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表文以“七1”冰川流域冰碛石和冰水砾石的组构测量为依据,对沉积物的组构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地讨论,冰碛石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式,粒度分选作用极差,σ_1>2,SK_1>0或<0,Kg<0.72,大多数冰碛石的长轴平行于冰流方向,冰水砾石呈双峰式,分选作用中等,δ_1=1.4-2, SK_1>0, Kg=0.92-1.14,大多数a轴平行于河流流向;C轴指向下游;ab面逆流倾斜,平均倾角30°左右,作者指出,冰碛石和冰水砾石的组构特征,对于研究沉积环境和鉴定古冰川、冰水沉积的成因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干镇煤田中侏罗统阿干镇群底砾岩组的古流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砾石方位和其它沉积组构的分析,提出了判断底砾岩组沉积时期的古流方向的证据。底砾岩组内大多数砾石的c轴指向N22°—45°W,倾角65°—80°。因而砾石的最大扁平面(ab面)则向S22°—45°E倾斜,平均倾角20°左右。砾石的方位特征清楚地表示底砾岩组沉积时期的河流流向大约以N22°—45°W的方向自南东向北西流动的。此外,该组地层中粒度自南而北渐次变细和斜层理倾向北西的特征,与砾石方位所指示的古流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两次实地调查,发现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有冰斗、槽谷、基岩鼓丘和侧碛等。冰碛砾石砾向组构分析表明砾石a轴走向大多与所在谷地走向平行,倾角18~23°;砾石ab面倾向离散,倾角15—20°。冰碛细粒部分79.1—84.5%由粉砂和砂组成,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冰碛石英砂表面电镜扫描成象表明砂粒表面具有典型冰川砂的特征.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和室内分析结果,本文把该地区晚更新世气候期划分为两次冰期和一次冰缘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天山阿拉沟冰碛及冰水扇和塔中沙丘砂的颗粒特征, 探讨其搬运与堆积分异过程。研究表明: 冰川沉积粉砂颗粒占相对优势, 砂颗粒次之, 黏土颗粒最少, 且石英砂表面出现较多的多棱角、棱脊磨损、大贝壳断口、撞击深坑等反映冰川底部强烈挤压研磨动力的特征。冰水沉积颗粒特征与冰川沉积相似, 粉砂仍是优势组分, 石英砂表面显微特征显示轻微的流水改造。风沙沉积中砂颗粒占绝对优势, 石英砂表面出现较多次圆?圆边缘、碟形坑、不规则小麻坑等风力作用特征, 且有少量大贝壳状断口、裂纹、棱脊磨损等冰川作用痕迹, 以及V形坑等流水作用痕迹。推测冰碛物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重要物源之一, 冰碛物中的粉砂为塔里木盆地边缘黄土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5.
天山和阿尔泰山冰碛物显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薄片法对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冰上融出碛、冰下融出碛和滞碛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冰上融出碛的显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次棱角状和破裂状表面特征、点支撑和边支撑结构、异向组构、不规则大孔隙;冰下融出碛显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次棱角状和次圆状以及碎裂表面特征、点支撑和边支撑以及镶嵌和悬浮结构、微旋转和微叶理以及粉沙团块构造、定向组构、规则的圆孔隙和扁孔隙;滞碛显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次棱角状和次圆状以及碎裂状表面特征、悬浮结构和镶嵌结构、微旋转和微叶理以及粉沙团块构造、定向组构、规则圆孔隙。不同冰碛显微特征的成因与冰川冰和冰碛产生的静压力、冰川的运动和冰碛介质以及由此引起的冰下磨蚀、压碎、剪切等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 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福建莆田、晋江两县的苦鹅头、后石井等地,前人所指的海滩岩中,有一部分其实是砂丘岩;时代为中晚全新世,~(14)C年代测定为1881±81——4820±120年. 海滩岩向海倾斜8°—11°,层面发育溶沟、不规则浅盆等微地貌.颗粒分选差,以中粒石英砂为主,多含砾石,常见海绿石团粒.生物贝壳多为完整个体,石英砂表面见V形撞击坑.胶结物为文石和高镁方解石. 砂丘岩直接覆在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前积层高角度倾斜(30—35°).颗粒分选好,以中细粒石英砂为主,多贝壳碎片,石英表面具碟形坑,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具新月型、悬垂组构. 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帕隆藏布流域是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在此区域具有发育密度高,危害性强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波密-索通段)发育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冰川泥石流,即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进行典型泥石流发育特征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此类泥石流较其他类型泥石流在物源、沟谷地形和水源方面的不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物源以沟源冰碛物和沟岸崩滑型堆积物源为主,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沟谷宽缓呈"U"形,为典型冰川作用侵蚀地形;流域内水源以冰川融水为主,水量大。此类泥石流沟谷支沟暴发泥石流概率大于主沟,暴发频率为中~高频,主沟泥石流潜在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岩石薄片为基础,通过研究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各种形态特征,依据冰川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及古地理学等对苏峪口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该套冰碛砾岩是冰川搬运大小不等的岩块至苏峪口进行堆积,接着是海侵阶段,致使冰块周围水体温度升高,携带于冰块内的岩块、岩屑由于冰块的消融坠沉到海底还未固结的砂泥纹层上,并逐渐为碳酸盐泥晶掩埋形成.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玉龙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摘要地描述了玉龙山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如冰斗、刃脊、角峰、槽谷等冰蚀地貌和侧碛堤、终碛堤、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较详细地论述了玉龙山冰川沉积物的组构、粒度和石英砂粒表面的形态特征等,最后对冰期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12.
