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餐厨废油的产生现状、危害及资源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餐厨废油包括煎炸废油、泔水油和地沟油等源自于餐饮业的废油脂,成分主要是烹调用植物油和食品中动物油脂,化学组成主要为脂肪酸甘油酯.煎炸废油来自于餐饮业的煎炸工序,由于反复高温煎炸,容易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脂肪酸类聚合物,这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新安江右坝区环境水中的同位素2H,18O,3H以及温度与电导分布,研究新安江右坝存在的绕坝渗流场。环境同位素数据证实了右坝肩基岩中存在着绕坝渗漏,排水廊道中的排水既有边坡降雨入渗,又有库水的绕坝肩补给,排水廊道扇形孔中的渗水完全来自于绕坝肩的库水渗漏。3E1-1扬压力升高的原因是由于F0断层渗漏造成的结果,但6坝段和7坝段下部的F1断层基本上不存在渗漏,灌浆廊道G7-4排水孔中渗水中的3H高达19.54TU,证实该渗漏水来自坝后区的降雨补给。右坝肩观测孔R3和R6等孔中发现绕坝库水成分,环境同位素  相似文献   

3.
《科学观察》2012,(4):52
美国研究人员8月2日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一种名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质是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点。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实验鼠摄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后生成脂肪时,脂肪酸合成酶会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了脂肪细胞中不含脂肪酸合成酶的实验鼠,结果它们即便在日常摄入高脂食物也不会变胖。实验鼠体内有两种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因其含有较多的不饱和双键而表现出不稳定性,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易被氧化。ω-3鸡蛋是一种新型的营养强化食物,以鸡蛋为载体,将ω-3脂肪酸进行营养强化,研究旨在探究ω-3鸡蛋中脂肪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为ω-3鸡蛋的烹饪加工和食用提供参考。分别以ω-3鸡蛋的带壳鸡蛋和全蛋液为实验对象,将鸡蛋加工成为温泉蛋、溏心蛋及全熟蛋,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比较加热对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强化方式、养殖方式等多重差异,不同品牌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相差较大,经加热处理后,壳蛋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样表现较为明显,所以最终实验以全蛋液的处理结果为准。与鲜全蛋液相比,温泉蛋的加热过程对ω-3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最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0.08%,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0.14%,DHA含量减少1.15%;溏心蛋次之,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1.01%,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0.55%,DHA含量减少4.23%;全熟蛋脂肪酸组成变化最大,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1.22%,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1.29%,DHA含量减少5.77%。结果表明:加热过程会使ω-3鸡蛋中的脂肪酸有一定程度的损失,从生蛋、温泉蛋、溏心蛋到全熟蛋,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鸡蛋中脂肪酸的损失逐渐变大,但损失量总体上比较小,说明加热对ω-3鸡蛋中脂肪酸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玉米须经蒸馏水提取、离子交换、分子筛层析等手段得玉米须多糖(SMPS),结构分析研究表明SMPS的分子量约7 000 Da,其单糖组成和比例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0. 18∶0. 75∶0. 67∶1. 22∶1. 42∶6. 82; SMPS的重复单元可能是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构成,甘露糖主要以1→6连接存在于主链中,葡萄糖的主要的连接方式为1→3、1→4、1→6连接,木糖在主链及支链中均有存在,半乳糖主要存在于主链的末端.  相似文献   

6.
提到脂肪,大家都是以一副嫌恶的态度对待,更甚的直接把脂肪一词就与肥胖,丑陋,疾病等划上了等号,但是大家都忘记了,人体健康的体魄需要足够的必需脂肪酸。由于你的身体不能产生脂肪酸,所以必须从食物或其他补充物质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1 实验部分1.1 菜籽油中脂肪酸的提取 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包括结合态脂肪酸和游离态脂肪酸,也称之为混合脂肪酸。取油样0.2g于三角烧瓶内,加KOH—CH_3OH液6ml洄流加热0.5h,进行皂化至完全为止。然后加蒸馏水稀释,再用硫酸酸化至pH为2~3。静置冷却后加入乙醚萃取2~3次,除去不皂化物。将萃取液合并于容量瓶内,即得混合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张印红 《甘肃科技》2001,17(3):41-41
矿物元素钙、铁、锌、铬、镍等在机体中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研究其含量及相关性十分必要。我们于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甘肃四城市学龄前儿童(3-6岁)进行了五种矿物元素研究,为深入探讨该人群矿物元素营养改善,提高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随机原则选择甘肃东、中、南、西部有代表性的天水市、兰州市、临夏市、嘉峪关市3-6岁儿童221人(男128人、女93人)做为调查对象。要求儿童无遗传病、传染病、严重营养缺乏病,发育不良症等疾病。调查指标和方法:①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调查(食物频率法)。②血…  相似文献   

