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究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了解其是否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监测和近期疗效判断的肿瘤指标。本研究纳入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SP90α表达,了解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治疗前后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HSP90α中位数为86.57 ng/ml。HSP90α的水平与Lugano分期、IPI评分、外周血LDH水平、ECOG评分以及结外病变个数存在统计学关联。同一患者中HSP90α和LDH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获得肿瘤客观缓解或疾病控制的患者中,评估疗效时HSP90α水平较基线显著下降。而在一线治疗失败时,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较基线显著升高。提示HSP90α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监测及近期疗效判断的血浆肿瘤指标。  相似文献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发病机制、免疫表型、遗传学、临床表现和疗效预后均具有异质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复发及进展,总体疗效仍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对该病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新型药物也应用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并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按照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最新分类标准,分析和总结新疆石河子地区125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以探讨其在B-N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依据2001年WHO淋巴瘤新分类标准,运用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对125例B-NHL进行临床病理研究.125例B-NHL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7.6岁(1.5岁~81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4:1.发生部位以淋巴结内为最常见(占60%),其次为胃肠道(占20%),还可见于涎腺等部位.按WHO分类,本组125例B-NHL确定了9个类型,未观察到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和B-前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最常见的3个类型依次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5例,36%),滤泡淋巴瘤(40例,32%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细胞淋巴瘤(22例,17.6% ).一些B-NHL的亚型有特异性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所帮助.病理形态是淋巴瘤诊断的基础,免疫表型在诊断和分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与临床特征结合可使多数淋巴瘤得到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11A基因的定量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B细胞淋巴瘤(18例)、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8例)、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例)和正常对照(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CL11A基因的表达水平,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作为内对照。结果:B-CLL组和B细胞淋巴瘤组患者PBMC中BCL11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0)和T-ALL组(P=0.000);T-ALL组和正常对照组BCL11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P=0.084);B-CLL组和B细胞淋巴瘤组BCL11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P=0.776)。在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病例中,BCL11A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小值为0.04,最大值为9.70,中位值为1.00。结论:成功建立BCL11A基因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化梅 《科技信息》2013,(22):110-110
目的: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2基因不同断裂点bcl-2基因重排的发生频率。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30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基因主要断裂点(MBR)和次要断裂点(MCR)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对样本进行分析。结果:30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主要断裂点(MBR)bcl-2基因重排频率为23.3%(7/30),其中滤泡性淋巴瘤(FL)发生频率为50%(2/4),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为27.2%(3/11),套细胞淋巴瘤(MCL)为20%(2/10)。进一步分析次要断裂点(MCR)发现,bcl-2基因重排频率为6.7%(2/30),滤泡性淋巴瘤(FL)发生频率25%(1/4),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为9%(1/11),其余病例均未检出。结论:bcl-2基因重排在滤泡性淋巴瘤中发生频率较高,其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但次要断裂点bcl-2基因重排频率低。套细胞淋巴瘤中检测出bcl-2基因重排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因反腹胀、双下肢水肿3年,胸闷、气逼1天入院。患者曾于2004年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在省某三甲医院血液科行组织病理学确诊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 )、CD79a( ),CD30和CD45RO反应性( ),行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观察1年后再次出现脾脏肿大。查体: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律齐,心尖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肌软,左上腹可及肿大脾脏,甲乙线20.5cm、甲丙线21.5cm、丁戊线-3cm,质地硬,胀痛明显,双下肢重度水肿,肌力为3级。乳酸脱氢酶(LDH)210IU/L。胸腹部CT:双侧胸腔积液,脾脏肿大。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lncRNAs的差异表达,为瘢痕癌相关LncRNAs功能研究、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获得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LncRNAs和mRNAs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s,并应用RT-PCR方法进一步验证芯片结果.