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我国现行术语命名原则以意译为主,但也有人主张以音译为主。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现刊登下面的文章,供探讨。随着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和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对这些科技新术语进行定名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术语定名上存在的不统一现象妨碍了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的推广。随着国内外科技交流不断开展,以及计算机在科技图书文献的编撰、检索和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普遍应用,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一些专家曾对造成术语不统一的原因进行过分析。有人认为是由于“习惯势力”、“20世纪30年代错误称呼的沿袭”、“外来语的移植”、“翻译新手命名的后果”[1];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不是由统一机构定名,而是由翻译家或科学家自己译出或定名”[2]而致。事实上,即使由统一机构定名,也仍会出现类似“看到《新闻出版报》和《参考消息》于7月22日和8月3日先后公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订的17个有关网络方面的新词,发现不少谬误和存疑之外……”[3]的争议。笔者认为科技术语名称不统一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定名原则。现对其剖析如下,并对现存的术语定名原则提两点拙见,希望能得到有关研究人员的赐教。1.应由从事术语定名的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定名原则在我国,有很多研究人员制定过术语定名原则,其中有“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习惯性(约定俗成)”、“中文特性”、“国际性”[2];有“概念准确”、“一词一译的单义性原则”,“简明易懂、见词明义的简洁性原则”,“符合汉语科技语言及其术语的规范和国家、国际有关标准的规范化原则”[4];也有“准确性”、“语言的正确性”、“简明性”、“稳定性”、“能产性”[5];还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6]等。由上述定名原则可知:现存的种种原则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翻译中人们很难对其统筹兼顾。另外,各项要求也难以一一满足,因为“科学性”和“约定俗成性”,“准确性”和“简明性”,“国际性”和“见词明义”及“中文特性”等常常会出现矛盾。并且,不同专家所提原则中即使包含相同的义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科学性”和“约定俗成性”的主从问题。综上所述,现存的定名原则只是参考性的,在实际翻译中往往要由译者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正是由于定名原则不统一,不系统,才造成了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定名,这正是造成我国译名混乱的主要根源。因此,遵守统一的定名原则是保证术语统一的必要条件,而术语定名的原则应该由从事术语定名的权威机构制定,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列举,规定其主从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译名不统一的现象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否则,由各方研究人员动辄提出原则,人们无从下手,莫衷一是,使术语定名混乱不堪。2.应该改“意译为主”为“音译为主”科技术语的定名方法主要有意译、音译、音意兼译、象译、形译等,其中意译法在我国一直占主流。采用意译为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用的是表意文字,因而在有的术语定名原则中常常有“中文特性”“见词明义”等要求。但笔者认为,这些要求对于术语定名未必合适。首先,它们与术语的国际性不相容,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因此,汉语在对外来术语的借用、移植问题上,从长远来看,意译为主的做法有待于探讨。笔者认为,在科技术语定名上应该以“音译为主”,原因如下:2.1 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定名的潜在趋势由于国际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各国引用的外来词语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大量国际化词(主要是科技术语)。国际化词语的使用也会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方便。由于各国术语体系发展情况不同,科技术语国际化进程也不一样。“英语的词汇具有‘世界性词汇’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广泛地面向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直接借用了大量词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单词是由拉丁语单词派生或从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借用的。借用的方法主要是音译。这种兼收并蓄、基本上照搬的方法,使英语丰富多彩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成为当今首屈一指的国际语言”[7]。很多国家为了保持民族独特性,强调要尽量避免使用国际化词及其构词词素,甚至在不得不借入外来语后,还要用本族语加以替换,这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列宁曾在《论俄语的纯洁》这篇短文中写道:“我们在糟蹋俄语。我们在滥用外来词……”;19世纪俄国批判家В.Г.别林斯基也曾说过:“当有与外来词意义相同的俄语词时,使用外来词就意味着侮辱常理,侮辱正确的风格”[8]。尽管如此,俄语中的引入词从斯拉夫语到非斯拉夫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化俄语的词典构成中,国际化词汇占相当大的百分比”[9],“在术语学的发展中,在创造新术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前,有一种相当强的构词趋势——以外来的(常常是古希腊或拉丁)词根或词干为基础”[10]。“在19和20世纪,很多国际化词由西欧语言(法、英、德、意)进入俄语”[11]。可见,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国际化术语的广泛使用是世界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随着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科技术语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尤其是在英、德、法、意、俄等国家。也许有人要说这些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易于相互引用。但并非印欧语系的日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音译。请看: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外来语新词典》收外来语40000条,其中源于英、德、俄等21个语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51个领域;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共吸收外来语62000条;1997年出版的《日本外来语大词典》收录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美术、科技(包括23个专业)等领域的词目共十万余条。可见,外来词的引用并非只限于同一语系,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定名的发展趋势。