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地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进入方式之一,与跨国并购相比,外商绿地投资对东道国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考察外商对华绿地投资是否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以及就业创造效应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外商对华绿地投资项目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对华绿地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绿地投资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而且具有显著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分地区来看,外商绿地投资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表现最好,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最好。最后,本文提出了利用外商绿地投资促进我国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了FDI流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大小.首先从就业创造、就业替代和挤出以及就业转移方面分析了FDI流入、流出的就业效应的影响途径.其次选取我国1990—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ECM(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FDI流入、流出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FDI流动与就业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FDI流入对我国的总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FDI流出对我国的总就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FDI流入的就业正效应大于其流出的负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FDI对就业的影响。其次建立一个以外商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寡头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就这些主要因素对就业数量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最后,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的FDI对各产业的就业效应,进一步分析FDI对我国就业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其次将我国就业人口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老年人对中年、青年劳动力就业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但在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会对部分潜在的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延迟退休对青年组就业存在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但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对中年组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保证充分就业逐渐成为我国政府所要肩负的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就业调控立法也成为立法机构以及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然而,虽然我国就业调控立法已经有一定的数量与规模,但由于立法理念的滞后,现有立法无法承担对就业有效调控之任务。鉴于此,探讨一个层次清楚、内容互补、效应显著的就业调控法律体系,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失业理论主要包括:由经济周期引起的周期性失业,与谋求满意度更高的岗位相联系的摩擦性失业,以及由于分工的发展,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机器的运用,使得劳动力被解雇的结构性失业。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分析,相关的研究大体反映出两种思路:一方面,是秉承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直接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着眼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是延续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形式分析,从经济内生增长的角度,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就业的间接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对华FDI就业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资企业从业人数增长率与实际外来直接投资(FDI)存量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时期FDI存量对外资企业从业人数的影响各异;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就业的关系可知,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远小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不足问题日益显现,经济结构失衡是就业效应不足的重要诱因。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效应不足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失业人口的存在,影响社会稳定。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9.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就业效应理论模型,分别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区域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F检验采纳了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人口总量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均存在负向影响,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政策投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201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的制造业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态势及影响渠道。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制造业就业的总体水平出现下降。虽然人民币升值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和外商投资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但同时,通过贸易渠道和劳动生产率渠道会负向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就业水平,且负向影响显著高于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密切监测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制定和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就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的规律出发,在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玲 《科技信息》2009,(4):313-314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和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依闻 《青年科学》2010,(2):33-33
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就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强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就业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社会价值理念、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产阶层成为家用汽车消费主力军,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汽车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等。倡导家用汽车的科学消费,加强汽车消费的政策引导,升级消费结构,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就业效应、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为我国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对我国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应该继续有效地调整外商投资方式扣投资结构,将外资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应注意培养适应型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外商投资的各项法律法规,外商直接投资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扣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以此减少我国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西藏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西藏发展旅游业对社会就业有何影响,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采用旅游就业容量、就业弹性和就业乘数等指标,全面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的就业贡献,为客观评价西藏旅游就业效应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问题,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总量以及三大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资的整体就业效应比较弱,但是增加公共教育投资会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总量,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