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了大量随笔、小说、传记,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他在传播中采取哪些传播策略?笔者认为,林语堂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之一是:他中西兼融,视野开阔,语言幽默,适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另一个优势是精通英语。这就为他传播中国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林语堂在文化传播中,选题独特,写作有的放矢;写作时会考虑海外读者当下的文化视野和兴趣;直接用英文写作,直接在美国出版,这些成功的传播策略使他的书几度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创造了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鲁迅从"人"的角度,提出他的悲剧观,并通过小说创作展示其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既从普通生活中貌似无价值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叙写小人物的悲剧,宣扬"人"的价值;又使悲剧人物的命运毁灭得十分彻底。进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唤"人"的觉醒。这就使读者在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听到作者彻底绝望后希望的呐喊。小说《药》集中体现了鲁迅独特悲剧观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2,(4):88-94
在“对外讲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学写作策略的驱动下,林语堂海外时期用英语创作的科幻小说《奇岛》,因书写语言、目标读者等方面的非中国属性而具备异国属性、跨文化属性。通过小说中以劳思为代表的海外混血华裔形象,以孔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桃花源记》文学原型等三重中国形象的梳理,指出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具有自塑性与他塑性的双重属性。自塑形象表现为中国形象的正面性,是科技主流话语语境中对中国诗性智慧的重新确证,反映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同;他塑形象则凸显为对中国形象的混杂化处理与隐匿化处理,反映出林语堂高超跨文化叙事能力。林语堂科幻小说的中国形象阐释,是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形象学呈现。  相似文献   

4.
《漳州师院学报》2021,(1):129-133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链条中最初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其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追寻"红船精神"的足迹,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致力于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四个方面探索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对中国古典小说多肯定、赞赏之词,他从不讳言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吸收的诸多养分及对他现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他虽多以序跋或评点式的只言片语表达出来,却很有见地,《中国传奇》对古代小说改编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这方面思想。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认为唐传奇<莺莺传>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小说,对其喜爱有加.元稹<莺莺传>的思想意义比较复杂,林语堂<中国传奇>将其改编以新形式写出.林氏认为元稹小说记此事,托名为张生,实际上是元稹的自传;林语堂同情莺莺的悲苦命运,不满元稹始乱终弃的行为,以为就元稹人品而言并不见重于世.这些思想决定了林氏改编<莺莺传>而成的小说无论在叙事内容还是叙事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乡贤林语堂先生诞辰100周年。林语堂学贯中西,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起,他开始撰文宏扬炎黄文化:一是编译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二是撰写中国古代名人传记,三是选择、重编各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理论。在向外国人宏扬炎黄文化方面,林语堂贡献特多,其在炎黄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功劳是不应遗漏和忘却的.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那么,在企业深入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经济建设呢?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工作只有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变"两手抓"为"连手抓",把企业文化工作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制度之"善",市场经济突出是制度之"恶",如何从人的本质和利益的实现机制认识上述制度之中的"善""恶"本质,并辨别两种制度的优劣,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以幽默、性灵、闲适为特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小品文理论话语.他打破"文以载道"的封建桎梏,不为圣人立言,不复替天行道,是对廊庙文学的反动;自觉跳出以启蒙导师自居的精英立场,回归于生活的常人心态,并为小品文的主体设计了凡人庸人形象,完成了民间岗位意识的确立;以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为格调,闲谈人生,探寻中西文化.在林语堂的小品文中,隐含着令人深省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1.
枚乘<七发>绘形、绘声、绘色地展示了音乐之美、饮食之精、车马之盛、游宴之乐、田猎之兴、观涛之壮,悦人耳目,快人心意,结构上"始邪末正",这种独特的内容与形制,根植于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中,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礼乐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师院学报》2021,(1):93-98
作为一个游走于主流与边缘之间的知识精英,林语堂反对白话文运动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割裂的做法,主张将白话文与新文学在现代文学观念的观照下合而为一。他所提出的契合其文学主张的语录体和性灵说,实际上却是其在文化与政治的交错论述下却走向自身的反面的体现。考察林语堂对白话文运动的观点变化,可了解白话文运动中语言与文学既合且分、文化与政治相互纠葛的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陈楸帆(以下简称"陈"):在网上搜你的简介,最崩溃的就是看到"25岁",吴岩老师把你的小说称为"青春期心理小说",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1,(3):53-55
<正>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程在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再现。因此,  相似文献   

15.
论林语堂的红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高本后四十回之真伪与艺术上之得失 ,是红学研究的一大积案。在这方面 ,林语堂的研究成果是引人注目的。其《平心论高鹗》文中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论断 ,已在为大多数红学研究者的共识。林语堂红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就在于他为《红楼梦》的整体回归铺下了一块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台湾歌词在所构筑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憧憬中,承载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感情信息.无论是本土的"孤儿意识"还是外省的"羁旅意识",在歌词的创作语境里,都是在放逐的意义上继承着中国文学与中国的传统.无根的浮萍,在这里可以找到暂时的灵魂的栖息地.它既是特定时期精神飘流的象征,又构成了放逐诗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影子马车     
"影子马车"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前一阵子《蝙蝠侠》里的"影子军团",但它其实是一本西方短篇灵异小说集的名字. 所谓"灵异小说",是指专门描写世界上那些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小说.什么?迷信?它们当然不是什么迷信,它们只是不可思议而已.有人批评《指环王》里的魔王、《哈利·波特》里面的小精灵啥啥的是迷信.其实那些都是作者借用旧的传说--什么东西一旦成了传说,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了.灵异小说在几百年前的欧洲流行过,培养出很多文笔优美、想象力丰富的大家.而且,当时红极一时的某些故事直到今天还被导演和制片人们改编成电影.比方说《吸血鬼·惊情四百年》就是根据布莱姆·斯托克的名篇《德寇拉》改编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于1935年在美国出版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社会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林语堂以概括的笔调客观论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国民性格,其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著作的真实性以及对人类学学科精神的前瞻性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岱评价人物标举"真气"和"深情",他的人物传记为明清之际的士人和艺人绘影传神,表达人格平等和精神自由及生活艺术化等文化理念.张岱的人物传记呈现"写意"倾向,对现当代散文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