“从日本语言发展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语言的发展一直追踪着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通过外来语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不无关系,外来语在丰富日本语言的功效上功不可没”[12]。而在我国术语翻译一直以意译为主,容易出现一个术语有多种译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很大不便,不利于科技发展。因此,我国在吸收外来词上是值得向日本认真借鉴的。2.2 意译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国际和国内频繁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严肃而实际的要求,它反应了在专业文献中,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口头交际中让术语发挥最佳作用的必要性。但是,意译不利于术语的统一。首先,不同人对相同术语可能有不同理解,即使理解相同,也可能由于汉语的表达手段不同,而对同一术语采用不同的名称。这种矛盾的解决可以借助于音译。如“Internet除音译名外,所有意译名无非在‘国际’、‘全球’、‘电脑’、‘计算机’、‘资讯’、‘交互’、‘互联’、‘网络’……这些词语的范围内加以选取和组配,多则9个汉字,少则3个汉字,但无论如何选配均有不足之处”。“Internet的中译名多达十余种,在科技、文教、翻译、出版等各界造成混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长期的审议于1997年7月发布了推荐名‘因特网’”[13]。其次,尽管在翻译界一再强调意译,仍有许多术语,尤其是新材料、新发明等名称不得不采用音译。但是由于重意译,轻音译的倾向,一些原来音译的词逐渐改为意译(如:莱塞→激光,马达→电动机,透平→涡轮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等),使得原本一个名称的术语变为两个或多个名称。第三,对一些国际化术语难以进行意译。如:1986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共通语词典(英、德、法、俄)》中所附的汉语注释是“从各种词典搜集来的意译,因为大多尚有争议,所以,并不全注,尚有百分之一词组搜集不到注释”。仅此也足以证明,不如直接引用音译的外来语好。可见,意译会使术语定名混乱,不利于术语统一。2.3 音译的可行性及现实性重意译者之所以“尽量做到意译而不是音译”,为的是“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特点”,做到“望文生义”。此时,一些人总是要列举Laser由“激射光辐射放大”、“光受激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等一些术语最终定名为“激光”作为例证,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欠妥。因为Laser的全称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受激辐射式光频放大),对“激光”的“望文生义”程度远不及“激射光辐射放大”等术语的定名。“望文生义”严格地讲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在电话刚刚出现时,即便我们采用意译法引入了“电话”,又有多少人能由这两个字“望文生义”了解它的内涵呢?而对于音译法引入的“麦克风”又有谁能不明其意呢?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的意译名“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对于外行来说未必能够“见词明义”,而对于无线电专家,只要提到TTL就会形成对它的大体概念。可见,不论是哪种译法都是可以做到“望文生义”的。术语定名原则中的“国际性”要求以及英语在我国的普及,为音译术语提供了基础。目前,在我国广泛直接引用计算机等高科技的缩略语,如: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BASIC(Beginner's All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CAD(Computer-Aided Design),LORAN(Long Range Navigation),TTL(Transister-transistor logic)等。既然人们能够广为使用上述形译术语,那么音译术语就更不成问题了,在我国,外语早已成为一门工具学科,音译术语对于当代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难接受的。音译术语也不会妨碍发扬汉语特点,因为我们是按照汉语规范进行组词、造句的。虽然目前在翻译界意译术语仍然占优势,但音译趋势日益增强,从音译人名、地名、化学元素、计量单位发展到音译新材料、新工艺等。尽管音译在术语定名中与意译相比有相当的优点,且翻译界人士也在“力争”借助于音译对术语定名,但一些人还没有正视这一事实。比如有人把AIDS定名为“艾滋病”解释为“简明通俗性;有人把gaplek定名为“盖普乐”解释为“科学实用”,还有人把Radar定名为“雷达”解释为“意译的优点”……。结论要改善科技术语定名不统一的状况,必须由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定名原则,大家一起来遵守,才能最大程度地限制译名的不统一现象。从术语的两个基本功能——命名功能和交际功能来看,音译是术语定名的潜在趋势,单纯地只是为了“中文特性”而在术语定名时体现“见词明义”,只能约束自己,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在术语定名上,我们应该对“意译为主”的“传统”作充分地分析,立足于改革,促进我国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大量标示科学概念的术语表达出来和进行传播与交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新术语不断大量涌现。科技知识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作为其信息载体的科技术语应具有国际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工作[1-8]。近年来,不少文献对科技术语学和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了探讨[9-28]。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科技术语的国际性及有关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4、34]。本文拟对术语国际性的一般涵义,汉语科技术语订名的各种方法,以及如何使汉语科技术语国际性好等方面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二、术语国际性的一般涵义我国术语学家在介绍布拉格术语学派时指出:“国际性,即要求术语与国际上已通用的相应术语保持概念上的一致;在概念一致基础上,在不违反本民族语言的构词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力求词形与发音上也能与国际词接近”[20]。这是拼音文字国家术语国际性的内涵。我国科学家在谈到近代天文学名词的国际性时指出:“确定国际通用名词的汉语对应词,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将国际通用名词按本民族相应的语音拼出即成为本民族名词,这种音译法对我们是不适用的。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单独含义,音译出来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语汇,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用非常简练的语词来表达外来词的涵义。因此,我们赞成“涵义对应”的原则。“涵义对应”是指汉语名词应用所对应的外文词在学术上的概念一致,近乎于按名词的科学概念来确定汉语名词”[29]。这是汉语术语国际性的一种典型观点。我国有的语言学家在谈到术语国际性时认为:“我国在移植术语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意译法,这样便形成了同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局面。为什么没采用音译法?众说纷纭。很多人从现象上看问题,认为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认为不是汉语不易接受外来语,而是汉字不易接受外来语。汉字文章无词的界线,音译词夹杂其中,模糊不清,当然不受欢迎。如果实现了汉语拼音化,我想,汉语也完全有可能象其他拼音文字一样,大量吸收音译借词(起码在纯术语范围内),逐渐向术词国际化靠拢。”[30]这是主张用汉语拼音实现汉语术语国际性的典型观点。我国与这方面有关的科技名词审定条例和确立术语的原则与方法的文件,亦规定科技名词订名要与国际协调一致[31-33]。