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学——一门新兴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答有关平衡态中有序结构的形成问题,除了普里戈金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之外还有哈肯学派的协同学.它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本刊于1卷4期上曾发表过一篇哈肯教授本人作品的译稿《协合学》,为了进一步向国内读者介绍这一新的科学理论,本刊特约清张纪岳等同志撰写了《协同学——一个新兴学科》一文,再次向本刊广大读者推荐介绍这门科学,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全国非平衡态统计物理(耗散结构专题)学术会议,继去年在西安首次举行会议之后,今年8月24~31日又在大连举行会议.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尼科利斯(G.Nicolis)教授应邀到会讲学.会议高兴地看到,自上次会议以来全国又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会议收到三十几篇应用耗散结构理论于生物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工作报告.为采纳各学派之长,会上专题介绍了哈肯(H.Haken)  相似文献   

3.
7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出现了研究非平衡态相变的热潮.它冲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到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从不同角度和观点研究非平衡系统的学派;如布鲁塞尔学派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学派提出的协同学,以及日本学者研究的“过渡过程”等,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作出了大量的成绩.但纵观其研究方法,还基本上停留在从微观  相似文献   

4.
1980年3月,钱学森同志曾对笔者指出,科普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教育性质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系统工程学。本文试图根据普利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tlre Theory)并结合哈肯(H. Haken)的协同学(Synergetics)  相似文献   

5.
数学的陷阱——四色猜想的各种“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永远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四色定理的一个简短证明有朝一日会被发现,甚至被一位因此而一举成名的天才高中生所发现.——K.阿佩尔,W.哈肯1862年,英国青年学生弗兰西斯·葛斯里(Francis Guthrie,后来成为数学家)向他哥哥弗雷德里克·葛斯里(Frederick Guthrie,后来成为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地图能否只用4种颜色来染色,以使每两个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假定每个国家的疆域是连成一片的)染上不同的颜色。弗雷德里克回答不了,转  相似文献   

6.
本月12日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教授诞生60周年纪念日。为了使读者能对这位对科学事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一较全面的了解,本刊特邀张纪岳、宁存政撰写了本文。关于哈肯教授对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的详细介绍可参阅本刊已刊登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7.
Sang.  A 刘军 《世界科学》1991,13(12):10-11,33
直到最近,数学家才能检验证明的正确性,可一旦求助于计算机解决一些长期遗留的问题,就只有计算机能检验答案。 1976年,依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数学家肯·埃普(Kenneth Appel)和沃·哈肯(Wolfgang Haken)解决了四色问题。四色问题是1852年由伦敦大学的学生佛·欣斯里(Francis Guthrie)提出的,他当时观察到:如果近邻区域着以不同颜色,那么用四种颜色  相似文献   

8.
陈魁英 《科学通报》1991,36(4):315-315
一、引言 依据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细仔平衡原理,Aziz建立了在远离平衡的快速凝固条件下溶质的非平衡分配模型.该结果被一些新近出版的有关快速凝固的专著和文献广为引用.但是H.哈肯的研究指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细仔平衡条件不再满足.本文根据文献[4]的结果推广了Aziz模型,建立了快速凝固条件下溶质的非平衡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以来,一个以协同学命名的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协同学的名称是从古希腊语言中借用来的,它表示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集体效应或合作效应(见哈肯:《协同学》,莫斯科,1980年版第15页)。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从整体性中寻求统一协同学是当代西德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Haken)在本世纪70年代才创立的一门学科。它以存在于各学科各领域中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为研究对象,为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普遍的原理和有效的数学方法,是一门应用领域相当广泛为当代科学界所称誉的新兴学科。而中医是植根于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一门古老学科。它以人为研究对象,以防治疾病为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本世纪中叶以前,分子生物学还处于产生和孕育之中,这被科学史家称为“分子生物学史前时期”。当时学派林立,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学派”。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信息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早期(五十年代初以前)的生物学思想。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信息学派的生物学家应用现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复制过程,以阐明生命遗传物质的本  相似文献   

12.
德尔布吕克(Max Delbruck,1906—1981)被史前期分子生物学的信息学派崇拜为“噬菌体教”的“教皇”。他是信息学派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这个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在德尔布吕克的精心培育下实现的。德尔布吕克为信息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奖。德尔布吕克的思想以及他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所作的种种策划、他的科学实践活动都为信息学派的成长打下了深深的印迹。他  相似文献   

13.
生化遗传学学派的发展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以后不久,人们最频繁地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基因在控制特定的性状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1905年至1925年间,一些工作者,包括H.J.穆勒(H.J.Muller)、西沃尔·赖特(SewallWright)、J.B.S霍尔丹(J.B.S.Haldane)和里夏德·戈尔德施米特(Richard Goldschmidt),提出基因是以某种方式通过控制细胞新陈代谢而起作用的。但是没有人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任何具体方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物理思想》一文,指出当今的物理学虽已专门化并具多样性,但总的趋势是统一。Z~0粒子和W~±粒子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哈肯教授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学的第一次危机公元前五世纪,一个希腊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Hippasus),发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不可通约,从而导致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和数学史上任何别的发现相比都毫无逊色,看来这个发现者应该获得当时的最高奖赏.可是事实上他究竟获得了什么奖赏呢? 当时他正和同伴们坐在一条游船上,得知他的发现后,他的同伴们把他抛进海里,处以“淹死”的惩罚,因为他说出了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万物都是数,即自然数(从而推得万物均可用数来表示)——相冲突的事实.这样,希帕索斯非但没有获得奖赏,反而和布鲁诺等人一样,为发现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个发现不仅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神经科学家、当今意识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格林菲尔德(S.Greenfield)说过:"一个物质的脑,如何会产生高度发达的心智?此问题还有另一个连带的问题:两者中之一如何会影响到另一个?这些问题是对人类智慧从未有过的最大挑战。"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一直主宰着脑的研究。该学派认为,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只有行为,也就是给予实验对象(无论人还是动物)某种刺激,观察其相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主义学派联合研究的发展信息主义学派的浪漫时期可以看作是从1938年随着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研究“工具”噬菌体(侵袭微生物细胞的病毒)的引入开始的。这段浪漫时期是从探索遗传的物质基础开始形成的,而探索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三十年代后期德尔布吕克在摩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回顾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它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中孕育出生而成长起来的。生理学之父法国拉瓦锡(Lavaisier 1743—1794)在恐怖政权迫害之下,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先提出了呼吸和新陈代谢的正确概念。这就给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莱比锡(Liebig)在拉瓦锡学派影  相似文献   

19.
绝版议案     
汪晓勤 《科学》2008,60(3):1-2
自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辩士学派(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一群职业教师)提出化圆为方、三等分角和倍立方这三大尺规作图难题以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就一直有人过不上平静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熵增加原理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熵是克劳修斯(R.Clausius)于1854年首先引入的一个热力学状态函数,用来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加原理.二十世纪初,以第一、二、三定律为基础的热力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平衡态热力学(即所谓经典热力学).1945年以普利高津(I.Prigogine)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在平衡态热力学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首次把平衡态的熵增加原理发展为近平衡(即线性非平衡)情况下的最小熵产生定理,以及远离平衡(即非线性非平衡)情况下的超熵产生概念和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的创立是近几十年来热力学发展史上的突破,它的应用远远超出了经典热力学的范围,不仅在非生物界,而且在生物界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