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的功能分布.结果瘢痕癌组织与邻近未癌变瘢痕组织比较,有477种LncRNA表达上升,1 576种LncRNA表达下降.瘢痕癌组织与邻近正常皮肤组织比较,有1 753种LncRNA表达上升,2 435种LncRNA表达下降(差异倍数fold≥2.0,P 0.05).其中,125种LncRNA在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表达呈递增式增长,324种呈递减式下降(差异倍数fold≥2.0,P0.05).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免疫反应、趋化功能、细胞周期、生长调节、蛋白结合、蛋白质代谢等生理活动.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肿瘤蛋白P53途径、趋化因子途径、内质网蛋白加工途径以及黑素合成途径等.结论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极可能与皮肤瘢痕增生及癌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种核糖体蛋白RPL34具有促进B细胞淋巴瘤生长的作用,通过分子克隆将RPL34基因的序列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上后,包装逆转录病毒并感染Balb/c小鼠来源的B淋巴瘤细胞38B9,经嘌呤霉素筛选后构建稳定过表达RPL34的B淋巴瘤细胞系RPL34-38B9。体外培养计数比较细胞增殖变化情况;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水平;小鼠皮下荷瘤并测量肿瘤体积。结果表明:过表达的核糖体蛋白RPL34能够显著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生长速率,减少细胞凋亡,同时能够显著增加B淋巴瘤细胞的成瘤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淋巴瘤(DLBCL)患者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以及其与病程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47例,并收集同时期经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5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受试人群的CRP浓度.结果 DLBCL患者的CRP浓度为(23.85±7.22)mg/L,相对于健康人群的(6.64±3.17)mg/L明显升高.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CRP水平逐渐上升,与对照组及不同分期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CRP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4.83%,低表达CRP组为77.2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1.728).GCB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NGCB组,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进行CRP检测能够反映其疾病变化,并且能够应用于评估不同类型、分期和严重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为B细胞淋巴瘤提供一种无需化疗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疗程化疗后效果欠佳的B细胞淋巴瘤Ⅳa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治疗的效果。结果该患者对伊布替尼治疗敏感,预后良好。结论新型靶向药物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难治或复发的B细胞淋巴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隆线溞不同生殖状态下5种同工酶的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选取与隆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5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 DH)、酯酶(EST)、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比较分析了隆线溞在不种生殖状态下(孤雌溞、两性雌溞及雄溞)5种同工酶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隆线溞在3种生殖状态下,5种同工酶仅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呈现出酶带,这两种酶在孤雌溞和两性雌溞体内的表达变化基本一致,但乳酸脱氢酶雌溞、雄溞体内表达差异变化较大.其余3种同工酶的酶谱在隆线溞3种生殖状态下均不显著,可能是它们在隆线溞体内表达量很小,以至于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以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ABC)型细胞株OCI-Ly3为研究对象,探索ABC型的生物学特性及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以及小鼠成瘤条件.对不同条件下培养的OCI-Ly3细胞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肿瘤相关抗原在OCI-Ly3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皮下和腹腔接种,在SCID小鼠中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流式分析显示,体外培养的OCI-Ly3细胞对c-Met、Ki-67和survivin等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标记物具有较高的表达;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 OCILy3细胞,成瘤率87.5%;腹腔接种2×107细胞,成瘤率75%;肿瘤组织符合人DLBCL的组织学特征,且分布弥散,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成功构建了人ABC型DLBCL的小鼠模型,并对OCI-Ly3细胞的体外培养特性和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免疫标记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检测,为DLBCL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3岁,因反腹胀、双下肢水肿3年,胸闷、气逼1天入院.患者曾于2004年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在省某三甲医院血液科行组织病理学确诊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脾原发恶性淋巴瘤在临床上少见 ,国内外报道不多。现将我院 1999年收治的经切脾病理检查证实为脾原发恶性淋巴瘤 2例报道如下。1 病例例 1,女 ,4 3岁。因左季肋部隐痛半年 ,乏力、发热 3周入院。体查 :体温 38.5℃ ,轻度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扁桃体亦无肿大 ,左肺第 6肋以下呼吸音消失 ,右肺呼吸音正常 ,肝脾肋下未触及 ;血常规 :红细胞 4 .31× 10 9/L ,血红蛋白 93g/L ,白细胞 5 .2× 10 9/L ,血小板 2 89× 10 9/L ;血液生化检查 :乳酸脱氢酶 2 18U/L、谷丙转氨酶正常 ;骨髓检查 :无异常 ;胸片示左肺第 7肋以下呈致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R-37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预测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微阵列芯片法和qRT-PCR检测非小细胞型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miR-373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结果:在原发非小细胞型肺癌中miR-373的表达下调,并用qRT-PCR进一步验证.