三、汉语科技术语订名的各种方法我国科技术语,从定名的特点和来源来看,可分“国产”和“外来”两类。而细分则有如下一些形成汉语科技术语的方法:[23、28、11、21、35、36]1.理据订名即根据概念内涵确定有汉语特点的简明术语。这种方法又称科学订名。如:指南针(compass),火药(powder),印刷术(printing),石油(petroleum),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火车(train),飞机(airplane),衍射(diffration),阻尼(damping),激光(laser),电视(television)2.非理据订名这是一类随语言发展而约定俗成的术语。大多数物质专名都属这类。有些这类专名也是术语。如:树(tree),花(flower),头(head),心(heart),脑(brain),骨(bone),土(soil),石(stone),铁(iron),金(gold),日(sun),月(moon),星(star),天(sky),风(wind),光(light),电(electricity)3.意译这是根据外文含义译成适当的汉语术语。如:标量(scalar),矢量(vector),输入(input),输出(output),直拉法(Czochralski method)意译做得好,则成为上面提到的按概念简明订名的理据订名。4.直译即按外文词义逐词翻译而成的术语。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菜单(menu)(注:这是计算机科学术语)5.音译这是根据术语外文发音,用汉字标音译出。如:雷达(radar),马达(motor),休克(shock),伏特(volt)6.半音半意译这是音译加上汉语类词,或人名音译加上意译词。如:拖拉机(TPAKTOP),艾滋病(AIDS),欧姆定律(Ohm's law)7.音译兼意译术语定名既体现该词原文读音,而汉字又含有其概念的涵义。如:伺服(servo),台风(typhon),基因(gene),绷带(bandage)8.形译(象译)这是用适当的形状词译出而得到的汉语术语。如:丁字尺(T-square),工字钢(I steel),三角皮带(V-belt),乙形梁(Z-beam)9.借用日语这是直接采用日本汉字术语。如:物质 元素 固体 细胞10.按外文字母译这是直接采用外文字母作汉语术语。如:X射线(X-ray),A型星(A-star),O型圈(O-ring),α粒子(alpha particle)11.造新字这是过去对化学元素和某些难表达的概念订名的方法。如:氧(oxygen),氢(hydrogen),锑(antimony),熵(entropy)从汉字发展规律来看,现在一般不再采用此法订名新的术语。12.简称以外国人名表达的术语和长术语,有时用此法。如:摄氏温度计(Celsius'thermometer),格里年(Gregorian year),赫罗图(Herlzsprung-Russell diagram),崩越二极管(impact avalanche transit time diode)13.采用第一个字母这是采用外国人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术语。如:HR图(Hertzsprung-Russe11 diagram),B-A真空计(Bayard-Alpert gauge),E-W核(Edinger-Westphal nucleus)14.采用原文这是直接采用外文缩写词和外文人名。如:BASIC[语言],FORTRAN[语言],PN[结],DNA,MOS,Michelson干涉仪,W.L.Bragg[定律]四、讨论1.确立科技术语,采用上述哪种订名方法才好?在我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形势下,对汉语科技术语订名,如何才会更适宜、社会效益才会更好?这是当前我们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和术语学研究,应当考虑的问题。对此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当全面考虑术语特性,从而确定恰当的术语。应考虑的术语特性概有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汉语特性、国际性、科技语体特性;审定科技术语时还要考虑现实性(约定俗成)[20-28,31-33]。其次,要使一个术语具备所有上述特性,常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特性间常是相互制约的、有矛盾的。根据概念内涵订出“名符其义”的术语,是首要一点,其余各点也应适当加以考虑。有时为了有利于某个方面,订名时可适当侧重该方面一些。其三,对已惯用的术语,除十分不妥时,一般不宜轻易改动,否则不利于统一。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际交流口益加强,术语的国际性显得愈来愈重要。如何使术语的国际性好,是个复杂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一些可行的规则,是解决办法之一;对具体术语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妥善订名,是解决办法之二。为适应这项需要,我个人认为现在汉语科技术语的国际性应包括如下三点:(1)概念内涵与国际一致。不能我们指的是甲,他们指的是乙。这样,无论是撰写学术论著、进行学术交流,还是开展外贸、合资经营,都不致误解、产生差错和贻误大事,以致造成损失。(2)尽可能订出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术语。从这点来看,适当采取“用原文”和“音译”订名方法,可能有一定好处。因为音译术语无论对把汉语译成外文,还是对外国人听汉语,都是方便的。(3)相应国际术语的改变和不同表达,必要时汉语订名宜做适当变动与之对应。如计量学单位的词头毫微(milli-micro)变为纳诺(nano-),微微(micro-micro)变为皮可(peco-)[37]。再如对应同一概念的ergonomics和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中文订名宜为工效学(又称人因工程学)[35、40]。3.我在这里谈到的音译术语,实际上包括前一部分讨论的5、6、7各点。概括来看,音译术语订名方法运用于三方面:(1)求得读音与国际基本一致(且简洁),有利于国际交流,如马达(motor)[35]、基因(gene)、脉泽(maser)[38];(2)若以意译(或直译)表达则术语冗长,如:雷达(radar)、艾滋病(AIDS);(3)意译不好表达其涵义,如鲁棒(robust)[35]、伺服(servo)、喀斯特(karst)[41]。在开头使用音译术语时,宜加简短注释。多音节外文术语,不宜音译,音译后也会慢慢被意译淘汰,如盘尼西林即为青霉素所取代。4.随着科技发展,国外愈来愈多地用缩写词表达繁复的术语,如何订名缩写词术语,是个大问题。我国科技界对待缩写词采取了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全译、简译、缩写词加意译、用原缩写词等几种方法[28]。从有利于国际性角度看,适当采用原缩写词是个好办法。但应注意两点:(1)在文章开头用到缩写词时,应加注释,以便人们理解;(2)不宜大量引用,只能选些用途较广、比较稳定的缩写词,否则不便国内交流,造成新的混乱。在专业性较强的书刊和学术交流中,可适当增加缩写词的运用(以及可直接采用外国人名原文)。5.由于我国汉字是方块、表意文字,故在音、形方面不像拼音文字国家那样容易实现国际化。有的学者主张用汉语拼音字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不敢苟同。因为使用汉字和以汉语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文化媒介的华语地区,除港澳台外,还包括新加波、日本、南朝鲜、海外华侨和外籍华裔的大群体,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目前在全世界非华裔人口中,正在形成学习汉语的热潮,汉字、汉语的国际效用愈来愈大[39]。并业已证明,汉字即使在计算机和信息时代也很有生命力。此外,用拼音字母转写的术语,外国人还是不认识,我国人一般也不懂其涵义,如其那样,还不如直接引用原文(包括人名和术语)。五、结语当今,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如何改进汉语科技术语的国际性,使之有利于国际交流、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是个迫切需要解决而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但这正说明需要我们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认为为了适应这项需要,除了科学订名时概念内涵与国际一致和相应国际订名的改变汉语订名必要时做适当改变之外,可适当采用一些音译术语(尤其对于某些缩写词)和直接采用一些缩写词术语。至于具体采用哪个音译术语和哪个缩写词,我想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领导下,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学科名词时,及有关单位制订术语标准时,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从而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更多贡献我们的力量。吴凤鸣同志对本文原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深致谢意。由于水平有限,文中可能有很多错误和不妥之处,希多加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摘要 本文论述字母词语的类型及其使用情况,各学科采纳为术语的情况,归纳性地列举了采纳的原则。讨论字母词语在演进中所面临的问题。
