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赖德旺 《科技信息》2009,(16):175-175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职校园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突出鲁迅“立人”思想就要求高职教师吃透教材,改进教法,用鲁迅人文精神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系统论述,对其历史地位产生原因等进行综合思考和总结,以达到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3.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系统论述,对其历史地位产生原因等进行综合思考和总结,以达到对鲁 迅"立人"思想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杰出的创作实绩而饮誉世界.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去世,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和大量的编辑工作中,鲁迅累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和堪称楷模的编辑思想.学习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当好高校学报编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学习鲁迅的编辑宗旨:为了改造现实人生.早在1907年,鲁迅在东京与友人筹办《新生》杂志时,就把“立人”、用文艺来“改造现实人生”作为杂志的宗旨.1920年,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6.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高职校园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突出鲁迅"立人"思想就要求高职教师吃透教材,改进教法,用鲁迅人文精神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指出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12.
大时代是鲁迅中后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鲁迅历史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从鲁迅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在其思想中,启蒙者与革命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在革命的催动下,大时代才可能到来。大时代是方生方死的时代,可以因之生,也可以以此死。鲁迅对大时代的解读和思考,是其生命意志的深刻体验,亦即其生命哲学在历史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借"洞穴说"中解放了的囚徒解救洞穴里顽固囚徒失败的故事影射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希望用哲学的启蒙让人们认识理念的真实世界,这和鲁迅对于现代中国而作的关于"铁屋子"的比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洞穴到铁屋,从苏格拉底到鲁迅,从哲学启蒙到文学启蒙,从被锁囚徒到昏睡者,从自由囚徒到觉醒者,鲁迅以他深刻的思想和忧患的意识赋予"铁屋子"以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因此,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论证鲁迅的人格是殉道的、苦行主义的,而周作人的人格则是中庸的、现世主义的,对于探讨周作人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矛盾,并以此关照中国现代社会条件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及人格分裂问题,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文化显赫地位来自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特殊的文化禀赋,以及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人格精神.然而,文化的急剧转型开始撼动鲁迅固有的文化地位:1.文化的急剧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诉求,前所未有的文化诉求需要新的人文建构资源与价值支撵,新的社会问题与新的文化格局使鲁迅思想处于被审视、被反思的位置;2.文化的急剧转型引发了社会对新的文化偶像的欲求,新的欲求迅速消解着作为文化偶像的鲁迅的“当代性“.贬鲁思潮是鲁迅文化地位波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中"路"的意象和"走"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鲁迅笔下的“路”和“走”,认为其透出了鲁迅追求光明的探索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胜利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在进行了短暂的"突外"行动后,在社会现实中纷纷"归化".这体现了鲁迅对健全社会、理想人性、个人责任、文化批评等问题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他敢于直面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