可靠。该系统还可以移植到海上航行以及特殊人群的氧气供给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例从管网内部杂质、金属氧化热及流速变化等方面,对引起氧气管道爆炸所产生的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从设计施工和操作运行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提高氧气管道安装精度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从管道安装前的准备工作、管道脱脂、管道加工、管道系统安装、管道压力试验、管道吹扫等方面介绍了氧气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氧发生剂     
目前,世界上实际应用的供氧(增氧)鼓术有两种,其一是众所周知的钢瓶贮氧供氧法,其二是以碱金属过氧化物尤其是过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氧发生剂供氧法。钢瓶贮氧法不便运输,且有一定危险性,因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过氧化钙作氧发生剂的供氧法室温下供氧速度慢,原料过氧化氢利用率低,氧气收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氧气监控器作为机载供氧系统的关键设备,其稳定性与可靠性非常重要,需要在其投入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测试。目前氧气监控器的主要测试方法是手动测试,由于该方法存在着效率低、精度差等缺点,文章设计了一种能够为氧气监控器自动化测试提供模拟高空环境的负压控制系统,介绍了负压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了以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控制高速开关阀的方式进行负压控制的原理。并以嵌入式工控机作为控制系统核心,设计了一种能够准确快速模拟负压环境的负压舱、高速开关阀驱动电路、电源电路等。实验结果表明,该负压控制系统具有精确、高效、可靠、自动化等特性,能满足氧气监控器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冶金过程与氧枪设计以及供氧制度(供氧压力和氧枪高度)有很大关系。要达到预期的冶金效果,除了有一支设计合理的氧枪外还取决于氧枪的使用是否合理。为了给二炼钢转炉操作制订供氧制度提供参考数据,我们以二炼钢转炉的炉型及氧枪设计作为原型进行了水力学模型试验。根据相似原理,在供氧制度与熔池吹透深度、搅拌强度和喷溅强度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定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制订供氧制度时的参考意见。由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性是近似的,所以由模型实验所得的结论还须在实践中加以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验和模拟研究了高原低气压环境富氧室内局部弥散供氧圆形出氧口供氧特性.结果表明,高原低气压环境局部弥散供氧流动轴向最大速度和氧气摩尔浓度均随轴向距离增加而衰减,且在轴向0~1.5m范围内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和浓度梯度.不同海拔高度上弥散供氧形成的富氧区域形状是相似的,为"半椭圆"形,经分析得到了富氧面积随出氧流量与氧气扩散系数变化关系式.相同流量的富氧采用双出氧口弥散形成的富氧面积比单出氧口弥散形成的富氧面积少,且海拔越高富氧面积减少量越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原低气压环境富氧室供氧设备布置、安装,检测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评价飞行员双人高空供氧方案的供氧防护性能。假人穿个体防护装备,采用新型供氧方案,先后在低压舱内完成4项试验:1分子筛产氧供氧性能实验;2气氧供混合氧性能实验;3气氧供纯氧性能实验;4加压供氧性能实验。结果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0.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6.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578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1.8 km高度以上)。说明该高空供氧方案满足地面约18.0 km高度两名飞行员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这种新型建筑物室内增氧剂的特点是,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均匀地发生、供给氧气。其应用范围很广泛,例如在面积较小的房间(居室、办公室)里补充氧气,在公众集会(礼堂、影剧院)会场供氧,特别是空调房间或者车厢内供氧等等,还可应用于鱼场发生赤潮时给鱼类供氧,活鱼的短时贮运或者长途运输时的供氧等等。一、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过去,在水中或者有水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氧气的方法有很多种,大都是针对缺氧事故时的紧急呼  相似文献   

18.
李健 《中国西部科技》2010,9(7):40-40,71
在北方地区热水供应系统中的加热设备、贮热设备、蒸汽管道、热水管道及某些凝结水管道都必须采用保温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保温材料、设备的保温及其施工。  相似文献   

19.
论文针对高海拔隧道低压缺氧威胁施工安全的问题,基于氧气质量守恒和等效气管氧分压两种方法分析了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标准,并在海拔4232m的雀儿山隧道开展洞口与掌子面温度、气压和氧含量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实测洞口氧气密度比理论分析低4.93%,而实测气管氧分压比理论分析低0.6%,等效气管氧分压方法更适用于高海拔缺氧程度预测。洞口与掌子面温度和大气压力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波动,隧道掘进1500m以后,在保证良好通风条件下,掌子面比洞口气管气氧分压平均低0.46kPa,随着推进距离继续增大,气管氧分压降低不明显。现场测试发现弥散式供氧方法能够有效增加施工区域的氧气含量,但供氧需求量大,施工建议采取弥散式供氧、个人携氧与移动式吸氧车供氧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隧道施工人员的氧气需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坦克动力舱排风口气压测量问题,研究了测压取样管道内的空气柱谐振效应对测量的影响,及在脉动气压测量中的校准技术。利用声学换能器为标准气压激励源,构建了测压管道动态特性测试系统。通过扫频方式研究了四种倒L结构取样管道在多种气压幅度激励条件下的传输特性;并且设计了频域滤波器对风压畸变信号进行修。实验结果表明:取样管道系统属于线性系统。实测风压的强脉动特征主要受管道频响特性的影响。经过频域滤波之后风压畸变信号的脉动特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