编者按 目前,在我国汉语使用中存在着夹杂外国语言文字过多、过滥的现象,已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刊就“科技术语如何面对外文字母词”等问题特辟专题开展书面讨论,欢迎继续来稿。一、字母词语及其使用自从音频、视频的多媒体承载,光缆和卫星通信广播、因特网全球信息实现交流以来,科技、文化交流的渠道更为畅通、迅捷,跨语种、跨国的交流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语词。不仅科技刊物文章中汉、外文夹带杂处,媒体、报刊、广播中也比比皆是。尤其在一些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报刊上字母词语更多。在汉字中夹杂字母组成的词语皆称字母词语,它包括下列情况:(1)所夹带的字母有各语种的,包括英、俄、希、法等,也包括符号、数码;(2)有的字母词是用汉语拼音的词语,例如GB(国家标准)、RMB(人民币)等;(3)借用外文字母形成的我国字母词语,例如阿Q、CC系、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外来字母词语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字母夹在汉语的前、中、后部,主要构成了一些偏正型为主(也包括附加型、补充型、联合型)结构的组合名词;第二类是直接借用外文缩略语组成的字母串名词;第三类是名词以外,由外文单纯字母或其组成的字母串构成的各种习用词语,包括英文借用拉丁语词以及虚词等。本文仅分别讨论第一、二两类字母词语的功能和使用。1.以偏正型为主的字母词(1)带有专指性,不便用冗长字节表达概念,而借用外文字母夹杂的词语。它选用了具有特征、指向或隐喻性的字母(包括符号)取代,例如t检验、C*代数、函子ext等;(2)带有分类、种属区辨、系列代号等字母的词语,例如RS-422总线、Ⅲ-Ⅴ族化合物、罗兰-C等;(3)带有人名、地名等区辨词素,一般以音译为主。还有某些由两人、三人联合,或音译太长而以首字母替代者,例如KAM理论、BSD猜想等;(4)多元并列的缩略组合词(联合型结构),例如PID控制(比例加积分加微分的控制);PVT系统(测定位置、速度和时间的系统);MOS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5)多元串列的缩略组合词(联合型结构),例如BMOA函数(有界平均振动解析函数);(6)象形词,例如T接头、E型器件等;(7)由已采纳为术语的缩略语所派生的组合词,例如激光感生CVD、N阱CMOS等。2.借用外文缩略语(1)工程、技术、方法、设备、系统、协议、标准等的组合词语,当其全称较长,不论意译或音译字数都过多,国外常用缩略语表达,例如常用的GSM、TDMA等;(2)某些科技项目、研究计划等专用名的缩略语,在命名时并写成某些双关寓意或隐喻词者,或者由于其取用西方文化概念无法按东方文化去译释者,如SMART、ATLAS、FANS等;(3)某些表达性能、服务质量和级别等名称和量化词,例如RMS(均方根值)、RCS(雷达截面积)等;(4)许多国际或国家、地区的组织机构、学术团体、新闻媒体、宗教派系等名称的缩略语,例如WTO、APEC、NASA等;(5)产品的专用名、公司名、商标(TM)名称、专利名称等。其中某些表达产品的属性、功能或特征而无法译解者,例如XTRA笔记本电脑;(6)天体、火箭、卫星、飞机、舰船、武器等的特定类型;(7)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的专用名;(8)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系统的软硬件的专用名。二、字母词语构成术语的现状和分析社会上媒体文章和学术论著中大量使用的字母词语,其中有些已被采纳为规范术语。目前,新词语不断膨胀,随之字母词也在增加。同时由于审定工作的推荐、引导和公布规范名词,某些字母词逐渐被汉字名取代,使字母词数目略有回降。我们既承认汉语的开放性,应该吸纳必要的字母词;但也承认汉语词汇的表意性强,可以消化融会许多外来词语。往往当新词刚涌进来时,由于理解不透,先予借用,待较熟悉后,再找到合适的汉语词取代而正式定名。我国自1985年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来,开展了认真定名、筛选推荐、审定统一等工作,为引导术语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名词委公布的各学科术语中,字母词较多者其占有率超过2%的,按其多少排序为:天文学4.63%、数学2.48%、地球物理学2.43%、物理学2.23%、化学2.09%。字母词在学科分配上是不平衡的。理科高于工程技术。说明了高度概括理性内涵的理科要比应用技术在转译表达上更困难些,因而不得不借助于源语所用的字母或符号等。三、汉语术语采纳字母词语的原则外文字母词语采纳为汉文术语如何掌握分寸,作者陋见,应考虑到如下几点:1.借用字母词的必要性借用字母词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使用简便,有利于国际交往。这样既保留外来语的标识,保留西方文化特征,使外来文化和汉文化在差异上,以及使术语在动态发展中有缓冲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新术语尚未确切理解前,使用字母词,待消化后再重新用汉字定名。但对概念明确,在汉语中已有贴切词语的,应该用汉语定名,不必借用外文字母词。也就是说,外文字母词可以作为汉语词的补充和扩展,决不是汉语的装饰或取代。2.审察源字母词语的规范性只有规范化的外文词语其字母组合才可借用,因而要判断该源字母词语是否是科学语言(科学性),具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透明性、单义性),国际上是否认可(权威性、通用性),使用上是否有稳定性。这种规范的源字母才能采纳为术语。为此必须反对字母词语的滥用,对短时炒作、低级庸俗的语词不能借用;对概念上有误、语言结构不符规律、使用范围狭窄(如方言性)的语词不能借用。举例来说,用谐音法将“B to B”改写成“B2B”这种不规范的方法容易产生误导,不可取。3.摒弃商业性、广告性词语对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及其商标、模式、产品等字母词虽允许使用,但不能采纳为术语。1999年出版的《辞海》居然独特地收录了“LG集团”,令人惊异。4.对纯字母缩略语采纳为术语,应更加慎重外文缩略语的全称(或全译名)有表达概念的作用,其缩略形式在应用中有简洁性的特点。一般说,外文缩略语均应以汉字全称为术语,其字母缩略语可以并列为“同义词”。对派生词多的基础词可采用字母缩略词。例如用“MOS”派生出“MOS场效晶体管”;从“MOSFET”派生出“MOSFET衬偏效应”;从“CCD”派生出“CCD”摄影机、“CCD”测光等。一般说缩略语不是术语,其所对应的全称才是规范术语。科技文章和一般文章中允许使用缩略语,但应该在首次出现时用全称或规范的全译名,以后再次出现时方可借用缩略语;也可在书中列出使用名词与全称或全译名(以至加上定义)的对照表。总之要交代在先,有所依据。外文缩略语可在一般文章中使用,但在合同文件、法规文件中不应使用外文缩略语。例如2003年初由于飞机票上以“PVG”和“SHA”分别代表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致使乘客误机而状告到法院之事,民航总局因此才接受了司法建议,所有机场名称必须用中文标明,就是很好的例证。四、字母词语演进中的问题1.正常情况下只允许利用规范的缩写词去派生其他词,但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中并不统一,主要反映了学科间定名的不一致。2.要抛弃外文中的非规范借词方法。术语工作中切忌谐音法等不规范地乱用借词。例如电子商务中早期使用的B to B(企业对企业)、B to C(企业对消费者)诸词,后来不少报刊上改用成B2B、B2C。虽然外国人这样用了,但不等于都是“香”的。3.如何对待外文缩略语?外文缩略语有两重性,一是其全称和全译名表达概念的作用;另一是缩略形式的字母词的简便和效率。汉语中借用外文缩略语处在借形词的边缘,甚至边缘以外,常被语言文字工作者忽略,因为它不是通用词语。根据目前大量使用的情况,希望各学科或行业专家,和辞书编者们投入力量作些引导和整理,对流行的缩略语给出确切的全译名(目前有些缩略语词典质量不高,对跨学科缩略语译得不确切,因而希望收词不要太滥,着重各自本专业的缩略语)。4.字母词语在语词数据库中的位置。字母词语是外来词汇中的一部分,在汉语言知识结构中处于最外层,凡是规范化的字母词语可进入汉语词汇数据库,列于外来词汇中。