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创新行为和过程与单个企业相比 ,存在其自身特性 ,这种特性集中反映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系统上。集群创新系统相对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而言 ,正是由于其内部要素、结构和联结模式的特殊性 ,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试图在考察创新系统演进历史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群创新系统的内涵 ,以及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要素联结模式 ,构建起新的创新系统范式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科技创新与科技竞争,引领了以信息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崭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技术范式的转变.科技发展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在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和提高科技发展能力.这是国家能力和国家科技水平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当建立国家科技管理的长期战略部署.本文分析科技创新竞争的格局,提出整合创新的高科技...  相似文献   

3.
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超国家创新系统等概念比较,阐述创新集群的含义,并把创新集群概念与我国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结合起来,提出推动我国创新集群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度政府很早就开始注重IT产业的发展。在1991年印度推行全面的经济改革之后,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措施,软件技术园区项目也应运而生。其目标就是要帮助和促进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将传统集群低创新性简单归结为其空间特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缺乏足够说服力。借助"技术创新获利理论"(简称PFTI理论),从主导设计范式、互补资产和独占性制度三个维度及相互关系出发,探究传统集群整体低创新性及集群企业创新成果低占有性的"双低规律"。研究显示:随着主导设计范式的形成将导致集群企业创新弱化,集群内企业互补资产的结构失衡和相似性将导致集群整体的低创新性和企业创新成果的低占有性。而在低可占有性制度下,会进一步强化上述两个机理,最终又强化了"双低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集群创新:一个基于生成式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群创新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上创新主体限于单个机构或个人,创新过程以单一线性为主的模式,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本文依创新本身的生成逻辑,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区域集群主体基于丰富的地理、社会和行业接近性所生成的互动网络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它纾解了主体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使集群整体层面呈现出协同进化特征,而个体关系层面的竞争和合作催生了创新的“涨落”效应,由此推动了创新的不断生成演进。  相似文献   

7.
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技术变迁速度加快和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的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追赶陷阱和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网的密集包围,为此,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创新战略,要有决心和勇气实施自主式突破性创新,快速使企业进入前沿的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能力的蛙跳式发展。本文着重从创新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对突破性创新作了基于综述性的分析,研究认为:①企业应着重从业务流程和产品价值两个角度,在克服组织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信息渠道找寻突破性创新的机会;②为了降低突破性创新的风险,企业应根据情势不同,选择自主方式或合适的创新联盟网络方式进行创新,同时,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并构建二元组织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实现对技术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的占领。  相似文献   

8.
创新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大部署以及对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抉择。探索研究协同创新、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以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多元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协同而重塑网络创新范式。基于协同创新并围绕双维度框架模型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和构建,将创新主体要素优势嵌入并整合到集群中,重点分析其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在战略新兴领域及其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实践模式和主导效用,为攻关战略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变革创新,促进战略技术产业的发展并达成几何级数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因素观点、结构观念和能力观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从竞争力的显性实力、隐性潜力、环境条件即经济竞争力、集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有机的整体,全方位描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受到科技、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内在的辩证关系密切,它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发展水平的有效模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启动或推动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欠发达地区又是传统产业集群产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肯定,但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与化解,很可能会使区域经济发展势头下滑,并危及到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着重防范产业集群的风险,而防范产业集群风险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出台是推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山东省是材料大省,资源广,加工能力比较强,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优势。本文以山东省新材料产业中的聚氨酯产业为例,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了解并归纳影响聚氨酯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350兆数字集群专网是全国首个大型TETRA数字集群系统,通过自主研发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目前,该网络拥有1个控制交换中心、几十个基站、1个移动基站.自建成以来,该网络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庆典等各项重大活动的考验,成为我局维护和谐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显示:产业集群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与发展趋势,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成长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此,文章深入揭示了产业集群的本质,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各类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式在中国成功发展的背景和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动态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动态模型与定量模型的分析,提出了经过修正的高新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动态模型。就动态模型的构成要素,即:专业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当地资本市场、体制与机制创新、技术的多样化、整合和再整合。这些新的要素组合将对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提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央政府,应该采取哪种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培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经济如何培育产业集群?这是公共管理部门最为关切的问题。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本文针对当前在培育产业集群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重要的基础行业,也是产业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本次调研发现各地区的棉纺织行业在加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上有所增强,努力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努力消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利率上调、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生产、销售、出口保持着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客观上,西部地区更为现实地选择了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集群。本文以成都鞋业“一都两园”为例,通过分析发现,过度依赖粗放式经济增长必将制约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成功链接不失为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良好路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迈克·斯多普提出现代科技创新有七个条件:解码与交流、渠道、集聚、团体、科技创新的背景、协调和竞争。通过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城市相较于农村可以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的七个条件。目前中国塑造出了政府主导型创新集群、市场主导型创新集群、混合主导型创新集群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科技创新集群模式。未来中国新型科技创新集群模式的发展模式应当以此三种模式为基础,更好地满足现代科技创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