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年前,当《科技智囊》由经济类媒体向专业类管理杂志转型的时候,曾经喊出了“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口号,并一直把“透析企业生命系统,维护企业生态关系”作为我们服务客户的目标。近期,《科技智囊》召开了一次读者恳谈会。一位老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科技智囊》的一些“惋惜”。在他看来,《科技智囊》曾经提出过一个“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当时很欣赏这个提法,并且一直认为,这个应该成为《科技智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惜的是《科技智囊》近期没有针对“企业生态系统”展开更详细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是智囊”是本刊新设的栏目。为了办好这个栏目,我们费尽心思。首次与大家见面的“智囊”是中国华侨银行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国际企业研究所所长张重庆教授。  相似文献   

3.
《科技智囊》2003,(11):272-275
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结构框架图Think Tan《科技智囊》杂志是“三组委”即“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和“中国社会效益工程”组委会直接指导下的专业性管理类杂志,致力于打造企业的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是《科技智囊》杂志产品的直接运营单位,承担《科技智囊》杂志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并依托媒体开展多元化经营。自2001年以来,《科技智囊》杂志通过与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的整体运作,进行了一系列媒体产业化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技智囊杂志社及北京…  相似文献   

4.
您好!《科技智囊》2005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科技智囊》是一本专业类管理杂志,在2005年我们将把更新、更有价值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以最具个性化的方式介绍给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打造“企业内部生命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从而使您的企业健康、可持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贵刊中的“智囊”全是对以往的分析,是否可以推出“新”智囊,让读者参与讨论。讲企业家的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时要通过事实分析主要原因,以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智囊”不应仅仅是企业家管理企业的“智囊”,而且应是在中国如何造就一批有中国特色企业家的“智囊”。  相似文献   

6.
本次系列报道阵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赵晓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钟伟都市未来发展研究院院长 汪晓来今年《科技智囊》确立“风险”与“机遇”两个关键词,进一步突出杂志的这个“个性”,增强忧患意识,建立企业的“预警系统”,重点关注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员危机、管理危机,突出风险管理。为此,《科技智囊》在2004年将致力于建筑两大工程:即“中国经济风险指数”和“中国企业风险排行榜”。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环境会越来越严峻。作为帮助企业健康运行的管理读本,《科技智囊》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企业…  相似文献   

7.
金秋送爽,《科技智囊》“中国CEO管理沙龙”在京城丽高王府别墅花园举行。将近百余位企业CEO和高级管理人士聚集在《科技智囊》打造的沟通平台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借力西方管理思想”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与会者大多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就读过的EMBA,所以交流中既有较强的实践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下面我们编辑了其中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与读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8.
产业政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其中的缘由是产业政策的变化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好“产业政策的风向标”和“企业运营的案例库”一直是我们《科技智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自2001年初改版至今,我们一直沿着这个轨迹走下来,只要方向明确再加上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到达终点,我们对此坚信不渝  相似文献   

9.
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到今天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市场竞争行为的博弈性质必然导致企业的适应性行为,以悲观论者的眼光来看,叫做投机的不可避免性。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并且以流行的观点来诠释,就可以说是培育竞争和企业“狼性”。看似不可调和,其实乃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在其核心处依然存在着本体的自在,那就是目的,存在和生长的目的。正如这一期《科技智囊》中“智囊新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公司”,答案的启示也恰恰就在这篇文章的顶端——“透析企业生命系统,维护企业生态关…  相似文献   

10.
每每谈到《科技智囊》的办刊思想,我们就笑谈:在《科技智囊》的先天基因中,就强调了“一手硬、一手软”,即科技的硬性因素和智囊的软性因素。的确,《科技智囊》立足于管理,但不清谈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不愿意随波逐流地高谈阔论,《科技智囊》更喜欢那些可以用的理论和值得总结的实践以及切实有  相似文献   

11.
“打造企业生态系统”——这句话是《科技智囊》改版后的新口号。中国人办事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既然《科技智囊》已经下决心脱胎换骨,那么就不能再用旧瓶装新酒。  相似文献   