但目前社会流行的字母词语中,某些随意性较大,流传范围狭,游离不稳者,不必急于吸纳入库。而某些专业性强的术语,通过学科定名后,可列入术语库中。5.借用外文词冠的某些词语近期外文科技术语中出现了一些新词冠e-、i-、info-、digi-、cyber-等,在意义上都很相近,很难区分,而且使用中都具有相当的模糊度,译“死”了不好。早期已把e-译成“电子”,现在看来不尽其意,例如“电子时代”好像稍感过时;“电子商务”并不营销电子产品,不如“e时代”、“e商务”为好。近来又将e-译为网上,例如e-Bay为网上拍卖公司,cyberadvertizing为网上广告,i-smell为香味驱动网站,这样e=i=cyber就让人分不清了。又有e-drive为信息技术运动;e-forced firms为信息技术公司;infospace为信息空间;cyberwarfare为信息战;又使e=info=cyber分不清了。由于这些字冠用于商业性名称较多,例如i-XL、e-Schwab都是公司名称,i-mac、e-office都是公司产品型号名称,i-Radio、i-pulse也是公司产品型号名称,使用中随意性较大,不属于术语,不必较真。但令人震惊的是e时代、e商务这些词语的出现,将外文字母作词冠置于汉字之前构成语词,也是语言文字动态变迁中的新趋势,不得不引起关注。尤其在研究字母词语中不能回避,是作为异端排斥它还是更开放一些?尚需研究。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汉语接受外来词的研究一直以音译和传统意义上的意译为主,对意译的另一种类型——仿译则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仿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弥补了音译和意译的不足;为双语词典提供等值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和汉语的表现力;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求新、求简、求异的语言心理;具有“可还原性”,体现了词的理据,便于学术和文化交流。在信息传播讲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仿译将会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为外来新词确定译名。  相似文献   

5.
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接受外来词的研究一直以音译和传统意义上的意译为主,对意译的另一种类型——仿译则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仿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弥补了音译和意译的不足;为双语词典提供等值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和汉语的表现力;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求新、求简、求异的语言心理;具有“可还原性”,体现了词的理据,便于学术和文化交流。在信息传播讲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仿译将会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为外来新词确定译名。  相似文献   

6.
1984年在一次术语工作座谈会上我曾以“三个面向同样适合术语工作”为题谈了我对术语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在纯术语方面最好多向术语国际化靠拢,即用汉语拼音,而不是用汉字音译。如今十六七年过去了。我想再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一、面向世界现在的世界已大大不同于1984年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更是大不同于当年的中国。就拿Internet来说吧,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式引入我国是在1994年,在这之后,轰轰烈烈的网络时代在我国也开始了。新事物引入后,有人形译(Internet),有人意译(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交互网……)。到了1997年,才给它定名为因特网。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当初不如不创立因特网这个词儿,而直接使用Internet。结果今天造成了“三分天下”(即互联网、因特网和Internet)的局面。由于没有采用Internet,因而使I时代、IP卡、IP电话、Irobot之类词的解释缺少了理据。如何面向世界,如何对待外来的东西,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大问题。我的看法是,要区别对待:(1)搞自己的以LINUX为基础的操作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电脑系统的安全,尤其是要害部门的电脑系统的安全。(2)域名之类的东西,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在域名问题上,我觉得除了使用汉字外,还应该特别强调一下使用汉语拼音,因为汉字不便走出国门,相反地汉语拼音倒能全球通。(3)Internet这样的术语,既然以字母词形式已经在IT界流行,就不必再给它定一个汉字的音译词,因为Internet正如TV一样,是一个国际词。Internet已经进入许多语言,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文Internet,德文Internet,意大利文Internet,西班牙文Internet,日文インタネット,俄文интернет。认清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对未来发展的预测。顺便提一下,利用汉语拼音标记外来语,这是一种借用外来语的新方式,即形译。也许有人会说,直接吸收Internet在许多方面与汉语不合。如说“音节结构特殊”,人们不好发音。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在说WTO、APEC、CDMA、EMAIL这些与汉语音节不合的词时,不是没发生任何困难吗。要知道,外国在吸收我们汉语的词语时,也不完全符合它们的音节结构,如QI“气”、QIGONG“气功”、ZHUANG“壮族”。又比如还有人说,“与汉字文章不协调”,不像样。相反,我倒觉得很好,一是增加了清晰度,非常醒目;二是增加了电脑信息处理的精确度。大家知道,像中文和日文这类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无空格的语言,在信息处理时首先都要进行词的自动切分,由于日文中的刀口多(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外文、数字及其他符号),因而比中文切分容易,而且正确率高。我们应该考虑现实需要,现在的计算机刊物,不让出现拉丁字母行吗,没有ICQ,OICQ,GPRS,CDMA,MUD,FLASH,C++语言等字母词行吗?二、面向未来未来什么样子,很难估计。但是,可以预料的是,起码在今后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术语产生最多的地方仍是西方,因为科技比较发达的地方是术语的发源地。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术语将会成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是仍坚守意译的老路,依旧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还是另辟蹊径?这是值得每个术语工作者考虑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先简单谈谈我国吸收外来语的情况。外来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来语有以下四种:(1)音译词,如咖啡、沙龙;(2)半音译半意译词,如啤酒、伦琴射线、马克思主义;(3)用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标记的(或带有这些字母的)词,如CT、DNA、BP机、卡拉OK、β胡萝卜素、γ射线;(4)直接从日语借用的汉字词,如场合、手续、干部。以上是‘外来语’的严格定义。实际上由借音和借形两部分词组成的,(1)、(2)属于借音,(3)、(4)属于借形,因此也叫形译词。(3)是通过汉语拼音,(4)是通过汉字。(3)和(4)只是在借形这一点上相同,由于所用的介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前者实质上是形译+音译,而后者则完全是形译。狭义(3)类似于外语之间的借用,例如从德语到英语的Kindergarten→kindergarden;从英语到德语的computer→Computer或Komputer,disco→Disko。