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建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21-24,3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科技传播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自身、传播媒介及受众等众多因素,以期能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传播事业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科技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滞后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未能向近代社会过渡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未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最大阻碍。从结构与功能主义及冲突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向近代科技过渡的原因,希望能够揭示古代科技和封建社会发展之间内在互动机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主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族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本文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探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20-40年代,就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争论。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此,中国工业发展史也愈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区域工业发展史也不例外。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促使江西学术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各个层面展开讨论,探究近代以来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掀起研究“赣文化”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学者通过追寻历史,总结近代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不乏近代江西地方工业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泽华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也做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刘泽华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演变中提炼出“王权主义”的理论,并用它来统领政治哲学。他认为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体与特点,并且提出了天、道、圣、王“四合一”、阴阳组合结构等理论命题,同时在方法上注重政治哲学与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把握政治哲学、从政治哲学的高度看待历史发展,形成了政治哲学研究中的史学流派。刘泽华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从经济、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内在缺陷,并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方术热所反映出的问题,论证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必然性。这些分析和论证对于当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论青铜礼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福贞 《开封大学学报》2007,21(1):26-29,48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不仅十分发达,而且其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使用的突出特点是作为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青铜礼器作为维护奴隶制宗法礼制社会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即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异常发达的青铜礼器折射出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中国南北宗族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宗族的发展逐渐出现“南盛北衰”的现象。并分别从地缘政治、战乱因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即《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背景和原因,探讨了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该规划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中央高层领导下制订和实施,是中国和苏联科技合作的结晶。其制订工作于1956年分两阶段进行,全国数百位科学家和多位苏联专家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坚力量。该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作为中国发展科学的方针,密切结合国家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医药卫生建设的需要。1957年,苏联组织约600位专家对该规划草案进行了研究。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提出了纲要式的综合性意见。该规划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和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规划树立了中国政府组织、领导科学家规划科学技术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座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2.
 颠覆性技术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力量。美、日等国早已布局发展颠覆性技术,中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通过梳理全球主要国家颠覆性技术资助的经验,结合中国科技管理实情,发现现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传统的评审标准与方式以及科研项目管理的“急功近利”等阻碍了颠覆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此,提出成立专项资助办公室、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与资助方式以及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国科技评估体制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法国科技评估体制置于整个科技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之下,在界定科技评估涵义的基础上,考察法国四层次科技评估体系。根据法国科技评估的特点,重点介绍法国科技战略与计划评估的指标体系、科学与技术瞭望台;并根据中国科技评审中包括科技奖励的实际情况,对应介绍法国科技奖励在科技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特点,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科技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科技资源错配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过去的科技资源错配会影响到当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轻,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发展能显著改善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而在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中的改善效果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2000多名海外科技工作者陆续回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历经坎坷的归国过程意义深远,使他们成为中国现代留学史上耀眼的群体,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科学报国理念的榜样。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科技工作者群体归国大潮作一历史考察,探讨了他们回国的动因、过程和回国后的工作与贡献,以揭示他们在新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扬帆起航阶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彰显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建设科技强国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科技强国的特征,有利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聚焦发展的重点。科技强国是“科技能力(潜力)与科技成果”“科技硬实力与科技软实力(影响力)”“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多层次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从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范式、科技产品及工程的水平、科技标准制定、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相对科学地把握科技强国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欧科技合作发展迅猛,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分析中欧科技合作现状,总结科技合作实践经验,积极挖掘合作潜力,对我国制定科学的科技合作政策,全面提升国家创新科技体系,持续增进我国的科技优势,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应急事业的发展,应急科技作为全国应急事业的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应急科技成果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趋势。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公布了一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着力提升应急科技的作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应急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应急科技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应急科学知识与技术紧密联系,以大数据、物联网、无线通信、虚拟现实、卫星及遥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的应急科技发展,应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提高实际作用,整合应急科研教育力量,扩大应急人才储备,开发各类专用、兼用、关联型应急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在交叉汇聚过程中呈现多源爆发,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向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方式转变,主要国家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应对变化。中国科技创新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经验研究对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围绕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风险预警、国民协商、公私合作、政策组合、创新监管以及智慧专业化等,分析了运用有关典型政策工具实现前瞻性规划、多元主体共治、多方利益共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高风险技术应用监管、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等治理实践,为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管理水平需要相应提升。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是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基础。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借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能力素质模型,提出新时期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应该包括基础能力素质和优势能力素质两部分。其中,基础能力素质应包括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优势能力素质应该是科技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根本作用的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