另外,miR-373低表达与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血管浸润、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OS)(P0.05)显著性相关.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miR-373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OS和无病生存期(DFS)(P0.05)有显著性差异,miR-373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型肺癌中miR-373的表达水平是预测OS和DFS(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iR-373的表达与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miR-373可作为预测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黑色素合成以及糖酵解水平等考察了黄腐酚(XN)对B16-F10高转移潜能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XN明显抑制B16-F1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体外迁移,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上调细胞黑色素合成水平。同时发现XN下调B16-F10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降低乳酸脱氢酶和己糖激酶活性及NAD+/NADH比率,下调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另外,XN明显延长荷B16-F10黑色素瘤小鼠生存期。总之,本研究表明XN逆转B16-F10黑色素瘤恶性表型,并发挥抗肿瘤增殖和转移活性,或与其调控肿瘤糖代谢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LncRNA WDR86-AS1对叉头框转录因子3a(FOXO3a)与胎盘组织和人早孕绒毛外滋养细胞HTR8/SVneo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参与子痫前期(PE)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子痫前期(PE)孕妇的胎盘组织25例为PE组,同期健康孕妇的胎盘组织2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ncRNA WDR86-AS1和FOXO3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沉默HTR8/SVneo细胞中LncRNA WDR86-AS1或FOXO3a的表达,检测FOXO3a的表达,并采用CCK-8和Transwell检测对滋养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PE组中LncRNA WDR86-AS1 mRNA、FOXO3a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FOXO3a在胎盘组织滋养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均有表达且PE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E组中LncRNA WDR86-AS1和FOXO3a表达呈正相关(r=0.54,P0.05);在HTR8/SVneo细胞中沉默LncRNA WDR86-AS1,FOXO3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P0.05);在HTR8/SVneo细胞中沉默FOXO3a,FOXO3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P0.05).结论:LncRNA WDR86-AS1可能通过调节FOXO3a的表达影响滋养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参与P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与异长春花碱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确诊的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紫杉醇联合顺铂组(A组)28例,紫杉醇150mg/m2静滴第1天,顺铂80mg/m2第1天;异长春花碱联合顺铂组(B组)30例,异长春花碱25mg/m2第1、8天,顺铂80mg/m2第1天,两方案每3周重复,3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A、B两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0.0%(14/28),46.7%(14/3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是4.8个月和4.1个月,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是12个月和11.5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生存率A组为45.6%,B组为43.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A组Ⅲ-Ⅳ度血小板的减少高于B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低于B组,A组静脉炎低于B组.结论:A、B两组有效率在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率方面较接近,但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紫杉醇组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Auto-HSCT联合大剂量化疗及IL-2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_HSCT)前进行大剂量化疗,移植后给白细胞介素 2(IL 2)免疫治疗以降低AL患者Auto_HSCT后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0例AL第一次缓解期(CR 1)的患者进入研究.移植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3例均接受大剂量甲氨碟呤1疗程及大剂量阿糖胞苷(HD Ara C)加蒽环类抗肿瘤药1疗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7例接受HD Ara C加蒽环类抗肿瘤药2疗程.化疗结束后给患者行Auto_HSCT治疗.预处理方案为:CY/TBI;MAC或EAC方案.移植的CD34+细胞5.5×106~12.2×106/kg.患者造血重建后给IL 21×106~2×106μ治疗每天1次,5d为1疗程.患者均接受3~5疗程的治疗.经以上序惯治疗后,1例ALL患者14月后复发,经化疗无效死亡.9/10(90.00%)例无病生存至今,平均生存期37.10月(37.1±24.98),明显延长.可见对AL患者Auto_HSCT前大剂量化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体内白血病负荷;移植后免疫治疗清除微小残留病,可能是降低AL患者Auto_HSCT后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线粒体延伸因子TEF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初步研究其表达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从数据库中下载关于DLBCL患者TEFM mRNA二代测序数据及临床病理资料,分析TEFM转录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结果显示TEFM在DLBCL组织中均较正常淋巴组织显著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