狭义(3)既优于日文的片假名转写,例如コンピュタ(计算机)、ディスプレイ(荧光屏),也优于俄语字母的转写компьютер(计算机)、дисплей(荧光屏)(来自英语computer、display)。广义的外来语有两种:(1)仿照原词的结构和意义翻译过来的仿译词(calque),也叫直译词,如honeymoon蜜月、Ubermensch(德)/superman(英)超人、dark horse黑马;(2)用汉语表达的外来概念词,如电灯、电话之类的意译词。目前,使用最多的借用方式是狭义的(1)、(2)、(3)和广义的(2)。而术语界争论的焦点是,能否多采用一些狭义(3),即汉语拼音字母形译词。我是狭义(3)的拥护者,也即“拿来主义”的拥护者。这类形译词叫字母词。字母词中分纯字母词(如CT、DNA)和带字母的词(如BP机、卡拉OK)两类。现在,这类词越来越多,原因是它们有不少优点。大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1)快 可以不费力地拿来就用,如国际上新近出现IP phone,我们很快就有了“IP电话”;(2)简 写起来简便,如VCD,仅三四画,但要用汉字写,“激光视盘”就要写41画;(3)明 十分醒目,尤其在一堆汉字中夹杂一些字母词,如KTV,DNA,ISO,MBA,一下就映入眼帘;(4) 广用处广,很多字母词不仅能在国内使用,而且在国外也适用。由于上述优点,字母词在讲究效率的信息社会里不断涌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我们的科技界已经大量采用字母词了,不过还时常加上狭义(1)作为“伴侣”。如表示十进倍数单位词头名称的Giga吉咖、Tera太拉、Peta拍它、Exa艾可萨;以及表示十进分数单位词头名称的nano纳诺、pico皮可、femto飞母托、atto阿托。由此而产生硬盘40G、T比特等说法。这里还需要指出,狭义(3)在某些场合是完全照搬,上面的一些例子都属于此类。它们类似于外国人地名的照搬。但在某些场合可以采用标音转写方式,即按照一定规则对原语进行适当处理,以便于译语吸纳。还有一点请注意:字母词当中,有一小部分是汉语拼音的缩略语,如GB“国标”,HSK“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托福”等等,千万不要把它们也当成形译词。三、面向现代化这里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技术方面,术语数据库的建设已普遍展开,这是很大的进步。如何使数据库的格式标准化,注意兼容性,这是关系到资源共享的大问题。如何使检索工具方便好用,既能查全查准,又能照顾汉字的特殊情况,这又是检验数据库优劣的大问题。我认为,采用以词为基础的全拼音检索法是最理想、最有前途的。关于理论方面,这里面包括如何认识现代汉语,如何认识汉语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促进汉语的现代化。首先必须认识到现代汉语早已不是单音节语了,因此必须放弃字本位,树立词本位。其次要看到汉语构词法已有很大变化,具体地说,其形态学构词方式大大丰富了,词缀和类词缀不断增加(其他语言也如此,如英语像mock-、too-、-speak、-to-be也都成了词缀了),越来越多地使用派生法就是一个证明。一次性、可行性、可读性、操作性、可操作、可操作性、不稳定性、女男爵、非赢利性、可兑换性、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不把这些汉字串作为一个整体,人怎么认读,又怎么让机器处理呢?有了正确认识,也就不会再抱着字本位不放了。这不仅是术语方面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汉语方面所要考虑的问题。说实话,搞术语的单位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最好的。还没有发生北京电视台曾经把“北京新闻”写成Beijing xin wen,以及把“北京您早”写成Morning Bei jing那样的错误。不应再造新汉字似乎也属于现代化范围。元素名层出不穷,总靠创造新汉字来解决问题,不是一个办法。这些新汉字,虽然主要是少数科技人员使用,但是技术上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电脑中的字库不时要增补,各种词典的检索法以及图书馆的目录也都要经常改动。为什么不应用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不是要“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吗?为此,我写了一篇《别拿汉语拼音当外文》(发表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10月号)。其中我试着用汉语拼音把101—109号元素名进行了标音转写,结果好得很。请大家比较:总起来说,如何使汉语现代化,术语工作走什么路不无关系。如果术语工作者注重词本位,不造新汉字,多采用一些字母词,我想一定会有利于汉语的现代化。四、民族语中的术语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的术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里我建议:在确定新术语时,最好直接采用汉语的字母词,不必再另翻译。也许某民族使用的是非拉丁字母文字,开始使用这种字母词,会感到不协调。不过,应该认识到,这是最可取的办法。说实在的,要说不协调,汉字与拉丁字母最不协调了,但是,又不得不越来越多地采用字母词。过去汉语语言词典里不收字母词(最早收字母词的是《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自1996年修订第三版时也开始附加字母词),而现在许多词典都以附加字母词作为一大优点。例如,最近商务印书馆在新版《新华词典》问世时就特别强调,这本词典收这类字母词比其他词典都多。我们应该认识到,字母词的涌现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词会越来越多。现在这类词不仅作为词典的附录存在,而且开始已有专门的词典收录它们。因此说,直接采用字母词是大势所趋。现在,各民族都在学普通话,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汉语拼音,还有不少人学习英语,这样也就为吸纳这些字母词打下了基础。但愿我们的兄弟民族能选择一条捷径,为发展本民族的科学技术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恳切希望术语界从三个面向角度来考虑考虑术语的发展问题。最后我还想提两个一直没得到结论的问题求教于智者:(1)不言而喻,我们的术语发展同世界术语的发展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学者总要记忆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术语。究竟是维持现状还是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好,尤其是在纯术语范围内?(2)印度直接用英语术语,日本用片假名吸收大量术语,对他们的科技发展有没有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以上这两个问题希望有一些人专门研究研究。这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 ---------------第13页① “三个‘面向’同样适合术语工作”,收入刘涌泉著《语言学现代化和计算机》,242—24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② 全国科技名词委当时公布推荐用“因特网”,并不否定用英文Internet,要根据媒体对象情况定。——编者注-----------------第15页① 我们的语法学家以前只承认前缀有两三个,后缀也不过十来个,而如今应该说各有几十个。详见《语文现代化论丛》5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② 参见Collins Cobuild的《构词法》:a mock-English public house一家仿英国式的酒吧,the too-familiar list of economic difficulties一张司空见惯的经济困难清单,that unique language known as computer-speak被称为电脑语言的专门语言,mother-to-be快当妈妈的人。据该书统计,现代英语的词缀约300个。③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8条。-----------------第16页① 参见刘涌泉编著《字母词词典The Dictionary of Lettered-words》,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② 交稿后四五个月,看到新出版的《藏英新词词典》(Paul G.Hackett编,2001),词条选自近几年的《西藏日报》和《拉萨晚报》,约5 000条,其中就收了BP机、T恤衫、X光等字母词,不过不是拉丁字母和汉字混合,而是拉丁字母与藏文合壁。  相似文献   

7.
