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写法,在叙述人的设置上,将单一的、集体化的小说叙述人,发展成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立体化的系统,其独具匠心的叙述人设置艺术,可概括为四点:“说书人”、“曹雪芹”、“石头”之间的相互置换、交叉叠合与各有侧重;“二度叙述人”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指涉和相互渲染;“石头自叙”向说书人和“人物视角”浓淡相宜的转换;叙述人在叙述时又不断被叙述,构成最可靠和最不可靠叙述的双重声音。当《红楼梦》叙述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不同和声构成的多声部、立体声的乐章,使小说摇曳多姿,意味盎然。  相似文献   

2.
对《红楼梦》一书中“尤最”副词的探讨研究,可以全面揭示本书中此类副词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从一个侧面探析了这一时期此类程度副词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所显示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一研究,可以看出此类副词对现代汉语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对《红楼梦》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到秦可卿室内,看到壁上"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睡,芳气笼人是酒香。"其中,"唐伯虎"即唐寅,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海棠春睡图》喻杨贵妃醉态。《明皇杂录》:"上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卯酒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  相似文献   

6.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朱少峰 《科技信息》2011,(9):I0134-I0134
《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标志着现代汉语的发端。本文以《红楼梦》为基本语料,主要结合语法意义、语义指向、音重、焦点和主观量等方面,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范围副词就的用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自成特色:内在构思上对原著有情节上的删减更有细节上的填补;外在表现上从声音和台词做到声情并茂;媒介应用上用特殊剪辑和设置暗喻以渲染氛围。这部作品具有当下语境中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应该正确定位该剧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代道光年间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在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改编模式为后世红楼戏所继承和发展,改编原则为后世红楼戏所发挥和延伸,成就了后世一批经典红楼折子戏,明确了后世红楼戏中通行的人物角色定位与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红楼梦》中“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象征意味,分析了这两个人物在小说艺术结构方面的作用和佛道观念对曹雪芹创作思想的影响。二者是曹雪芹对世俗僧徒道士的僧恶和对佛道内在精神推崇的统一,他们作为曹雪芹的代言人,使《红楼梦》这部现实主义巨著染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用艺术辩证法系统剖析《红楼梦》是个全新的角度,本是作的艺理论新《红楼辩证析》的“前言”。它从艺与生活、艺创作与优秀思想化传统的关系,概括地论述了《红楼梦》含有艺术辩证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3.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极"类程度副词有"极、极是、极其"。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计量研究方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空—色—情—色—空”.表面上看来,确是贯穿于《红楼梦》的一条“主”线.从贾宝玉的入世到出家,似乎正好体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样一个主题.书中开篇便说“大旨谈情”,有关情字的篇幅也足以让人恍如进了迷魂阵.然而,情字的不同分歧,即纯情与滥情,却又成了书中大势铺叙的遮天迷雾.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辨别,也就可能拔开云雾见青天.实际上“大旨谈情”只是借以混淆读者视听、逃避文字狱的最好、最明智的表层幌子,文化命题才是作者所要表露的心迹,统治者的昏庸和腐朽才是作者所针对的苗头和靶子.这就是本文所谓的“暗线”.自然,明线便是“情”这幕雾幛.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8.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20.
修改释读是不同于经典释读的另一种释读形态,它不再致力于原始本意义的增殖,而是致力于主题的转换或本样式的增殖。如《红楼梦》的个性释读形态主要有各类续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等,个性释诗本普及了原始本的传播活动,扩大了原始本的影响范围,从而使经典本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