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3):104-105
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读者通过明示的交际行为寻找最佳关联性从而理解文章的暗含意义。但是,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阅读,对于可能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关联理论的解释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帮助阅读者运用常规关系推导跨文化语境含义并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是一条提高跨文化阅读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理论,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阅读就是作者示意和读者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凭借认知语境中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等做出语境假设,从作者以文字方式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从而理解作者意图,达到阅读的目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关联翻译理论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把翻译看成是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本文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它对于古诗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岩 《科技资讯》2006,(27):161-16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而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语音,词汇,句式,修辞及篇章构建层面的不同选择都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明示手段,读者由此付出推理努力寻找最佳关联,并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的这一过程,正是理解作者创作中的特定风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联理论下,科技翻译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取得了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即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相似文献   

6.
毕赟慧  潘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2-252,25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幽默的妙处在于出其不意。结合关联理论和相关语境理论,试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这一幽默效应的认知本质及理解过程。幽默效应的产生源于话语运用与语境不协调,说话人明示与听话人推理不一致以及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存在矛盾等。幽默理解的关键在于择定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指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应该提供尽可能关联的信息,扩大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使他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去理解说话人的含义,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然而在广告交际过程中,广告制作者为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常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双关语就是其中之一。对双关语解读的过程就是广告制作者的明示和广告受众的推理过程,是明示和隐含的统一;同时,明示推理交际能否获得成功有赖于广告制作者和受众认知环境的互明。我们试从对比关联理论和模糊理论入手,探讨广告双关语的运作方式,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广告双关语这一特殊的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解释了语言意义和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其明示—推理模式认为语用推理实质上是填补语义表征和语境之间信息空白的过程;是加工处理新旧信息和关联信息得出会话含意的过程。文章从隐含前提补足的角度探讨了关联推理模式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及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是一种与交际密不可分的认知推理过程。其生成和解读过程是明示行为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试图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的分析来阐述广告的认知本质及理解过程,探讨关联程度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并试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某些广告是如何利用关联原则设置"文字陷阱",误导消费者进行错误推理,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和最佳关联原理,解释了话语理解和话语推导的基本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传递信息的无效或缺损、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差异、教师话题转换等都会导致话语误解。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互动,以避免话语误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Sperber和Wilson(1985)的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它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和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口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不单涉及语码转换过程,还涉及译员的认知活动过程。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结合口译学习者的传译活动,研究传译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理解及其传译过程,重点探讨其中明示—推理过程的体现和最佳关联性的实现,以口译学习者的真实录音为材料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口译过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4.
移就的关联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是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移就是将形容甲事物的词语移用于形容已事物,修饰语之所以能够从甲义移于已义,是因为甲、已两义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解读移就,必须在甲、已两义之间找到相关点,经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完成。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正可以阐述移就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邓丽娇  戴忠信 《科技信息》2011,(8):I0025-I0025,I0028
本文讨论了Sperber和Wilson的"认知语境"观,将认知语境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研究,认为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明示与推理过程,最后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助关联理论,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中的隐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分析发现隐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解释心理表征;2.传递程序信息;3.制约话语理解;4.引导明示交际;5.弱化隐喻效果。隐喻标记语的使用,为听话人提供了寻找话语最佳关联的路标,是明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为基础,建构了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认知模式。指出话语交际过程是语用预设及其推理的过程,关联性是构建语用预设的前提条件,交际意图是构建语用预设的基础,认知语境是构建语用预设和识别预设的主要依据。并论述了语用预设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徐莹 《科技资讯》2013,(32):194-194
阅读是一个明示而具有推理性的动态认知过程。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的理解和推断所学的内容和提高自我的心理认知能力。而阁读就是一种经过语言表层推知信息产生者深层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并且还可传递教学意图中的交际能力和理解破译能力。所以将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最佳的方案。本文将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向学生系统的介绍关联理论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海林 《科技信息》2009,(13):120-120,9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是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识别的认知过程。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爰,对广告中的双关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言语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与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交际中的润滑剂。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以关联性为取向。本文试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委婉语进行重新解读,尤其注重从关联理论的语境的角度浅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及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