外来语词汇吸纳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阐述信息时代汉字汉语面临的挑战,根据现行书刊对外来语普遍使用的办法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些新词汇吸纳方法和科技术语定名原则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吸纳外来词语可以借音(即音译)或借义(即意译),近来又认可了借形(即字母词)。借音和借形都增加了汉语异化程度,但也使汉语吸收了新的语素,扩展了造词材料,有利于词汇的丰富和扩充。借义把外来词语完全汉化了,因此是术语定名的首选方法。由于供构建新词的语素材料有限,借义法往往运用借喻、引申、类比等各种方法移用已有具体意义的语素或词构建新词,所谓旧词新用,栅(极)、网格、蜂窝等许多术语都是这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一、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中,遇到了与hierarchy一词(以及hierarchial)对应的科学概念及其汉语定名问题〔1〕。在翻译ISO/DIS 704《术语学原则与方法》〔2〕,制定术语的原则与方法〔3〕,翻译与术语学有关的文章〔4,5,6〕等,亦均遇到与hierar-chy一词有关的汉语术语定名问题,如hierarchical system,hierarchical relation等。所以这个词在术语学中是一个重要术语,其汉语定名应当力求定得妥切,以便统一运用,有助于我国科技术语的审定和术语学的发展。二、hierarchy一词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涵义,并有不同的定名。在宗教僧侣范畴,意为分成等级的僧侣统治集团〔7〕。在人事、行政领域,指的是等级制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订为层次或分级〔8,9〕。在机器翻译领域,订其为层次〔10〕。在语言学领域,订其为层级〔11〕。亦有文献将其订为隶属,hierarchical relation订为隶属关系〔2,3〕.在科技情报学中,有的将其订为等级结构〔12〕。加拿大TERMIUM术语库检索hierarchy一词,得到如下对应三个学科的三种定义〔13〕:1.学科领域:行政机构、社团结构定义:是从最高权威到最低层的一种长官系列。2.学科领域:社会组织定义:是一种常以金字塔形排列的正规组织系统、其中每级或层的功能和活动从属于其上一级或层的系统。3.学科领域:系统分析(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定义:是一种其组分按一特定规律排列成从属的分层分级结构。我们根据上面三种定义,可分别给出中文定名为:等级系列(简称等级),隶属系统(简称隶属)和层级结构(简称层级)。术语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有些术语的汉语定名尚属草创和需妥善确定阶段,hierarchy以及与它有关词的汉语定名,就属一例,这些词应当通过研究、讨论,订好其汉语术语。三、在术语学中hierarchy一词的汉语术语订为什么才合适呢?这首先要从其表征的概念来看。术语学中的概念系统,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中可有多个同位概念。属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就是这样结构。以半导体科学为例,则有:类似这样的分层、分级的概念系统(框架),就是hierarchy,其汉语定名为什么才合适呢?1.不宜订为等级系统。这是因为它虽有级之分,但无等之别。2.不宜订为隶属系统(隶属关系)。虽然它有分类学中下位概念从属于上位概念的含意,但不同于行政、人事上的隶属关系;而且隶属只表达出纵向的关系,不能表达横向的关系,概念所在的层次不能说是哪个隶属。3.称之为分级,虽有一定道理,但系统中“第几层”代之以“第几级”,似不太妥。4.称之为层次,虽是一个较好的定名,但层次一词,社会上用得较广,有时已超出术语学中的涵义。而且stratification常定名为“层次”,所以hierarchy亦不宜订为层次。5.我们认为hierarchy在术语学中应订为“层级”,hierarchica1应订为“层级的”,hierarchical system应订为“层级系统”,hierarchical relation应订为“层级关系”这是我们经过对各种定名的研讨,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以及考虑术语的特性,得出的结果〔14-16〕。“层级”这个术语,表达了概念系统中三维立体的分级分层特征,而且可以称某个概念是在该概念系统中的第几层级,表达了概念的内涵,故符合科学性;它在概念系统中与其他有关术语能配合很好,且能派生出适当的术语,故符合系统性;“层级”的意义是单一的,不会与其他术语混淆,故具有“单义性”;而且简明和符合汉语“顾名思义”特性;与之对应的外文是hierarchy,概念完全一致,故符合“国际性”;而且我国语言学界已用了这个术语,术语学与语言学是密切相关的,对应一个概念术语一致,是完全应该的,故从“现实性”考虑订为“层级”,也是可行的。四、通过对hierarchy及与其有关术语定名的研讨,使我们对汉语科技术语的特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即制定新的汉语科技术语,除了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审定存在的科技术语还要考虑其现实性之外,还要注意到“科技语体特性”。所谓术语的科技语体特性,是指在订自然科学术语时,遣词用字要尽量使术语是中性的、纯概念的〔17〕,而且平实、严谨、雅致〔18〕。  相似文献   

10.
