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矛盾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针对存在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总结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对今后,特别是加入WTO后黄河三角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运用RS和GIS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图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3-2013年间凯里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以及在空间上的转移特征,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研究区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尤为突出,分别高达188.47%和18.85%;而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大面积的土地转移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高程和坡度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烟台市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烟台市从1978年至2001年的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论述了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用地和菜地影响最大,即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用地负相关最密切,而与菜地正相关最密切。此结果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烟台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趋势,并可据此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宝鸡市区近几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规律。方法集成RS与GIS技术,通过对1990,2002,2006,2010和2014年宝鸡市区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计算,研究分析宝鸡市区近20多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变化。结果 11990-2014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17.67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43km2。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出3种变化模式:1990-2002年城市空间区域快速扩张,2002-2006年相对稳定,2006-2014年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建设并重发展(其中,2006-2010年扩张快于建设,2010-2014年建设快于扩张)。结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城市化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前生态服务价值(ESV)的研究是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为研究目的,按照服务功能的不同将北碚划分为城区、郊区和工业主导区;在谢高地等人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比较法,制定了北碚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分2个时段研究了2002—2008年北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结构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和ESV变化的热点均集中在城区和工业主导区;(2)北碚总ESV先增加后减少,且减少量大于增加量,但不同分区存在差异;(3)除休闲娱乐外,其他单项ESV均有减少,变化量主要体现在2005—2008年.加强绿地建设,科学实施规划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是缓解生态服务价值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维持其服务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研究,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现利用罗甸县1996~2006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谢高地等(2007)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对贵州省罗甸县1996~200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对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罗甸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与经济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建议罗甸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使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再城市化的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生态学思想,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城中村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城中村的演变与城市土地利用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经一个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的反复周期,完成与主体城市的城市化融合,具有合理性和阶段性;村落生产、生活职能在城中村内土地利用空间指向一致叠置,对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职能再区位整合产生负面影响,亟需再城市化改造;而通过土地利用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系统各种形式的流,协调城市利益和城中村利益,可以积极推动城中村再城市化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类型,驱动力及影响.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市场、土地制度、人口、技术、经济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因其变化的复杂性,变化驱动力也是多样的.因此就需要在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城市化对辐射强迫的影响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引起城市区域辐射强迫的因素较多,但是目前城市化引起的辐射强迫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利用GLASS 反照率遥感数据和CERES地表短波辐射数据计算了近10年来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引起的辐射强迫,讨论了辐射强迫 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数量统计特征.基于2000、2010年2期的Globeland30土地分类数据提取了城市边缘区,并结合辐射 强迫遥感数据计算了主城核心区、內缘区、各级外缘区的辐射强迫,探究了土地覆盖变化强迫因子、气候等其他强迫因子 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近10年北京市全区域的辐射强迫为2.52 W·m-2,表现为增温效应,其中土地覆被不变区 域产生的辐射强迫为2.51W·m-2,耕地、林地是2种主要辐射强迫源;土地覆被变化区域产生的辐射强迫为2.67 W· m-2,非植被类型之间的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平均辐射强迫为2.23W·m-2,有植被参与的土地覆被变化区域产生的辐 射强迫为2.95W·m-2;主城核心区的辐射强迫为-1.16W·m-2,表现为降温效应;辐射强迫变化与距离主城区的距离 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区域的辐射强迫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了解北京市区域气候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必将日益显现。加强城镇土地利用监测,对于确保在城镇建设中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利用遥感测出的郑州市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利用遥感对城镇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土地利用状况遥感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1999年最新的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图像,采用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和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对湖北省的土地利用进行了1:250 000比例尺的遥感调查与制图,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占92%,而耕地占农用地的42%,耕地中基本上是水旱各半,耕地主要集中在江汉平源,鄂东沿江平原和鄂北岗地,耕地 化程度最大的江汉平原耕地占其土地面积的68%,全省水域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建设用地约占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宝鸡市金台、渭滨两区为例,利用2004年6月E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研究。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遥感影像各波段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波段组合,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分类法结合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的提取。结果通过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利用遥感影像快速、定量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是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监测及数据更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监测中的适用性,以SPOT5和"资源一号"02C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两种数据的波段组合和数据融合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土地覆被解译标志,提取研究区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覆被信息,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从面积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方面研究了土地覆被信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有效合成和融合处理的高分辨影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影像的纹理和光谱信息,可以正确识别并提取地物变化边界线,研究成果可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汉湖区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GIS技术,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及遥感资料对江汉平原湖区的范围和土地资源进行了分析.考虑湖区发育背景、资源环境结构和社会经济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将江汉平原湖区界定为湖北省境内以江汉平原为依托的、海拔50m等高线以内的所有地区.其范围在111°36′38.76″~116°7′52.14″E、29°25′59.25″~31°27′14.45″N之间,按自然界线计算面积为4.664万km2,按行政区统计面积为6.475万km2.通过遥感图像的判读分析、实地抽样并结合相关资料,得出了1995年及2000年江汉湖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调查分析结果,揭示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4):5966-5970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动态变化监测是遥感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选择不同时相的ETM 和SPOT-5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两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快速提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进行动态变化监测,获得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特征和信息;最后对其分类精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两期影像中耕地、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个类别的变化面积较大;ETM 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精度为90.1692%,Kappa系数值为0.8268;SPOT-5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精度为95.1477%,Kappa系数值为0.9361。由于SPOT-5影像的分辨率较高,分类效果更优于ETM 影像,更能准确的反映土地类型的信息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TM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航天与航空遥感技术,进行“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对于同一地域,使用美国陆地卫星拍摄的TM卫星照片(简称卫片)解译土地利用现状,也使用航空摄影像片、赴实地调绘土地利用现状,并以后者为标准,对比分析卫片解译的合格率以及解译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遥感信息的洪水过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流域平台,将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1km栅格信息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空间配准,由此直接提取新安江模型参数IMP(不透水面积比),并通过构建林地面积比与新安江模型参数SM(土壤自由水蓄水容量)的关系间接确定各子流域的SM值.汉江褒河流域24场洪水实例研究表明:采用半分布式水文模型,15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增大,22场洪峰流量相对误差显著降低;SM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要比对确定性系数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