12.
《科技智囊》2003,(11):264-271
作为客户企业的媒体传播咨询顾问和战略合作伙伴,“科技智囊”始终以增强客户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提高客户企业对外传播力度,促进客户企业成长与壮大为己任。通过投资与合作的方式初步建立了包括报、刊、书、网、电视在内的媒体产业链,通过这一产业链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效的媒体传播服务,更利用所具有的庞大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包括公关、咨询、策划、设计、研讨会、广告、发行等在内的媒体延伸服务,“科技智囊”成为一家从事媒体及媒体相关产业经营的跨媒体公司。通过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在战略、运营和人员方面的商业运营,即“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一封读者来信说得好——品读《科技智囊》中的“观点”栏目仿佛是在经历一场场头脑风暴,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国际,国内一流智囊的观点,同时开启了我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当《科技智囊》2007年合订本放在我们大家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压力更大了!她的包装很精美,带着强烈的《科技智囊》的气息,翻开她时我想,里面应该做得更好,应该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阐释出来,让“管理”智慧的光芒散发得更充分一些!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欣赏、体会到“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之美!显然,这一点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5.
傅强 《科技智囊》2003,(12):3-3
百期的生日已经过完,《科技智囊》又站在了一个新的生命起点——告别了泛经济类媒体的《科技智囊》从此会以一个全新的专业管理类杂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从泛经济类媒体向管理类杂志的转变始于年初,整整近一年的转型期对于一本杂志来说似乎“长”了一些,但对于《科技智囊》来说,却是另一条漫漫征途的开始。在以往的理解中,无论经济类还是管理类,仅仅是报道领域的改变,而对我们而言,则是管理思维和报道层面的全面提升。在我们看来,正如咨询业的分类一样,整个经济领域的报道层面也自下而上地分为“信息”、“管理”和“决策”三大类,…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3,(11):163-167
智囊观点“管理的丛林”是一个无所谓过时的世界。无所谓先进与否,而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分。选择企业组织结构关键在于与企业战略、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匹配。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主张。《科技智囊》同样也是如此,经历了从泛经济类媒体到专业类“管理读本”的成功转型之后,《科技智囊》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管理领域的报道,它要和中国的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一起,去挖掘并探索能让企业健康成长的管理之道。这不是一种狂妄,而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大凡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些责任感,当我们把所谓的“挖掘真实”看成某种责任或者职业并把其推向极致的时候,便会去戳破层层“黑幕”。这是一个媒体存在的价值,但不是唯一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对于媒介的…  相似文献   

18.
智囊动态     
《科技智囊》2004,(6):112-112
与中西元男论道CI〔本刊讯〕4月2日,科技智囊贵宾茶室又迎来了几位重量级的客人,素有“亚洲CI之父”美誉的中西元男先生一行4人到访科技智囊杂志社。在科技智囊杂志社主编傅强的主持下,中西先生和中国CI界代表企业华嘉机构总裁易建湘先生就“CI是否过时”、“CI能否走产业化之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西表示:“CI在目前的困难只是发展中走了一段误区”,对于今后的发展,中西强调:“每一个CI设计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经过长期、悉心的过程创造出来的美的艺术。CI是不能走产业化道路的。”易建湘总裁认为:“CI在中国经历了10…  相似文献   

19.
坚守高端     
一转眼又是一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以“新”的面孔展现在读者面前。《科技智囊》当然也不会例外,经过无数次的研讨和无数次的论证,我们希望全新改版的《科技智囊》能跟上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伴随企业共同成长。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走出低谷,从总体上说,许多企业还没有摆脱“苦熬”的阶段。一位刚从日本回来的朋友告诉我,那里的企业家聚会,大家彼此问的问题不是公司发展怎样?而是在问:“还活着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大家都会赞赏一番。是啊!成败之道有攻有守,当一个阵地上别人都死光的时候,那么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在经济环…  相似文献   

20.
企业内刊     
《科技智囊》企业内刊会员网 为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科技智囊》将成立企业内刊会员网络,并开辟《企业内刊》栏目,作为杂志与企业进行亲密接触的窗口,报道企业的相关动态及声音。欢迎广大企业快快加入进来,成为我们的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