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创新性教育离不开创造型的教师.语文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改革、实践和探索才能得以实现.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开辟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通过受教育者以传递知识和行为观念训练的方式去影响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过程。她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和观点,但能把自己的教育观点形成为思想理论体系的人,古今中外都属凤毛麟角;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全面付诸实践并使之造就出一个新民族的教育家对毛泽东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当我们还把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消费性福利事业,把当前的教育危机的根源简单化地归于教育投入不足之上时,冷静地抹掉蒙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上“左”的灰尘,使之在世界教育思想宝库中放出应有的光芒,这无疑是件非常困难而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试图将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中几个主要观点作一粗浅归纳,但必须申明毛泽东本人的教育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曾有过的偏差和失误也不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振兴民族经济,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展民族教育。只有教育发展了,才有人才,才有技术,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加速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必须把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首位,一是必须调整民族教育的结构,使之更好地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服务,大力培养初、中级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4.
笑侠 《广东科技》2001,(9):10-11
曾经听一位从香港大学回来的经济学家作演讲,说反对一些人将经济与文化扯在一起,经济更多应该是一些严密的公式推理、是一些精确的模式模型,否则美国的经济理论怎么能为全世界的人所应用?想到他的数学硕士出身,对他的观点我理解,但质疑。面对今天中国的软件业现状,我更有了质疑的理由 文化与经济能没有关系吗?柏杨先生80年代所抨击过的国人的文化陋习,今天正掣肘着软件行业的臂膊。 1984年9月24日柏杨先生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律与穆斯林民族教育之契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的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继续),正在叩击着人类文明的大门。国内外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们,都在惊喜地谈论这件事,期望着现代经济的“飞船”,将点燃更高能级的推进火箭,飞入人类历史的新境界。看来这不是奢望,也不是科学幻想,而是一个现实的前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生产的概念将要刷新,因为物质生产活动的智力因素将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精神生产将会广泛渗进物质生产领域。经济的内容也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使  相似文献   

7.
高涵  凌云 《科技信息》2006,(3):212-214
陶行知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不断地进行着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创造教育思想又是其教育思想精髓之所在。本文从介绍、分析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尔杰草 《科技信息》2009,(29):I0169-I0170
民族地区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民族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等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每一个学生又现实地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民族地区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符合实际地提升学生人格的境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快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进程,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才能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尽可能全面的发展做好必须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郭道甫是达斡尔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以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满腔热情创办新式学校,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创建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在东北和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教育家和美学家在谈论培养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时,都把体育、美育看作重要的手段,主张体美与德智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反复强调智德体美相结合,达到“身心既美且善”。在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随着人类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理念、育人内容以及培养模式基础之上的,美育教育能够促进民族审美水平和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美育教育是贯穿于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教育之中,绘画艺术不仅能从人格培养、心智启发等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更具有技能训练的特点,从而使美术教育进一步渗透着美育教育的因子。正是基于美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才使我国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和劳动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在于教育。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就是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知识的园地里,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教师的劳动是受人尊敬的,教师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更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对培养塑造教师的人格显得更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在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时侯,往往总是从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考虑得比较多,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等等。诚然,这些都是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建国四十年来民族教育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其重要性。但是,我们认为要研究民族教育的发展,除了上述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外,还应当从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加以考查,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这也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总不失时机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与德育的联系超于其他学科,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相似文献   

15.
职业道德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所遵循的规范、准则。由于社会分工,把人们分成了不同的职业,形成了不同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炡道德,就是从事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一个教师,应当具有“为人师表”的教育道德。 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人之模范也”。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期曾夸耀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教师职业的崇高、伟大,是由教师工作对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学生个人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决定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人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智力开发。”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为人类文化的连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为新生一代攀登高峰架没了人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的党和国家,对教师给予高度的尊重和亲切的关怀,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就是因为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是关系到教育是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教育自身发展能否有后劲的一个原则问题。我国现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农村经济更显得落后。我国十亿多人口,就有八亿多在农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首先必须考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当前教育改革的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早就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国家兴旺离不开创新.科技进步更离不开创新.创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教育的共同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在平日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倡通识教育是国内外教育家的共识。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9.
白海荣 《科技信息》2013,(16):197-197,198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为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大学让人活跃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因此,作为一个基本元素,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有能力的学校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准确地回应社会需求,同时保持良好的发展经验。俄罗斯的教育自成体系,其政治经济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它们的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上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表述为: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但这种抽象的表述,不能具体地说明文化如何作用于经济,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我们应该怎样重视、利用文化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文化对经济的驱动 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塑造人类。通过教育、学习、交流、实验,把自己与动物分开,“化”作文明的人。因此,在人身上,更确切地说在人的脑子里,就潜存着文化。而当人参与经济活动时,又把文化渗透给经济,程度不同地左右着经济的实践。这样,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体,还是文化的释放源。人创造的文化愈丰富、愈发达,人承载的文化就愈丰富、愈高级,人释放的文化就愈高质、愈大量,对经济的推动力就愈加大、愈迅猛。尽管经济活动有其客观性,但文化越发达,人就越能认识客观、驾驭客观。文化就是通过人这个中介作用于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