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知天灾 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有预测地震等天灾的能力,但你是否知道,有些植物也具有这种奇异的超能力.  相似文献   

2.
Carpenter  B  周朗宁 《世界科学》1989,11(6):38-38
当人们开始对地震作出某种预测时,科学家们总是注意到震动的地面.但由于它的不准确性——甚至开始出现恐慌——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十分怀疑所公布的任何预报.在今年七月以前,美国地理调查局(USGS)采取了断然行动,向整个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甚为重要的地震预测报告:在近30年来,对洛杉矶将发生较大地震的预测报告中有60%已经改变,对旧金山的预测也有50%的已经改变.  相似文献   

3.
正汶川地震发生已经十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汶川地震未能预测,是中国地震工作者心头永远的痛,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反思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地震局系统反思报告认为,"汶川地震未能预测,一是地震成因尚不清楚;二是地震前兆机理尚不清楚;三是经验预报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四是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尚不十分清楚;五是尚未形成全球地震预测研究机制[1]".反思注意到"地震预测基础性研究落后",认为:"当今的地震预报仍处于  相似文献   

4.
<正>神经网络既强大又不可预测。现在,数学家开始揭示神经网络的形态如何影响其功能。当我们建造摩天大楼时,我们预期它会按照设计规格发挥功能:能够支撑这么多的重量,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但是,面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时,我们基本上是在盲目行事:尝试不同的设计,修补不同的初始设定,但是,直到我们开始试运行时,我们并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也不知道它会在哪失败。  相似文献   

5.
吴忠良  张东宁  张国民 《科学》2001,53(5):23-26
地震预测试验场是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5月12~13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00次学术讨论会召开,主题为“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机制及地震预测探索”.会议包括3个中心议题.(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动力学模型;(2)新科技条件下的震源物理研究:大陆型强震孕育的区域动力学环境;(3)面向现代化目标的地震预测:多学科交叉创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10月,七名意大利科学家因未能准确预测地震一审被裁定"过失杀人"罪名成立。法官称:拉奎拉地区的民众早在地震发生前6个月就感受到了震颤,然而,被告却向当地民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以及错误的信息,未能及时对地震的发生提出警示。辩护律师称: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次大地震曾被准确预报。2009年4月5日晚上,意大利国家地震中心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没能避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那场毁灭性的大地震.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这场大地震呢?地震专家说,地震预测非常复杂,是一个至今不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可是,有时人们在地震前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动物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教小时表现异常,如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等.动物的这些异常行为是在告诉我们"地震就要来了"吗?  相似文献   

9.
凡士 《科学之友》2005,(12):44-44
预知天灾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有预测地震等天灾的能力,但你是否知道,有些植物也具有这种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地震来临前,蓟县有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前部20cm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1983年5月,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h内,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  相似文献   

10.
1975年人类第一个7级以上地震在中国辽宁海城被事前预报出,中国地震学家欢欣鼓舞,相信地震预报并不是难事,中国科学家一定能够预报出许多地震的。但仅相隔一年5个月,发生在河北唐山的更大震级的地震没有在临震前预报出来,死亡24.2万人,中国地震学家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幸存的唐山人遇到搞地震的,常说:"你们怎么事前不打招呼?"其实,当时唐山人和地震学家都不知道:人类离地震真正能够预报的历程还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07,(21):16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此文或许能为有心的读者提供启示,增进思考——编者)众所周知,动物对地震波相当敏感,诸如:蛇、蜥蜴、老鼠、黄鼠狼、鸡、鲶鱼等,在地震前都有异常反应。许多科学家已长期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以提高预报地震的准确率。日本的东京水产试验场,用声波检测方法,对鲶鱼的异常活动检测、记录,研究鲶鱼对地震的感应情况。检测表明:14次有感地震中,记录鲶鱼时反常活动有10次。经地震预测部门研究、核实,鲶鱼对有感地震反应,与地震仪所预测的结果,有9次是一致的。蛇对地震也特别灵敏,有时,最早的地震预报正是来自蛇。科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了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测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中国科学家现在正朝这个方向努力。国外有人认为,目前看来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他们的理由是:地震前,我们能够测量到的、用于参考分析地震是否会发生的依据性数据太少,不像气象学,可以借助于卫星来分析和测量大气温度、湿度等指标性数据。所以,地震的预测是一个很难攻克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S 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S 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化.结合此前多个典型地震前重力变化,该变化可能表明2021、2022年在青海门源、四川泸定及其附近地区会发生强震.两次地震实际震中与不同年度预测的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不超过55 km.这两次地震前地表重力正、负变化均围绕震中相间出现,重力变化总体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且震中破裂区处于重力无变化区域.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与震源机制对比表明:四象限重力变化分布的正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重力负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膨胀区.该发现有助于地震前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鹏  夏开文 《科学通报》2022,(13):1378-1389
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我国是大陆地震最为频繁、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乃至预测地震是地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几十年来,基于实验室研究获得了大量类似于天然地震的实验室地震事件,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精细观测揭示了震源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加深了人们对于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实验室地震研究的发展简史,然后系统梳理实验室地震研究在地震前兆、破裂传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实验室地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实验室地震研究未来的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深化对震源过程的理解,进而促进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来的伤口逐渐愈合,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震灾害可能还会造访。地震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怎么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的强地面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地球内部的活动状态,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可能的地震危害?关于地震的种种疑问,我们总会想到去问那些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可观测到的流体地球化学异常.活动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同时也是深部流体运移和释放的有利通道.活动断裂带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壳应力、温压条件和渗透率的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构造或地震活动的良好指标.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体地球化学不仅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解释地震过程中物质来源、能量交换和条件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和地震物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预测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提出未来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分及其变形机制、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区域强震演化、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相应地,中国大陆型强震物理预测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从板块到断层应力的加载过程,明确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来源;(2)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研究大陆型强震变形机制,为强震地点和震级预测提供支持,可称之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3)大陆型强震复发动力学过程以及强震破裂动力学过程,为时间物理预测提供依据,可称之为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4)区域断裂系统与强震时空演化,分析区域强震成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实现区域强震成组活动和单个断层强震的物理预测.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现状,对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现象或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尝试描述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工作方向,期望能为我国地震物理预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地震预测会更精确 尽管地震的发生突如其来,瞬间即逝,但它巨大的力量则是聚集而成的,只是聚集的过程十分缓慢,又发生在地壳之下,很难被人们直接观测到和作出精确的判断,地震的预测也因此变得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