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存在”的内部含义,从而使“在”的意义显露出来。从“在”与“思”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语言就不会是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为是一种生产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德格尔的语言分析哲学,就会对当前语言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从研读佛经入手,以禅偈表达自己对禅宗思想的体验与领悟。其禅偈在语言上兼容雅俗且平易畅达。在内容上反映了他对“万法平等”和“周遍含容”观的精熟;对般若观“人生如梦,虚幻不实”以及“心造万物”的领悟;对沩仰宗“圆相”禅法的明了和对“不立文字”原则的恪守遵循,以及对“迷己为物”的警惕,并对“转物”思想、任运随缘精神的推崇。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之思的背景下,尤为重视语言的音乐性特点。在他看来,语言的原初形态便是诗歌。对诗歌节奏、音调、旋律等音乐性因素的重视与其“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论密不可分。带有音乐性的语言作为“形式显示”的引导词,并非具有实际性内容含义,而旨在将人们引入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引向存在之思。此外,吟唱性的语言还具有肉身性的特点,这与深藏在语言背后的“大地”密切相关。诗歌中的音乐性元素往往被赋予有关存在真理的本源之思的意义,诗人的职责在于歌唱有关存在的消息,由此形成了海氏独特的存在论音乐诗学观。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占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成为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出发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是此在对自己存在的领悟并在领悟基础上的解释。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摆脱传统认识论的羁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他忽视了非“此在”的存在者,在先天的层面上缺乏对“共在”结构的深入反思,其哲学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路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对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6.
占婧 《科技资讯》2005,(24):157-158
通行于世的技术观提出了技术的工具性规定,这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及人类与技术本质的关系。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海德格尔从存在原理出发,在对流俗技术观的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对技术本质进行追问,阐释了他独特的技术思想,认为“技术之本质即座架”。本文从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工具性规定批判、现代技术本质及技术与人类历史命运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思想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诗与在     
曹金梅 《科技资讯》2006,(8):126-126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思路。在当时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的历史条件下,海德格尔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关心存在问题,为新的美学理论的构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诗”与“在”的关系和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目的是进行诗与思的对话,归根结底还是探讨存在。诗与“在”的关系,是海氏诗学框架的核心内容,诗与“在”的关系又进一步引申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本从真理如何被遮蔽的问题入手,试图读解海德格尔诗学的内涵。艺术是无蔽的真理显明的一种方式,诗是危机的拯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对诗与在的探讨最后又转入了对语言的探讨,无法走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实践中,把艺术变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因素,才可以解放被传统理性压迫的力量,显现艺术的真理,确立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知讷是高丽时期禅宗佛教的代表,是韩国曹溪宗的创始人。他的禅学思想,在理论上以“真心”说为基础会通禅教,提出禅教一致观;在修行上提倡“顿悟渐修”和“定慧双修”。同时,他引导了韩国佛教净化自身的定慧结社运动,给消沉的高丽禅宗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期的韩国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占婧 《科技资讯》2005,(24):157-158
通行于世的技术观提出了技术的工具性规定,这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及人类与技术本质的关系.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海德格尔从存在原理出发,在对流俗技术观的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对技术本质进行追问,阐释了他独特的技术思想,认为"技术之本质即座架".本文从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工具性规定批判、现代技术本质及技术与人类历史命运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思想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姚红阳 《科技信息》2008,(19):240-240
本文对新课程标准的语言教学观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三个“相结合”上,即,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对于股票期权会计的确认,目前理论界主要存在着“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两种观点。我们在反驳反对费用观的基础上认为股票期权的本质是一项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与关于建筑与居住的传统观点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揭示了建筑与居住的深切关联。这种关联表明,建筑的本性就是让居住。当建筑属于居住时,思想属于存在。只有在语言的家园中,这种本性之关联才得以显现和保存。  相似文献   

19.
人类语言不同,但思想是相通的。古中国的“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有着相同的内涵。海德格尔将语言还原为逻各斯最初的意义,从而与两千多年前老子对言道的看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