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时代发展角度考察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看到四个明显进程,即现代文学的探索、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复苏后的选择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背景下的写作。它所展示的乃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力量。在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世界中,立足于时代变迁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在这种影响中看到文学的历史脉络,将有利于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它们的审美选择和价值追求,它们的讲述方式和话语内涵,犹如它们所依傍并根植的美丽山水一样,魅力无限又意味迥然,并不服从于单一的欣赏兴趣和理解思维。在这里,需要的是“换一种方式”,甚至“换一种观念”,这样,另一种新的文学景致将会改变我们由来已久的视野,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也必将得到业已存在的多民族多区域原生写作的佐证与支撑。这正是我们思考云南民族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关系的起点。在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的云南,自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对话、接轨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辩证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特别提出了“容异”、“碰撞”、“认同”、“吸收”是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这一论题的首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下,中国翻译史书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三组关系亟待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翻译;口传文学翻译与书面文学翻译;海外华语文学翻译与本土中华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口传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翻译的纳入,可使翻译史在容量上成重量级、在形式上呈多声部,这是突破当前翻译史书写瓶颈所在,也是作为朝向确立中华多民族翻译文学史观的一种努力和书写中国多民族翻译史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晓峰和刘大先所著《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学界对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该著作不仅深化了以往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探讨、理论建设,更关注到了之前容易被学界忽视的很多前沿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狭窄视域、陈旧观念、空泛理论和单一民族文学研究,从而真正“融入”国家知识体系,汇入前沿文学批评潮流、关注具体文本和族际文学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展望,同时亦对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比较文学是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的。回顾四川比较文学所走过的二十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四川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在比较文学视阈下从事民族文学教学及比较研究,既改写了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利于建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同时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对于以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现代中国来说,从文字书写到口头传承的多民族文学是特殊而珍贵的遗产。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获准立项。围绕此课题,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各地区、各机构、各学科的多民族学者在学术讲座、项目开题、族际对话、学科整合、跨国比较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未来与前景。会议收获的启示与共识,不仅标志看本课题高质量研究的良好开端,也预示著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讨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伊斯兰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烙有宗教信仰印痕的人生观念的表达;二、富含宗教习俗色彩的题材内容的书写;三、素朴而诗意的审美品格的确立。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文化心理背景,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和风格建构,同时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