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2.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颇具争议的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小说文本中变换多姿的颜色词语、独具风格的叙述视角,都在不同层面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感受方式来触及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北国微音》“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究是寻不着的了。”——《胃病》“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我只觉得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落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象这样以满纸的“凄切孤单”直陈于读者面前的,除了郁达夫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从他发表处女作《沉沦》开始,孤凄的哀音便贯穿了郁达夫的整个创作。不仅在小说中,就是在他的散文、杂感、日记里,也随处可见“苦闷”、“孤独”的字眼。以至有人讥讽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然而,在阅读了郁达夫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郁达夫所发出的孤凄之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整个生活道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越来越注重表现人作为生物存在的本能和愿望,对带着“自由”和“个性”光环的“性”进行着诱人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展示和价值疏导的创作也随之成为一个潮流。然而,人们发现,文学在表现人的这些非理性的本能、渴求释放自我的愿望时,容易因流俗而肤浅,很难深入地展示人的非理性的本能与理性的思考之间、释放自我与道德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给人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压抑、心理与情感的困惑。于是在注重感性的时代,如何表现当代人这种压抑与困惑就成了文学创作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短篇小说《厨房》通过欲纵故擒、茧退法等艺术构思,从心理层面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人这种丰富又凝重的精神压抑和心理困境,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颇具争议的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小说文本中交换多姿的颜色词语、独具风格的叙述视角,都在不同层面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感受方式来触及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越来越注重表现人作为生物存在的本能和愿望,对带着“自由”和“个性”光环的“性”进行着诱人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展示和价值疏导的创作也随之成为一个潮流。然而,人们发现。文学在表现人的这些非理性的本能、渴求释放自我的愿望时,容易因流俗而肤浅,很难深入地展示人的非理性的本能与理性的思考之间、释放自我与道德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给人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压抑、心理与情感的困惑。于是在注重感性的时代,如何表现当代人这种压抑与困惑就成了文学创作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短篇小说《厨房》通过欲纵故擒、茧退法等艺术构思,从心理层面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人这种丰富又凝重的精神压抑和心理困境,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沉沦》的苦闷精神,大家讨论的很多。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郁达夫《沉沦》集中《沉沦》的那一篇),通过其文本体现,揭露苦闷精神的成因。一苦闷精神的文本体现在《沉沦》中,主人公"他"游离于众人的视线,把自己封闭在可怜的孤高里.人为的使自己失去了任何交流的可能,压抑的自己都觉得孤冷的可怜。由于缺乏交流,他总是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12.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梅雪瑞  朱明 《科技信息》2006,(12):351-351
本文从郭沫若和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二者抒情小说的主要风格,前者是积极的浪漫,后者是“摩拟”的颓废。  相似文献   

15.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开创了我国现代自叙体小说的先河,引领了浪漫抒情、自我表现为独特风格的小说派别,他文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以及郁达夫式的坦率和露骨,使他的自叙体小说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风景书写是郁达夫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诗意叙事模式亦是郁达夫创作小说的一种美学风格,以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为研究中心,对其笔下的“风景”进行探究,从自然风景中解读以人作为隐喻风景的存在,并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文化空间里相互凝视,而郁达夫诗意的叙事审美也在对现实的消解中,将风景与个体生命作形而上的对话联结,进而表达出他对人与自然高度追求的精神诗学。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整体关 系中,郁达夫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近代西方数百年间的各种文学潮流,在五四以后短短几年的中国新文学中几乎都有一番匆忙的重演。如果说俄罗斯、东北欧及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吸引了大多数中国作家;那么浪漫主义、感伤主义的回光则主要映照在郭沫若、郁达夫等少数作家身上,而德国浪漫派、“世纪末”艺术及日本私小说的奇彩怪色,却差不多是由郁达夫一个人带进文坛的,他是中国费洛伊德心理分析小说的尝试者。在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整体关系中,郁达夫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小说《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其细腻、通灵的境物描写的分析,阐释了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风格在保留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酒之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韬晦的复杂心情。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艺术上更臻成熟,《迟桂花》当是他这时期独具一格的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20.
不幸的时代背景和充满磨难的人生经历形成了郁达夫孤独,苦闷、空虚的忧郁情结。这种忧郁情结,交织缠绕在他的小说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他的小说作品中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为风格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