一、非汉字词的构成概念在外来词的译介活动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传统方式是将其民族化,即汉化处理。外来词在我国的使用包括音译、意译、音义兼译、形译、音译加义等。有外文字母又有汉字的字母词如AA制、B超、维生素C等,这部分外来词,都收入了《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已归化为汉字系统,也就是说被承认为汉字。近年来在媒体上大量使用的不含汉字的外来词,诸如WTO、DNA、E-mail、GDP、CT、VCD等,它们被广泛使用,又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且还呈现出有增无减的发展趋势,那么这部分外来词语又应如何定位呢?尽管上述两类词语都属外来词,但在判定非汉字词时,应注意到外来词与外语词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外语词的译介是采用“零翻译”(移译)形式出现的,而外来词则已经经过了汉化处理。非汉字词是汉字文化圈近年来吸收外来词的一种新形式。词汇研究现代方法是以区别词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为基础的。外部结构为词的形态,内部结构指词所包含的意义,词的物质外壳代表着一组读音。词之所能够用于交际,完全是因为其词义[1]。词汇的字形并不是决定词义指称的必要条件,在汉字使用过程中,字形上的非汉字形式并不表示意义上的非汉字。只要外语词能被汉语社会人所理解,又能填补汉语词汇表示上的空缺或增强词汇的表现力,而且没有使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这部分词语作为丰富汉语系统的一种途径,也不失为汉语词汇跟上当今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捷径之一。必须承认,非汉字词的出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非汉字词经济、简明、意义单一、传递信息快捷,便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动态的,目前非汉字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对其进行规范的标准也应建立在动态的原则上,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这一汉语“变异”现象。面对外来词译介多元化的趋势,态度要宽容、客观。规范要创新,对非汉字词的出现应采取因势利导,从多视角来剖析其生成现象,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规范模式。语言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系统,语言只有与社会结构“共变”,才能履行充当人们的思维工具和充当社会交际工具这两个职能。二、非汉字词使用规范的内部因素语言与社会是一对共变体,词汇是语言内部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没有变异,就没有语言的发展[2]。非汉字词作为语言变异的积极产物,在讨论其使用规范的内部因素时,首先应考察其成立条件,也就是说非汉字词的交际值是衡量其规范的准则。语言规范的实质就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对非汉字词的规范目的是便于交际,规范化的非汉字词必须符合下列原则。1.国际性原则在译介外来术语时,应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符号,避免汉化或减少汉化程度,以免造成交际上的不便。SOS(save our ship)是国际通用的呼救讯号,若将这一紧急呼救形式译为汉语,就很有可能无法准确迅速地传达求救讯号。WWW是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缩略语,这一缩略形式已在全世界词化。中央电视台在表达其国际网站时,也完全采用这一国际通用形式:www.cctv.com。BASIC是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缩略语,不译为“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码”,而直接移译为BASIC,其目的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2.效率性原则信息化社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国外的新概念、新事物的产生,对汉语词汇是一个缺项,汉语就必须填补这一空白。这种填空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很紧迫。译介上的不及时有可能影响交际。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出现了VCD(video compact disc),时隔不久,VCD行将淘汰,又出现了DVD(digital video disc)。现在,Teleputer(television computer)又进入了家庭。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引进这些产品,没有定名绝对不行,可能一时还难以琢磨它要怎么定名。于是干脆把它国外的名称照搬进来。像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IT、MTV、GDP等。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说“IT”而不说“信息技术”,说“MTV”而不说“音乐电视”,说“GDP”而不说“国内生产总值”。3.单义性原则外来的科技术语作为符号,不同于普通名词,它在一个学科领域内只能反映一个特定的概念,词义单一,表达明确,便于接受。E-mail是electronic mail的缩略形式,在这一外来词的定名上,出现了极不统一的现象:电子邮件、电子邮递、电子信箱、伊妹儿、易媒儿、易媒体等。当然,这些音译名词从其科学内涵或外延应该说是贴切的,但有悖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现在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表达还是选择了E-mail。CD是Compact Disc的缩略词,其定名更为混乱,目前较为流行的名称有镭射碟、激光唱片、激光盘、光盘、光碟、只读光盘等等。在计算机行业内,人们只用一个统一名称“CD”。还有计算机行业内的一些术语,如Internet、PC、MOS等。都可以说明直接移译外来词,用非汉字词形式表现的优越性,可以避免产生歧义,统一定名,有利于交际。4.经济性原则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译成汉语为“计算机层析成像”,不言而喻,CT这一表达形式远比计算机层析成像简约,即使是没有接受很多教育的群众也能接受这一名词。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这一名词可译为“脱氧核糖核酸”,在DNA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知道DNA的人肯定要比知道它译名的人要多得多。据2003年5月12日《江南市报》报道,只要将小灵通手机在线注册,就可享受精彩纷呈的MiMi(Mobile Information Mobile Internet)的妙趣。把小灵通与PC相联,便可接受WiWi的无线上网服务,上64K高速网,进行QQ聊天。由此可以发现表达形式经济的外语词是多么具有生命力,而且说明这类非汉字词已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了。5.读音规范问题目前,就非汉字词规范的内部因素而言,在读音上存在着明显不统一现象,往往给使用者造成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尚未有一套关于外来字母词的读音规范方案。从以下若干广泛使用的非汉字词的读音中,就可以发现读音中存在不统一的现象。NBA,依照英语字母排列读音。SARS,按英语拼读读音。OPEC(石油出口国组织),按音译但被读为“欧佩克”。TOEFL,被读为“托福”。UFO,按意译读为“不明飞行物”(undefined flying objects),或读为“飞碟”,但很少有人按字母排列读音。Internet,按两个英语词连接读音,或英汉混读成“因特网”。R&D,意为“研究与发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按英语字母读音,中间的连字符号“and”被读成英语字母“N”。VS(正确书写应为VS.,为versus的缩写语,英语含义为“对阵”),被读成“对”。www.cctv.com,中央电视台在读其国际网站时,字母按英语读音,com按英语拼读读音,其中两个“.”读成“点”。E-mail,按英语字母和拼读读音,其中的连字符号“-”不读成英语“hyphen”,而被省略。MPEG-21(交互多媒体资源标准),字母依英语发音,连字符号不读,阿拉伯数字“21”按汉语拼音。符号有任意性,这是就符号的形式而言的。符号有制约性,这是指符号的使用者必须有共同的理解[4]。非汉字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读音混乱现象,应认识到不统一并不等于不能统一。读音的“无序—规范—有序—统一”,这是规范非汉字词读音的规律过程。为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这一交际工具的质量,社会迫切需要一套字母词的读音规范标准,这也是非汉字词的社会意义和语言学价值的所在之处。三、非汉字词使用规范的外部因素非汉字词使用规范与否,不能只看其本身的规律,一定要考虑词语的外部因素。规范与人们的认知心理、传统文化心理及社会因素密不可分。认知过程的产物是概念的形成。心理图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知识的组织形式,是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者存在认知世界的心理图式差异,当这种差异使交际者无法与目的语所表达的文化特征相对应时,很可能交际者不理解[5]。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对诸如淋巴、吨之类的日语“非汉字词”那么容易被接受,因为我们不需要调整头脑中固有的母语文化心理认知图式。人们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也具有动态属性,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普及国民义务教育,推广以拉丁字字母为字形的《汉语拼音方案》,还有持续不断的外语热等因素,为非汉字词的使用打下了一个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开放的进展,西方文化的导入,国民认知程度得以扩大和深化,也为融合西语表音文字和汉语表意文字提供了可能。非汉字词的大量使用,这一现象和实质是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会成员文化素养的提高,既是人们心态的反映,也是语言自身发展必然趋势。汉民族文化注重的是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每当需要采用外来词时,总是力图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采取意译汉化,将其纳入汉语的规范系统。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要和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但这种碰撞和冲突并不意味着排斥,而是通过碰撞和冲突达到相互吸收和融合。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世界观念改变,多元文化影响,使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上产生了新观念,旧的语言和文化心态在发生变化,对外来语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这也是非汉字词使用的生成条件之一。在认识某一语言现象时,注意避免把语言体现出来的非语言现象等同于语言本身。比如:认为非汉字词语是殖民主义入侵的结果而坚决否认其存在,就是把语言本身和语言体现出来的非语言现象(社会文化思想等)混淆的结果[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