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试从炼字谋篇、情与景、理与景三方面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谢灵运作为文学史家公认的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大量进行创作的诗人,其作品既具有开拓、创新的一面,又难免带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一面,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初期"特征,但在文学史上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真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4)
晋宋时期大乘佛教般若学与文学相互渗透,在般若“色空”观的视阈下,依据“色空不二”的本体论和“以色观空”的方法论,谢灵运开南朝山水诗之先河,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多重感官去“即色体物”,以虚静的心态观照山水,完整记录“即色”的动态过程,塑造清丽空灵的诗歌风格,并从中体悟到“真空妙有”的佛法,以求使自己因仕途不得志所产生的失意无奈得以排解、精神得以愉悦,最终达到极乐致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郁慧娟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14(1):21-25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正式形成于两晋南朝。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叔侄三代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与其家族一以贯之的宗风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东晋南朝山水诗兴起的原因有多种,佛教是其中之一。本朝的谢灵运不仅被奉为“山水鼻祖”,同时也是一位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与高僧广泛交游,对佛经义理有较深的研究,写了不少佛教著作。谢灵运今存诗近百首,其中半数是山水诗,以佛理为指导,由空观色,从自然山水中体悟佛理,流露出浓郁的佛教意识。 相似文献
5.
申涵光作为幽燕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开清代河朔诗派之流。在山河变易的时代背景下,他访友于江南,逃世隐居于广羊山间,并创作了质量俱佳的山水诗歌,通过这些飘逸萧散、独抒性灵的山水之作,我们庶可观照一代才人在特定岁月中形成的特殊人格,及其忧思故国的坚贞情怀。 相似文献
6.
侨居金陵的前明士子杜濬性情孤傲高洁,在激变动荡的严酷岁月里,谨守着人格尊严。其三山游诗、摄山组诗以清空冷艳、苍劲幽峭的笔触尽情展现了金陵一带独特的山水意境,成为他"远迹沧江曲,山情实澹然"的超旷诗心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7.
晋宋之交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文人思想发生一次大的觉醒,积极主动对玄言诗进行改革。本文试图以“兰亭诗”为切入点和实例来揭示玄言诗向山水诗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不仅是“五言之冠冕”,而且在其它领域都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应该给予其全新的,准确的历史定位。政治上,执着追求,“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学术上,玄学修养冠绝当时;文艺上,诗文书画堪称独步。其追求精神、综合素质、巨大成就,元嘉时期无人能出其右,被称为“元嘉之雄”。 相似文献
9.
焦缨添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23,(2):5-10+16
韦应物不仅“慕陶”,也具有“慕谢”情结。韦应物对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汲取贯穿了其创作过程,韦、谢在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及佛道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成为了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上学习大谢的重要基础;韦应物对陶渊明的师法有迹可循,但“效陶”并非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韦应物并非陶渊明人格的继承者;陶、谢诗歌本就具有一致性,均以崇尚自然为精神旨趣,这是后世对韦应物“效陶”“效谢”难以分辨的主要原因。韦应物在兼采陶、谢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较强的个体意识,形成了“至淡而至浓”“至浅却至难”的诗歌风貌,因而能区别于大历诸子而自成一家,在中唐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北约成为欧洲军事格局的单一支柱,却不能应付欧洲复杂的局部冲突。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军事格局,不能解决新矛盾。欧洲的军事格局虽不像政治格局那样地展频仍,但也在静悄悄地发生战后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由原来的华约和北约两根支柱构成的东西方互相对峙的军事格局正在演变为一个相互融合的、 相似文献
11.
《文选》所收录的谢惠连的《祭古冢文》是一篇祭悼古冢的典范的祭文,它之前有序言、后有正文的结构模式显示出南北朝祭文的趋于定型和成熟,已具备了祭文的基本要素,完全合乎萧统选文须"事归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原则、标准.它创造性地给两具无名古尸假托以"冥漠君"之号,开了后世祭悼失名古冢的祭文的先河,对后世同类祭文及碑铭的写作、尤其是对唐代薛稷的《唐杳冥君铭》和陈子昂的《窅冥君古坟记铭序》以及任孝恭的《祭杂坟文》和苏轼的《祭古塚文》的影响至为明显.而谢惠连的为人有瑕疵,但不害《祭古冢文》之在古代祭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冯燕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9):48-51,70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山水诗占他的传世诗作总数的2/3以上。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从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叙事-写景-悟理的纪游模式与情景结构模式以及“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自然神韵来解读。 相似文献
13.
14.
黄华南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93-96
关于陶谢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富艳精工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主导风格,以平淡自然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陶诗的平淡自然既包括其思想情感的平凡,也指其表现形式的朴素,而谢诗的富艳精工主要指语言形式的特征。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来阐释谢灵运山水诗的富艳精工,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及他们这种特色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5.
胡大雷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34-38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傅玄乐府诗风格多样,既有汉乐府的古质厚朴,又有建安诸子的健劲慷慨,也有文人诗的清丽婉妙。这种多样化风格的形成,既关科作者的文学思想、个人气质,也关乎时代风气的影响。傅玄健劲慷慨的风格源于他个人气质与建安诸子的接近;对汉乐府的模拟源于魏末晋初儒学与诗教说的复兴;清丽婉妙的风格则是受益于汉末以来乐府的文人化传统。傅玄乐府诗虽然风格多样,但并不能完全相互溶汇,究其原因,在于其模拟性格过于浓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闺情诗与山水诗的角度,探讨王维追求高洁的审美理想在其诗中的体现。文章提出,王维的诗,注重塑造高雅清丽之境,他的闺情诗芬芳雅正;山水田因诗多采用淡雅的雨雪意象寄寓孤高雅洁之情怀,以审美化倾向代替了以往诗歌雨雪意象的忧郁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一独特视角主要来自王维作为画家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19.
解缙诗歌有复古倾向,更重视才气的驰骋,但才气缺乏现实的内容的支持,显得比较空洞。他也以才为戏,使部分诗歌充满了趣味,这种努力值得重视,也形成了在复古道路上的旁逸斜出。 相似文献
20.
刘纪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27-29
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历史变革,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同时,他敏于发现、勇于揭露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以文学介入现实。此外,在小说艺术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