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曾赞美过“意象奇警”“思想隽远,耐人咀嚼”的诗。赞赏过外国诗人华茨活提出的诗人“主观的渲染”“渗透物象底生命里去了”的写景状物法。这些都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相吻合。从闻一多的创作实践看,他也是深谙此中真谛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闻一多考辨唐诗与众不同,他从假设性的“叙录”做起,继而厘订诗人年谱,编辑诗人交流录及其著述目录,这既发展了年谱学,又将以上工作融入校正、辨析唐诗之中,为他最后撰写客观翔实、知人论世的唐代诗人评传奠定了基础。闻一多这种由假设和客观分析再到客观综合的整理思路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其次,同考辩唐诗,他又进入对唐人著述和唐史的研究:闻一多以目录治学,编制了《见存唐人著述目录》和《研究唐代用书目录举要》,一方面,两部书目各有特色,体例精当;另一方面,他以目录辨章学术、整理唐代文化史料尤富卓识,以上思路为中国文献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闻一多所展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7.
性格中的“阴性特质”塑造了“诗人”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复杂形象。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应激反应上,还体现在他与“师姐”独特的爱情形态上。同时,“阴性特质”还导致了他在与女性交往过程中特有的“泛滥的专一”状态。通过对于“诗人”性格中“阴性特质”作用的分析,希望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个独特的形象有所理解,并对于其复杂而矛盾的精神状态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8.
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为数很多的文学天才中,李贺也许是最早熟、最能敏感地体味人生苦难的诗人,这决定了他诗歌基调的忧郁悲愤。他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作品情调阴郁低沉,奇崛冷艳,李贺卓异的诗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李贺“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说尽管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尚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厂,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0.
构思灯下读完《茶花赋》,掩卷而思,脑海里自然地浮起这样两句诗来——“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那是1922年闻一多先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写下的《忆菊》中的句子,我们用它来印证《茶花赋》的主题与构思. 《茶花赋》就是“祖国颂”,如同《忆菊》一样.闻一多当年用菊花来象征祖国,因为这是“骚人逸士的花”,因为它“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格”.诗人所“托”之物、所“言”之志,烙印着二十年代的时代风貌,也跟他当时的思想状况、美学理想紧密相关.杨朔用“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来象征祖国的面貌特色,因为他置身于一个迥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秦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他之前“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了深化和突破,并用沉着蕴藉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浓烈凝重的思想感情。所以诗人在秦州期间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应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新月派”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曲曲弯弯如一道新眉。下面,试以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作为例,谈谈这个流派的变异情况。闻一多192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和追求西方文化的幻想去美国学习艺术。然而,在美国的耳闻目睹,所经历的一切,又使他深感弱国子民在那里受到的歧视和...  相似文献   

13.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纪绝唱邱文龙英国当代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风云变幻,而他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此后,诗人被誉为“现代诗派”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史上,闻一多的名字已镌刻着光辉的一页。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为诗人、学者、战士,还有教师,可谓有口皆碑,彪炳千秋;但作为编辑,闻一多三十多年孜孜不懈的编辑活动,却鲜有言及。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诗歌中关合相思之情的“红豆”作为爱情或友情的象征,那么,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艾”作为爱国之情的象征,似乎也很恰当。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就吟唱出“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历者艾香的诗句。诗人从“艾”引发出“丹心”,抒发了“我欲从灵均”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端午节,艾插空。”从此可见在民间老百姓是多么喜爱这“端午文”!而诗坛里的“端午艾”呢?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又呈吴郎)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政》.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再到闻一多的(红烛),余…  相似文献   

16.
刘希夷,初唐著名诗人,河南汝州人氏。在由初唐诗风到盛唐诗风转变的过程中,刘希夷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闻一多曾高度评价过他的诗歌创作。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有着巨大功勋的诗人,学界在20世纪对他的研究却显得相当寂寥,一则因为可参考的资料太少,二则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笔者就这些很有限的研究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格律诗人闻一多与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海涅虽分属不同国别与时代,并且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艺术形式也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却基于爱国的出发点不约而同地写出了各自的源于深爱的两首“讽刺诗”。文章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诗人的艺术审美追求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正是两位诗人由爱而生恨的情愫决定了《死水》与《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共同讽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老舍自幼饱尝国耻家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要求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从初登文坛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作为无党派的老舍对革命和革命者还比较陌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下,老舍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朋友。解放战争时期,老舍虽身在美国,但依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影响,思想进一步发展。1949年12月,老舍回到北京,开始在新中国担任了多个团体的多种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共产主义事业,成为“歌德派”。老舍的这一人生经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