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晋代杜预对“辅车”一词的错误训释流传甚广,影响至今。《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大小小的辞书,乃至一些学校的权威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等概莫例外。作对这一错误训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辅”之本义当为绑在两辐间的直木,并指出了现行辞书中释“辅”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2.
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兼为“反训”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反训”谈起在古代汉语经典文献的注硫和训信专著或辞书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语言现象,诸如“乱,治也”;”受,授也”;“故”,洲“古也”、又训“今也”;“落”,训“死也”、X训“姐也”,等等。从表面看,人们不难发现:它们训释词与被洲释词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前二例);或一个词的训释词(即义项)中有两个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后二例)。古人概括其特点为“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因”(王念孙悟)。O这就是传统训治学之所谓“反训”。其被训释之字(词),也笼统地被称之为“反训率”或“反训词”。晋人都球首先…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释词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表明释词方式相同、揭明比喻义相同、直引同类训释为解、用类比推理说明词义训释、说明正反同词、说明古语今义。  相似文献   

5.
朱栋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28-29,32
对《尔雅·释诂》“善也”词条从叉项及古书例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证明了被训释词所被解释的意义可能是它的本义、引申义或与这个字所通的那个本字的某个意义等。训释词亦同。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初步研究了农药“多虫畏”[2—(对氯苯基)—3甲基丁酸—间—苯氧基苄酯]对植物的生理效应。“多虫畏”100ppm涂棉叶能促进棉叶对~(32)P的吸收和积累。“多虫畏”加入营养液水培小麦,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增加根的干重,高浓度时则抑制。“多虫畏”在100—200ppm浓度范围内均促进小麦根系对Ca~( )的吸收。从小麦胚芽鞘切看试验及酵母细胞分裂试验结果看出“多虫畏”不表现类似植物生长素及类似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目前实验结果可以肯定“多虫畏”对作物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其施用于棉田增产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为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之文字,顾其文既奥衍,所论当时各家学说书多已佚,不易得其真诠。著者谭戒甫君素以研讨诸子之学鸣於时,掳其自序,谓凡子略之书,今存於世者,罔不缒幽隐,剔抉刮磨,穷其所本,极其所至,而於本篇前章之注释,易稿至十数次,其功力之勤,可以想见。吾人读其书、觉其解释颇多怡然理顺涣然水释之处。盖其得力之处在以古书释古书。昔高王氏以经说卓绝一时,其方法为“以经解经”。今谭君似师其意而“以子解子”,宜其有所得矣。如卷中十三叶“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句,用尸子广泽吕氏春秋去宥及莊子徐无鬼诸文为释;十四叶“见悔…  相似文献   

9.
古书的训释有“解文”与“说字”之分。“解文”是随文释义的注疏,“说字”是通释语义的专著中的训释,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解文”是“说字”的具体运用;“解文”是“说字”的材料;“说字”是对“解文”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古文中个别词语的训释进行辨正:释“聳”为“奖劝”、训“存”为“养”、而“于”表原因、“以”训副词“唯”……,并对一处句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势”是《孙子兵法》中与“形”相对的一个概念,人们历来把它错误地理解为“对敌功势”、“战争态势”等。本文从字义训释入手,通过对“势”的形成、表观、特点等方面的考察去阐释“势”义,提出了“势”是一种以“勇”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力量这个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训诂学上有所谓“反训”一说,人所共知。所谓“反训”,是指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个义项。探究起来,较早有意识研究“反训”者首推晋代郭璞。《尔雅·释诂》:“徂,存也。”郭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为,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对于“反训”的成因,历代多有学者研讨,文章叠出,角度日异,均图一解千古之谜,然而终是众说纷纭,茫无定论。本文不就“反训”论“反训”,而试图从汉字发展史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来胧去脉,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13.
前贤对古文的注释多有商榷之处。本文围绕古文“更取器用”之“更”和“众不见信”之“众”、“见”的训释进行讨论和辨析,提出释“更”为“取”,“众”不作“终”训,“见”当属指代用法.  相似文献   

14.
“反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或原则出现于训诂学术语之中,是晚近的事.从词义训释学角度揭燊这一术语的内涵外延,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失当欠妥之处.准此,笔者提出了以“正反同词”指称这类语言现象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乱曰”辨     
我们阅读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时,常常会在其篇末碰到”乱曰”二字。其中的“曰”字易明,但这个“乱”字却比较费解。它究竟是何意思,在文中又起什么样的利用?古往今来的训释虽多,但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养生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硎”当  相似文献   

17.
“待”在古代汉语中的“等候”、“对待”等含义早被人们熟知,但其“依靠、依恃”的含义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在古代典籍中,“待”的“依靠、依恃”义经常出现。分析其“依靠”义产生的原因,理解其用法,了解其发展演变脉络,对我们阅读古籍、训释古汉字、掌握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规律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尔稚·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前十一个词都是“始”的意思。这样释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笼统而又模糊,有极大的词义浑沦性,读罢不得要领。《尔雅》全书都呈现出这种词义上的浑沦性,如互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宫);反训:“故,今也”(释诂);递训:“煽,炽也;炽,盛也”(释言);二义杂训:“乱,治也;纵、缩,乱也”(释诂)。这种颠来倒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浑沦释义法使《尔雅》成为一个巨大的词义迷宫,使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寻不到清楚明晰的出路,只能喟叹《尔雅》“解释词义往往过于简单笼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涉及词汇训诂与书法理论的争鸣文章,针对侯文“新释”提出辩驳,认为侯文把“笔软”理解为“软毫笔”,“奇怪”理解为丑陋,不合规范既违背了蔡邕《九势》意旨,也与历代书家的理论不相吻合,侯文所谓“新”非创新,而是标新。  相似文献   

20.
中药十九畏在《元亨疗马集》、《牛医金鉴》中均称之为“诸药禁忌”,也就是说不能同用,应作中药十八反一样对待。据王天益考证“中兽医古籍文献十部之内共25个十九畏同用方例”。但水银配砒霜,川乌草岛配犀角,人参配五灵脂,狼毒配密陀僧则很少记载。笔者查阅了解放以后有关中兽医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兽医工作者对十九畏在兽医临证中的应用,有不少新资料,虽然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