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乞颜两户是以狼和鹿为原型的图腾名称命名的两个氏族。因为,“捏古思”是蒙古语noqai(犬)的复数形态,在传说里是代指“狼”。犬和狼为同类,狼曾经是蒙古先民的图腾;传说中的乞颜或乞牙惕之名也是来自以鹿为原型的动物图腾名称。因此,该传说的神话原型为:在部落战争中,一部被另一部打败,惨遭屠杀,仅存两女。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动物救助此二女.携至额尔古涅-昆山谷中,双双交合,生息繁衍,故部族再生。该神话原型与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等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它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介乎神话和民间生活故事之间的故事。传说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觉醒之后按一定的逻辑创造的口头文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话产生的基础削弱了,而社会生活更日趋纷繁和复杂。在政治、军事斗争、生产斗争及日常生活中,许多英雄豪杰、名人巧匠、重大事件等等,引起了人民传述自己历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说逐渐产生并兴旺起来。 常常有人将神话与传说统称为“神话传说”,这是不妥的。对此,茅盾在《神话杂话·神话的意义与类别》里阐释道:“传说(legend)也常被混称为神话。实则神话自神话,传说自传说,二者绝非一物。神话所叙述者,是神或半神的超人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3.
鲧、禹父子治水相关记载既有超自然的神话,也有远古历史传说,一般认为先有超自然的神话,经过历史化改造,转变为远古历史传说。鲧、禹故事无论历史化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其基本内容都是治理洪水,和创世神话似乎无关。部分神话学家认为这组治水神话的原型是创世神话之一即所谓“捞泥造陆”型似乎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人民曾把星座的形象与神话中的英雄或神怪联系起来,编织出许多丰富多彩、享有“永久魅力的”的“星座神话”①;我国古代有关星座(中国古代名之为“星宿”)的神话也不少,最完整和最有趣味的要数“牛郎织女”的故事了,如果从广义的天文星宿神话上看,连有关太阳和月亮的神话都算上,那就更多了.那些我已撰专文述说,②,本文只谈与历史人物(包括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关的星宿的传说和用典,  相似文献   

5.
南岳衡山矗立在湘中衡阳盆地、湘江西岸,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风景秀丽,素有“五岳独秀”之称。这里遍布名胜古迹,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神话。神话故事本无据可查,但这些传说却事出有因,如民间传说——南岳龙池的“众蛙朝王”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龙池位于南岳山藏经殿北面1.5公里左右的三屴(山则)(读lize)峰下一块小谷地中,海拔800米左右,是个约一亩大小的圆形小池。池周围大树荫蔽,沉积大量枯枝落叶,池水富含腐殖质。  相似文献   

6.
再说神话的传说化现象──对一组防风氏神话的分析顾希佳两年前,我曾经就传说概念的模糊性特征,提出探讨。①当时,在说到传说形成的几种途径时,对于历史的传说化和故事的传说化,都曾有所讨论;而对于神话的传说化,却只是稍作提及,并没有展开论述最近,阅读中国民间...  相似文献   

7.
《科技知识动漫》2010,(5):28-29
每当我们举头望明月之时,总不禁自问:这美丽的天体是哪里来的呢?尽管我们从小都听过许许多多有关月亮的传说,但我们心里清楚,神话终究不能取代科学。那么,月亮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当代神话研究大家袁珂先生从“广大神话”这一概念出发,把传说、仙话的部分内容甚至传记小说中记载的一些神怪故事都归为神话,从而得出中国得到保存的神话极为丰富的结论。但从严格意义上的神话来讲,这个结论是颇值得商榷的。传说与神话不能相提并论,仙话与神怪故事,更是后来的产物,它们虽与神话有一定的渊源,但不等于神话。拉法格认为“神话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1]鲁迅也认为“神话大拟以一‘神格’为中抠。”[2]中国神话仅存零星而不成体系,已为前人所注意…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人类隐秘心理的化折射,“双性同体”神话在人类历史上起源古老又影响深远。这个以超性别的非凡神力为根本特征的化原型,往往以离奇、怪诞的神话思维方式现身说法,究其心理发生,当源于人类渴望克服性别对立、从两性互补中达到强健的内心祈愿。这种渴求“终极力量”和“最高存在”意义的无意识群体心理,随人类明演进而不断显影在自由的学天国里和浪漫的艺术世界中,具有跨民族和跨化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话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学,具有“儿童时代的天真”,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马克思语),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不少文艺创作直接取材于神话,高中课文中的许多篇目,如《黄山记》、《五蠹》、《涉江》、《梦游天姆吟留别》等等,也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凡课文注释中加“传说”“相传”一类字眼说明的(以别于真有其事的历史典故),基本属于这种情况,据统计,仅象这样作出注释的神话典故就达30余处之多,而我国文字记载的神话又只零散地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古人著作中,为了便于以整个神话体系作为参照,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这些神话典故,本文拟就这些神话典故的类型和作用,作一浅说。  相似文献   

