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味爱体是哺乳动物识别各种气味分子和启动嗅信号转导的关键蛋白。气味受体位于嗅感觉神经元树突的纤毛上,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成员,由多基因家族编码。人类气味受体基因分布在几乎全部的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编码一种受体,一种受体可和几种气味分子结合。嗅觉系统可能是以一种组合的方式处理和识别嗅觉信息的。  相似文献   

2.
昆虫嗅觉受体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可作为疾病的传播者,既为农作物的帮手,也被称为害虫,在全球的公共健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嗅觉是行为感觉的一种重要信号输入来源,因此,深入理解嗅觉系统的分子基础是很有价值的。而昆虫的嗅觉受体的讨论和其它的有效作用靶标的讨论,为发展高选择性的昆虫驱避剂,破坏由嗅觉介导的昆虫疾病传播途径提供了技术平台。1999年在果蝇中首先确定的气味受体(DOR),为之后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揭示了嗅觉信号转导和处理是如何发生等问题。这篇综述主要概括了同源性较低的传统气味受体(OR),该类受体同源性较低;和在不同昆虫间较为保守的家族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在一些领域指出在不久将来在一些领域很可能实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缪勤  朱骞 《实验动物科学》2007,24(2):49-51,74
嗅觉在动物的生命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许多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们的嗅觉协助活动、获得食物、辨别敌人和其他危险。嗅觉在配偶的选择、母子识别及群体之间的信号交流中发挥着作用[1,2]。然而,气体是怎样通过鼻子传递到脑呢?机体又如何辨别不同的气味呢?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过程是通过结合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而起作用的。Lancet等研究表明,OR基因的缺失能引起特异性的嗅觉分辨力下降或缺失[3]。1 OR基因的分布、信号途径及其功能嗅觉受体基因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1991年Buck和Axel首次在褐家鼠(Rattusnorvegi…  相似文献   

4.
鲜花的芬芳,臭鸡蛋的腐味,不同的气味让我们对物质有着或喜爱或厌恶的感受。人类的嗅觉虽然无法与有些动物媲美,但这也足以令我们受用无穷了。  相似文献   

5.
正鸟类究竟有没有嗅觉?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鸟类几乎没有嗅觉",取而代之的是超强的视觉和听觉。但一些有趣的现象向科学家发出了暗示,比如欧洲白鹳特别喜欢在正在割草的草地里寻觅食物,那么,白鹳是如何知道草地正在割草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向近期没有割过草的草地上喷洒了3种能产生青草气味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6.
人的嗅觉虽不及其他动物,但仍然具有非常的敏感性,人可以觉察出每升空气仅含0.00004毫克人造麝香的浓度。任何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至少能识别2000种气味。而一个专家能识别1万种气味。科学家估计,世上约有40万种气味,但其中只有五分之一味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工嗅觉的呈香物质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人工嗅觉在物质识别中的应用,概述了使用模式识别辨别物质气味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人工嗅觉系统的硬件设计,算法和软件实现方法,最后使用本系统对不同香气物质进行了识别,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于艳雪  金鑫  张龙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10):1081-109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的机制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和嗅觉受体蛋白两大类家族蛋白的发现,是昆虫感受化学信息分子机制研究的里程碑.近年来在这两大类蛋白的类型、多态性、结合特征、蛋白晶体结构、表达特点、基因缺失与电生理和行为的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为明确这两类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气味分子编码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基本明确了气味分子结合蛋白主要具有接受化学信息的功能,课题组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该类蛋白还有将信号放大的功能.而嗅觉受体蛋白可以与气味分子发生作用,激活G蛋白,再作用于效应器,使得离子通道打开,产生相应电位,而将信号传出.昆虫对化学信息的分子编码机制问题的研究突破将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边义 《科技潮》1994,(10):52-53
我们四周的空气中充满了秘密的讯号——无可名状的气味,传递各种信息。科学家在这些气味中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无声语言。这些气味叫作传激素,是大多数生物普遍都有的气味,可以在同类动物中像内泌素一样起激发作用。远在生物生长出眼睛和耳朵、听到或看到物体发出的声光之前,古生物就靠这种直接的化学方式沟通。很多生物现在仍用嗅觉沟通,观察一下你豢养的猫,怎样用面颊蹭你的腿以示欢迎。猫的须根附近有嗅腺,在你身上留下气味,等于是告诉别的猫:"这个人是我的。"你的狗也会在它的地盘周围留下一圈气味。有人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昆虫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以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联合的方式,通过建立蟋蟀嗅觉联合学习记忆实验模型,探究了双斑蟋嗅觉联合学习记忆能力。实验以蟋蟀自主学习为主,利用奖惩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嗅觉联合学习训练,训练时气味A伴随清水出现,作为奖励,气味B则伴随盐水出现,作为惩罚,使蟋蟀在主动饮水过程中辨别气味,形成记忆。训练后24 h测试蟋蟀对气味识别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蟋蟀一次嗅觉联合学习训练,就能够形成对气味的记忆,并且能够通过再次学习训练替换之前的记忆,显示了蟋蟀还具有容易刷新以前联合学习记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是一种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存在于除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周期、DNA复制以及染色体结构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新的嗅觉神经模型.该模型由嗅球层和嗅觉皮层构成,不同层间由前向和后向反馈构成,具有分布式延时输入,分别用二阶和一阶微分方程描述嗅球层和嗅皮层中神经元.基于ORL数据库,模型被用于人脸识别以分析其模式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算法,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Olfa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sensation for all animals. Recently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olfactory transduction. Especially the novel finding of the gene superfamily encoding olfactory receptors has led to rapid advances in olfactory transduction. These advances also promoted the research of biomimetic olfactory-based biosensors and some obviou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due to their potential commercial prospects and promising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olfaction,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olfactory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olfactory neuron, the olfactory bulb and the olfactory cortex, outlines the latest devel- 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mimetic olfactory-based biosensors. Finally, the olfactory biosensor based on 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 (LAPS) is addressed in detail based on our recent work an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olfactory biosensors in fu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As a novel bionic analytical technique, an electronic nose, inspired by the mechanism of the biological olfactory system and integrated with modern sensing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areas. Moreover, recent basic research findings in biological olfaction combined with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both i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review, the bas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nciple of biological olfaction and artificial olfa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and four olfactory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lectronic noses are presented. Finally, a chaotic olfactory neural network is detailed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everal biologically oriented learning rule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ropties for electronic noses are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phenomena and their mechanisms for biological olfaction into an electronic nose context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ill not only make them more bionic, but also perform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However, many problems still remain, which should be solved by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orists and engineer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60421002) and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me of China (Grant No. 2004CB720302)  相似文献   

15.
张同斌  刘深泉 《河南科学》2009,27(3):271-274
利用描述抑制结构的WLC模型,数值分析嗅觉神经系统各个神经元的电位发放,得到嗅觉神经系统中球周细胞层、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前嗅核和前梨状皮层内各个神经元的电位发放,模拟了Freeman嗅觉系统各K系列模型的电位发放模式,数值说明僧帽细胞具有丰富的发放形式,神经元之间的具有两种信号传递模式,数值结果和嗅觉实验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为线索,分析了生物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阐述了生物化学由整全生物层至细胞层次,又至分子层次的发展状况,对于把握生物化学发的脉搏,以及生命科学与化学工作者选定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Chiral recognition of substrates 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phenomena of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s their smell. In 1991, Linda Buck and Richard Axel~([1]) discovered a large multigene family that en codes odorant receptors, for which they were awarded the 2004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These odorant receptors are highly homologous, consist of ca. 320 amino acids, and show a heptah…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理论设计智能建筑火灾报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