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汉语词“吐蕃”的注音历来有分歧。文章探讨吐蕃一词的起源,认为“吐蕃”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吐蕃作为他称应先产生于突厥并后传于吐谷浑,吐谷浑人引导吐蕃使者通使唐朝的话,其所介绍的吐蕃名称应是“音自于突厥”。结合“吐蕃”一词在唐代的音韵表现和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分析“吐蕃”一词起源时“蕃”的本真音读为重唇音声母和-n韵尾韵母,不可能读为bō,主张按“追史从古”原则给“吐蕃”注音。  相似文献   

2.
“X客”词族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研究者们从各方面对“x客”展开了探究。当前.“x客”词族处于发展之中,“x客”的构造、功能、形成原因、”一客”的类后缀身份、模因论等都有一定的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4.
通过语言学的语音语义分析以及亲属语言来源相同族称的对比来看,哈尼族族称“哈尼”的“哈”是前缀,“尼”仅仅是族称,没有其他意义。过去有的学者将哈尼族族称解释为另有某种意义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6.
任怀国 《潍坊学院学报》2001,1(1):75-78,113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斯大林的“民族构成四要素”一说解释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华民族与56个兄弟民族,是对中华民族不同层次的称谓,这是一对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的概念;用“多元一体格局”来概括中华民族族体结构是非常恰当的;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发展的苗裔;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代各个民族不断混融互化的产物;“同种”、“同根”、“同文”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句法功能入手,对“式”作为类词缀的一族词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带“式”的这一族词属于区别词。  相似文献   

8.
“X男/女”词族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新成员,对“X男/女”这一词族进行词语模语义建构分析,指出“X男/女”词语模之所以会流行,除了因为其语义建构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义的关注原则,外部语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宫震 《科技信息》2012,(7):333-333
产生于蒙古族统治之下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蒙古族文化习俗的一定影响,如称妻子为“大嫂”就是受其“收继婚”习俗影响而体现在杂剧的创作当中的。对于这一点,中山大学的康保成先生曾做过阐述,不过对于他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赞同.故而在康先生的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再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男/女”词族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新成员,对“×男/女”这一词族进行词语模语义建构分析,指出“×男/女”词语模之所以会流行,除了因为其语义建构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义的关注原则,外部语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花山族群认同不是同一族群的认同,而是生活在该区域的汉、壮、瑶各个族群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互化、调整、组合、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受政府政策和实际利益的驱动,其认同复杂多变,最终认同瑶族成份。这种认同现状,对维护区域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认为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要有别于海西,提出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山地城市的生态转型;正确运用外来名人文化、宣传及保护乡土民族文化;面山处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滨海处凸显渔民亲水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古村落的保护,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等海东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回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她的形成契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化特征的形成 ,与其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根本置换有关 ,围绕回族的这一情况 ,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角度 ,尝试探讨一下有关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之间的关系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划分与识别标准不同,老挝至今还没有精确的民族数目。在老挝的各个民族中,佬族是人口的主体民族。历史上,老挝民族不平等和民族矛盾问题由来已久,后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利用,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1975年前后,老挝党和政府采取民族融合的民族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老挝的民族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现民族融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壮族地区与客家地区类似的生活环境,使壮族与客家的妇女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如不缠足、善唱山歌、能吃苦耐劳、勇于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劳动等,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我国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则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各种政治途径积极培育少数民族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姓名是个体人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群体信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西双版纳傣族姓名的各种命名方式蕴含了傣族姓名的多种文化功能。傣族姓名的很多特征与汉族命名是相似的,但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但相关文学史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96年《哈尼族文学史》才正式出版。从《哈尼族文学史》的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研究方法、文学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编纂特色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