11.
罗梦  李早  陈涵 《科技信息》2009,(8):117-117
尼克·卡罗威是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学界关于此书的批评中,汤姆,黛西,盖茨比的原型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而对尼克的研究则大多停留在对其叙述视角的分析。本文试图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说明尼克这一人物的原型是“智叟”。  相似文献   

12.
在有关成都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海眼”的传说一直颇引人注目,曾多次出现在诗词、笔记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文章对从这些文献中所出现的“海眼”之传说作了整理和辨析:并通过文献描述,推断传说中的“海眼”,可能来自于废弃之井盐。而“海眼”之所以会形成不可触碰,否则会使成都陆沉传说,则是因为史前成都平原的地理情况有着对蜀民心理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从“后羿射日”到”吴刚伐桂”,从“神火飞鸦”到“万户飞天”……这是一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太空.无数伴随着神话长大的中华儿女.终于圆了自己的奔月之梦。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相似文献   

14.
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与木匠有关的散体叙事文学,有学者将其文类归入故事,或在论述时出现了传说和故事相混的现象。这些散体叙事明显具有传说的性质,可以分为巫术传说、“地方性知识”和木匠生活史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各有其文化功能,而且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听到我要去西西里岛,朋友于是惊诧道:“你要去找黑手党吗?”接着便是道一声“珍重”,由于大量非法移民的涌入,悬于亚平宁半岛之外的西西里岛,治安不免有些堪忧。我倒是无所谓,黑手党经营的都是大生意,哪有闲工夫管我这等草根小民,治安方面,一个身无长物的背包客对于歹徒而言也实在没什么价值,因此,我不免怀揣着寻找美丽传说的心态奔向意南那个在众多旅游者注意力之外的小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分析·双性同体·女权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类化史上,“双性同体”(androgyny)是一个极其古老又影响深远的原型。这个原型,不但屡屡以超现实的神话形式现身于古代学和民间叙事中,而且在当代女权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得到积极回应,它源于人类渴望克服性别对立、从两性互补中达到强壮有力之内心祈愿,其中寄托着人类社会对重建两性伙伴关系的永恒理想。  相似文献   

17.
潘高洁 《科技信息》2009,(21):193-193,132
哈代的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包含了大量的神话原型应用。文章从这一点出发,采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对苔丝这一人物形象及神话原型、典故进行分析,说明苔丝具有多种神话原型,拓宽读者的视野,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苔丝这一人物形象,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学者们在论述中国神话“历史化”时,常常提到孔子强作解人,把神话“夔一足”解释为“夔一而足矣”1。有趣的是,大家都满足于指出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闹上笑话,却未能作出合乎初民神话思维逻辑的科学阐释。2“夔一定”不是哑谜!现在是到了我们破译这一神秘形象原型的时候了!甲骨文的高祖律即帝俊,是殷商人的始祖,现在已成定论3。殷商人是鸟图腾族,崇鸟之风盛行人因此,殷商人的高祖资的舞字在甲骨文中尽管有很多变形,但均离不开鸟的造形。在上古神话中,日、鸟二者往往密不可分。鸟、日均凌空飞行,鸟鸣日出,鸟栖日落,原始人故视…  相似文献   

19.
李蔚 《青年科学》2010,(3):72-72
在沈阳市郊区有一座古城,每到风高月黑之夜,就有千军万马在那里厮杀,数里之外都能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和人喊马嘶声。这是民间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大禹作为古代的圣王,在中国古史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人神叠合的传说人物,更重要的是,由他而形成的大禹精神、大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对封建国家的政治意识、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学艺术的审美等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大禹传说成为上个世纪诸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百年大禹传说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发期(晚清至民国初)、争鸣期(20世纪20至40年代)、萧条期(50至70年代)、繁盛期(80年代以来)。未来,大禹传说研究如能从历史考证、神话解读、文化阐释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解构,则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