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的创立,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它以强调反映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为特征,彻底地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内在地蕴含着对认识来源、认识发展动力、认识的主体性、认识的真理性等认识论问题的科学解答。它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对交往活动的论述、对精神生产的论述、对意识形态的论述等,揭示和强调的认识的社会性本质,为认识论研究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社会文明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调“两个明部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强调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同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动力与社会发展的动力相结合,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同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相结合,从党的建设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上,党的发展动力根源上,以及国家的发展前途同执政党建设命运的一致性、共产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理论传统.近代以来,对社会有机体进行专门系统而又有价值的探讨则始于黑格尔.包括圣西门、孔德和斯宾塞等人.这些思想家们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所蕴含的合理成分,被马克思所批判吸收,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在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中,在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互动中最终形成的.其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出和清晰化的过程,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酝酿过程;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随后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社会有机体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推进我们的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一个基本问题 ,但至今很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是由多种因素多个层次有机结构起来的复杂系统。一、人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二、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中介之间、中介与客体之间、目的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普遍性内在动力。三、各类型具体社会实践各有其特殊性内在动力。四、各类型具体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每一具体社会实践的发展都可以成为其他社会实践发展的外部动力 ,每一具体社会实践的发展又有其他社会实践发展为它的外部动力。作者对这几个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最后指出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更重要 ,希望有更多的哲学工作者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提出:(1)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2)判断改革开放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3)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邓小平改革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动力论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提出并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揭示了改革的必然性,明确了改革的对象、目的、意义、性质、方向、条件和步骤,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新型工业化社会”,中国必须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鉴于此,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有丰富的内容,评介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构建“新型工业化社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看做一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本主义精神”又是:自“宗教改革”。这种把宗教教义等精神因素也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换,更开创了宗教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发展动力这样一个复杂问题要进,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创新动力论深刻揭示了“结合”的动力机制,实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先进生产力论科学概括了“结合”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人的全面发展论充分体现了“结合”的价值目标,实现了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论的重大创新。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社会,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从人自身中去寻找,而不应当在人之外寻找。过去我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未免表面化,且没有突出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动力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体制动力;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秩序性和动态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陆文彬 《科技信息》2007,(10):219-220
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力,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指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按照这一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毛泽东、邓小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该方面的继承和发展,目的是通过这一研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有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之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其中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由对“政治暴政”批判向对“经济暴政”批判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促使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由对哲学的研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世界现、政治立场、学术理论上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 ,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这种学术化和宏观化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归根结底由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决定.古代中国所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塑造了传统中国按阶层分立的四民社会,该社会以其内部和谐架构与相关的制度性力量一起促成和平的对外政策.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多阶层社会和单位制度依旧维持中国社会内部和谐状态并派生出和平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契约理论,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从要素主体出发理论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压力、市场压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高管特质均会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法律制度越完善,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减少,市场自由配置的资源越多,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经营状况越好,高管平均年龄越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我们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价值取向;从生产关系角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