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变革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传统民俗事象的游娱功能日见显著,节庆文化旅游活动异军突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参与性和集中性。同时,旅游活动的勃兴促进了消费,繁荣了经济,丰富了人民生活,但也助长了奢侈之风。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拆除了生活与艺术之间那堵传统的高墙.无论是艺术向着日常生活靠拢的追求,还是艺术元素融入到商品设计、购物广场、街心花园等生活细节,审美因素日益向日常生活转移、渗透和扩展,这种有意识地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活动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市场逻辑.文章试图从商品美学、服饰审美、艺术家与奢侈品合作三个方面切入分析消费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实质,并对商品与美学的合谋现象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0,(13):65
"欲望之下,消费如虎"。我们为何而消费?是为了幸福的生活而消费必需品?还是背负沉重的债务来填平欲望的沟壑?我们不禁发问:到底是让文化去主导我们的消费,还是让消费去绑架我们的文化?回答这一切,似乎很简单但也很难。无欲无求时,一切都变得简单明了,但身为凡人的你能摆脱欲望的羁绊吗?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受制于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影响,民族艺术原本得以存显的村落语境逐渐嬗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空间.置身于这种新的文化消费语境中的民族艺术,一改其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从而裂变为诉诸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的展演样式,以景观化和舞台化的叙事方式,能够不断适应新的文化语境,由此而成为一种崭新形态的消费文本,实质上已经成为消费时代民族艺术的一种新型存显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史学背景论述了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关系,指出古希腊文化艺术是古罗马文化艺术的源头,古罗马艺术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从而对之后的西方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由佛经翻译的繁荣到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普及,曲折多姿的千年翻译史基本上都是文化交流性质的翻译,极少纯文学性的翻译。文化文本的传播、文化元典的翻译影响较大,因为经书典籍可以作为实用性的工具通过传教士、汉学家们有选择性的节选、翻译加以利用而远播海外;诗歌之类高雅的文学经典作品的翻译则迟缓得多,往往经过或间接或隐曲的艺术变形、适应、迻译得以传承。这种翻译现象无疑是由为当下的时政服务的翻译目的决定的。本文通过简单对照文化元典的实用性选译和文学经典的艺术性适译,以及这种先后历程阐明翻译目的论规范下的翻译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对英语听力的提高产生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从文化与遣词、文化与词的组合及意蕴、文化与语篇结构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试图从深层的角度找出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艺术消费的媚俗倾向,是艺术消费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艺术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快餐文化,受众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闲暇时间的增多也增加了这种需要;艺术生产者的观念、角色及社会责任感的转变,也为艺术消费媚俗倾向添薪助燃;同时,大众文艺自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它本身的娱乐功能。艺术消费的媚俗倾向是时代、社会、文化、艺术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导致艺术的审美、认知、政治、教育等主要社会功能的消解,会使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丧失。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的美术课程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设计成为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的师生来说,中学设计教育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如何定位中学设计教育。如何进行中学设计教育的教学,试图以美国的美术教材为例,尝试探讨解决这些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进入消费时代,影视市场的利益竞争日趋白热化,影视事业已然转化为赤裸裸地为利润而战的影视产业。在这种情势下。影视产品的经济效益成为市场生存的关键。轰动一时的“红楼梦中人”这种大众狂欢式的选秀活动。就是商业化媒介营造娱乐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这场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的“红楼海选”所依凭的魔法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靠商业运作把持话语霸权和大众媒介,其基本秘诀就是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因素,把常赔本的“阳春白雪”变成稳赚钱的“下里巴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都市设计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久被遗忘的民间剪纸艺术被融入现代设计文化之中,剪纸艺术以其自身古老的原始稚拙之美而显示出其视觉的张力,它们那独特的原始美常常让现代都市人为之留恋往返。民间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美而受到了现代都市设计人和普通大众的青睐,也渐渐通过设计人的传承、交融、变异等手法融入到都市文化生活之中,它们被作为当下时尚设计的新元素和新素材而广被拓展和创新。但是,在实际的设计推广中对民间剪纸艺术元素的提炼和展示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在现代都市设计文化的发展中既顾及到保护和传承又顾及到发展和创新,文章对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现代都市文化中实际使用的层面和渠道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延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是国内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应逐渐将网络培训模式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共赢。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的“滋味”是考量艺术优劣成败的基本特征,由此也体现了艺术哲学作为“困惑诗学”的一种张力:如果艺术的滋味如此这般难以捉摸,诗学之“辨”又何以可能?但不对“困惑诗学”进行一点思考,美学也就形同虚设。事实证明,美学的根据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启动于一种审美困惑的“诗之思”,最终仍只能停泊于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科学派”与“艺术派”各自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不应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简单地从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翻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3G?WLAN混合组网不但能大幅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还能有效解决数据业务热点区域3G网络的容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融合网络中用户接入网络的不均衡性是影响网络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融合网络的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融合网络接入选择算法。文中给出一种面向群体用户的网络接入选择实现机制,该机制根据用户在网络中获得的效用函数,引入非协作博弈论方法建立网络效用模型,并证明该非协作博弈满足势博弈条件。仿真结果比较了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各群体接入网络在非协作博弈模式中的收益特性,模拟了用户网络接入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体部分。城市居民消费的符号价值倾向和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城市居民消费转型是必要和迫切的。城市居民消费转型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及新型城市化建设均有重要价值。推动城市居民消费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城市居民和国际力量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具有教化与共性培养的价值取向。试从该价值取向形成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以及在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下对该价值取向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试图阐释民族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变,但价值取向不可改变和弱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叙述的是南下革命干部子弟与市民社会相遇的故事。它细腻地表现出革命后新的时代语境下市民社会的特点。革命在中国城市的目标首先体现为“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清除与劳动者无关的滋生堕落的消费场所和空间。也因此,上海在1960年代发展出新的市民生活方式,以前的资产阶级趣味蜕变成一种含蓄的生活情趣和美学上的享受,特殊经历和经验转化为一种颇具魅力的气质。而相形之下,那种抽象精神,似乎没有什么魅力可言,那些秉承这类抽象精神的干部子弟们投入到市民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摆脱了抽象的纠缠,获得一个自然的、人性的自我。如此,革命似乎不是为了超越市民社会,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革命是为了回归市民社会。革命和启蒙是什么样的关系?谁“启”谁的“蒙”?《启蒙时代》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