皖西震旦纪冰川沉积相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各种宏微观资料,作者首次将皖西震旦纪冰成宕划出4种冰川沉积相:A.冰川底碛——冰碛砾岩相;B.冰川消融碛——冰碛砾质砂泥岩相;C.冰湖纹泥岩相;D.冰前滨海相。其基本相序为:“C—A—C—D”;文中还对本区冰川形成环境及演化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在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表面碎石带中发现的具有混杂堆积特征的新生代沉积岩(物)漂砾,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这一地区上新世冰川活动的产物.通过对这批沉积岩(物)的宏观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粒度特征以及沉积岩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等的详细研究,认为这些冰碛岩(物)的沉积物颗粒具有多种来源和多种搬运方式,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水、冰及密度流等多种介质的共同作用,是一种由冰川底部带、冰川内部及冰上带所搬运的沉积物的混杂堆积,其沉积环境为冰川前缘地带.最后,通过与南极其他地区上新世冰川沉积的对比,探讨了这批冰碛岩(物)在反映南极冰川演化历史方面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庐山现已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依据,论述了庐山的地质基础与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性、谷宽岭狭平行排列、里平外陡相差悬殊),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庐山第四纪冰川作用所造成的表皮构造,与庐山成冰条件的分析等问题。文中强调指出,庐山第四纪冰川应为海洋型冰川,当时降雪量丰富,积累与消融均强烈,冰川可塑性大,运动速度快,冰川作用能大,所以即使庐山面积不大,也形成了巨大的U谷(如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场)与大量冰碛物。尤其是最近在羊角岭冰碛物下,发现寒武系页岩被冰川挤压所造成的岩层弯曲的表皮构造,提供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重要新资料,是庐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铁证。  相似文献   

15.
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采用钻孔与矿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轴迹方位为NE10°±、NE22°±、NE43°±、NE65°±和NW34°±5组褶皱及相关断层的发育特征:阐述了地质构造对煤层发育、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指出该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中生代的3个成盆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阶段、中侏罗世晚期火山-沉积盆地的重现阶段、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的再现阶段)、3次褶皱幕(中侏罗世早期末褶皱幕、晚侏罗世末褶皱幕、白垩纪末褶皱幕)以及新生代的2次构造挤压运动,自早至晚形成的各期压性构造面走向呈现逆时针偏转之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掩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对流层顶结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变化.首先,对CHAMP和SAC-C掩星温度廓线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与匹配的无线电探空数据对比,验证高原地区掩星温度廓线的准确性.选用2001年5月至2004年12月CHAMP及SAC-C数据,分析了75°-105°E,25°-40°W青藏高原及105°-135°E,25°-40°W对比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及温度随时间及空间的变化.分别根据最冷点及递减率对流层顶定义,分析了区域内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冰川泥石流物源区松散堆积体的剪切破坏行为及其剪切强度特性,选取帕隆藏布流域3条泥石流沟道内的冰碛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常规三轴饱和状态下不排水剪切试验,获得冰碛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剪切变形特征、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强度特性,分析不同泥石流沟内冰碛土孔隙水压力对土体破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冰碛土的应力-应变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庐山泥砾的沉积相、表面形态特征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认庐山泥砾是冰川堆积的冰碛物。它与山上的冰斗、冰川槽谷等冰蚀地貌构成一套具有因果关系的冰川体,无需求助于泥石流说。  相似文献   

19.
据刘桥井田不同构造块段二叠系砂岩石英光轴组构特征及二维有限应变特征的研究,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本区应力场方向为SE116°左右,并伴有顺时针旋转,其结论与区域构造分析相吻合。通过砂岩组构分析研究及煤系地层应力场的微观分析测试,进一步证实区域构造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中段新冰期以来的冰川序列及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七一冰川及其附近冰碛垅形态、植被覆盖、岩石种类及Schmidt hammer反弹R值、剖面内部组成的观测、对比和分析,认为新冰期时冰川扩张到海拔4 km处,较现代冰川末端降低约300 m,冰川前进约2 km左右.小冰期的三列冰碛垅形成时间间隔基本相同,规模依次减小,表明小冰期的三次冷期中以15世纪最冷,持续时间最长,而17世纪次之,19世纪持续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