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期刊是读者与作者问的桥梁,是学术文化传播的使者,强化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为办刊宗旨,真正起到了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作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两大集团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2.
两种文化问题的历史考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化和整合问题,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不过,国内文献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斯诺(C.P.Snow)首先提出了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概念,对于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相互不理解、相互对立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还没有谁比科学家兼文学家斯诺更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这两种文化分别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这种说法,“两种文化”不过是1957年斯诺偶然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而与前此西方社会的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绝无干系。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看来,两种文化问题从一个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误区,透露了当代社会进步内在动机的某种深层的消  相似文献   

3.
数学与诗歌:历史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与诗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分别属于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基于有关数学与诗歌的文献,从几个方面概述了这种联系,试图说明:两种文化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4.
斯诺的"两种文化"提出至今已有50余年。将议题置于特定语境之中,可能是深化讨论的一条途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者网络这两个研究领域,以及各自相应的研究者,大致对应于技术哲学中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研究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者网络的关系,在理论上,一方面有助于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且开拓技术创新方法的视野,另一方面为两种文化的讨论提供新的场域;在实践上,有助于在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书院、《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联合发起的“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今年6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纪树立为这次会议的学术主持人。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关于这一题目的研究价值。纪树立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思想学说史上看,这个题目是近现代思想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斯诺(C.P.Snow)首先提出了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概念,对于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相互不理解、相互对立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国外学术思想界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把两种文化的对立归结为方法论上的差别,由此追溯到新康德学派的文化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划分,进而再追溯到康德对自由世  相似文献   

6.
有两种关于前向反事实条件句解释的观点,一种认为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有且只有一种解释,以刘易斯、杰克逊、本内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有两种解释,在不同的解释下可能有不同的真值,以权、邱等人为代表.分析可知,前向反事实条件句本质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奇迹因果解释和纯粹因果解释,它们分别是不同语境范畴的缺省解释:奇...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论概念,而是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活动论概念.科学文化的形成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性的内涵,当代中国应当建立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两种文化融通汇合的新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以探测引力波实验为代表的大科学实验中,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设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判定都表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导致了探测引力波实验的科学文化割裂成证据的个人主义和证据的集体主义两种形式,并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表明在大科学时代,由于实验所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实验的场域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变成了一种行业性实验。  相似文献   

9.
2006年5月16~18日,一年一度的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盛会--"第四届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业界权威人士与国内外企业代表共约500人参会.林宜龙以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理事、格兰达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总裁的身份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实现半导体装备自主研发及国产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控制论在接受过程中的戏剧性差异与变化,集中呈现了文化响应过程中的一般模式.法、苏文艺界报刊的相关材料表明,这种文化相应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政治话语批判为代表的应激策略、以反复设问与例行回答为特征的冲突缓解,和文化借用技术术语的话语同化,实现对技术主张的重新阐释,服务于新论点的建立.文化响应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由同一走向分裂,在分裂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乃至冲突,一种是关于客观事实的真理性认识,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把握客观规律性为自豪;一种是关于人的需要的价值性认识,从感情、意志等非理性的视角审视万物、审视人,主张充分展现人的生命冲动,求得一种美、善的生活。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便是以割裂人类文化系统中的理性因素与价值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13.
智力与文化: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呈现出文化转向运动,开始关注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属性.文化成为智力的一个重要解释维度,智力与文化的关系被前所未有地关注,曾经独立的智力研究与文化研究表现出一种新的视域融合.本文以智力与文化的关系模型为起点,循着智力的内隐理论与外显理论两条研究路径,重点探讨了心理学家对智力与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认为这些研究促进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宽泛理解,为进一步的文化智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论了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的论文,强调应当区别光的产生和转化以及光的自由传播这两种过程.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为代表的一切有关实验证明了的都是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以光子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证明光在传播中以光子流的形式存在.根据电磁场的量子理论,光在传播中一般不处在光子数的本征态,不适宜运用光子的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2003 年,国际术语学研究所举办了东西欧术语学基础理论比较研讨会,在此会议上,来自东、西欧的术语学研究者畅所欲言,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奥地利(代表欧洲中西部地区)和苏联等东欧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术语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俄罗斯女学者阿莱克谢耶娃做了“术语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主题发言,国际术语学研究所副所长布丁教授也以“对术语哲学的展望”为题做了演讲,它探究了术语学的哲学源头,分析了术语学理论与“知识工程”和“知识本体”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对东欧学者的呼应。文章旨在介绍布丁教授这篇演讲里的重要观点,以期为广大读者充分了解术语学的理论基石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论战"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颇有影响的"索卡尔事件"直接引发的公开"科学论战"(science war)[1],是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阵营和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和文化理论家为代表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其本质是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间的一场大战.  相似文献   

18.
宇文 《科学大观园》2010,(22):51-52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绿蓝悖论是现代归纳逻辑研究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直接挑战了归纳的逻辑基础,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近年来,归纳逻辑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对绿蓝悖论的最新回应.一方面,以诺顿为代表的实质归纳理论主张彻底摒弃归纳的形式化规则,认为应当把归纳推理研究的重心集中到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