9.
实验以丝状真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玉米水解液为培养基质进行深层发酵培养,探索了不同糖度、氮源、温度、pH值和发酵时间等参数对丝状真菌产油脂的影响。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玉米水解液13°Bx,2.4%NaNO3为氮源,3%玉米浆,pH值为5.5,26℃下发酵培养61h,油脂得率13.69%,菌体生物量19.45g/L。微生物油脂中主要含有16碳和18碳系脂肪酸,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如下:棕榈酸(17.16%),棕榈油酸(1.63%),硬脂酸(1.87%),油酸(58.37%),γ-亚麻酸(12.44%),α-亚麻酸(6.2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生物降解法对低温高盐废水的处理效率,于冬季在环境中筛选获取耐低温菌PTJ3-3并通过驯化提高其盐耐受度.通过比较16Sr DNA序列结合Biolog菌种鉴定系统结果鉴定菌种为莓实假单胞菌(Pseudomanas fragi).参考国标法测定PTJ3-3在低温高盐条件下对有机物和总氮的降解效率,48 h其对有机物和总氮的降解率分别为10.34%和14.76%.由于高盐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对低温的抗逆性与胞内的脂肪酸脱氢酶含量有关,进一步构建了报告基因融合质粒,检测PTJ3-3△-9脂肪酸脱氢酶的启动子强度.研究显示,PTJ3-3菌株△-9脂肪酸脱氢酶启动子序列与对照菌株A000152存在6处碱基差异,PTJ3-3的启动子启动报告基因表达的效率远超过对照菌株.实验结果对冬季高盐污水的生物降解处理具有应用价值,为研究低温微生物的耐冷机理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反相纸层析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染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纸层析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过程中染色方法(以醋酸铜一红氨酸染色为对照)的研究,结果表明:O.001MKMnO4溶液及Ⅰ2熏蒸法等四种染色方法均可染色。但KMnO4溶液染色时间最短;Ⅰ2熏蒸法可操作性强。用这两种染色方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及芥酸的高低,与对照结果一致,操作更加简便,可以代替对照染色,满足快速筛选的需要。用1.O%K3[Fe(CN)6]和2.O%FeCl3等体积混合液、Cu(Ac)2—1.0%K3[Fe(CN)6]和2.0%FeCl3等体积混合液染色;与对照分析油菜脂肪酸组成及芥酸的高低,结果一致,但与背景颜色反差小,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5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雌虫取食以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组和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在羽化后几天内取食量急剧升高,然后逐渐减弱;并且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和取食指数都远大于人工饲料喂养组,约为人工饲料喂养组的3~4倍;而添加蔗糖的饲料2组的取食量要显著高于未添加的饲料1组,则证明了蔗糖对于龟纹瓢虫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在相对生长率(RGR)和食物近似消化率(AD)上,蚜虫喂养组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喂养组,人工饲料喂养组的食物近似消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平衡,或是饲料中存在某些抗营养因子;而对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的测定发现蚜虫喂养组要低于人工饲料喂养组,这可能是低取食量的昆虫通过提高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实验还表明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食物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同时对其体成分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雌虫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77%,15.93%和11.30%;雌虫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1C18 n-9)为主要组成成分,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2C18 n-6)占的比例最大;在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的蛋白含量,而在饲料中添加橄榄油则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粗脂肪的含量;人工饲料组的USFA(平均为72.70%)要高于蚜虫喂养组的含量(58.00%),当添加0.5%的橄榄油时能显著提高USFA的含量,特别是油酸的含量增加明显,这与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丰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锯缘青蟹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刚孵化幼体在饥饿状态下生化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测定,为合理投饵和提高青蟹早期幼体的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饥饿幼体同时动用蛋白质和脂类作为能量来源,且以脂类为主,当幼体饥饿超过1.5d,脂类储存就已接近匮乏;2)饥饿的幼体明显地保留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4n-6和20:5n-3(EPA),而2:6n-3(DHA)的保留程度很低,饱和脂肪酸16:0,单不饱和脂肪酸16:1和18:1是主要的供能脂肪酸;3)在饥饿状态下,幼体蛋氨酸和亮氨酸的比例略为升高,脯氨酸的比例有所降低,其他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不变。上述结果表明,应尽早投喂富含22:6n-3(DHA)的高脂食物,以保证早期幼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幼体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布氏田鼠冬季依赖储存在仓库中的牧草越冬,然而对布氏田鼠在秋季储食期对不同大小的食物的选择嗜好却没有研究报道.2012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研究了布氏田鼠秋季储草期对不同颗粒大小的食物的储食选择.为保证食物质地的均一性,从锡林浩特市场上采购了不同规格大小的玉米或者玉米碴为材料,由大到小分别设置整粒玉米、大号玉米碴、中号玉米碴、小号玉米碴和玉米粉等5种不同大小的颗粒,作为布氏田鼠的选储材料.选取了挖仓行为表现较好的布氏田鼠越冬洞群6个,采用固定铁盘放置大号玻璃培养皿,将5种不同规格的玉米颗粒同时放置在铁盘上,同时依次轮换不同规格玉米颗粒的培养皿在在选储盘上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大小不同显著地影响布氏田鼠的选储嗜好,其选择偏好顺序为:大玉米碴→中玉米碴→小玉米碴→整粒玉米→玉米粉.布氏田鼠偏好喜欢大型的食物颗粒,对大玉米碴的选储偏好最强,而对玉米粉很少取食,但对体积最大的整粒玉米的衔叼能力比较弱,这可能跟布氏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在蛋白质和酶学水平上的多态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在蛋白质和同工酶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现象.依据谱带聚类分析可以将23个菌株分为6组.同时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同工酶谱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这可能表明病菌在同工酶和蛋白质水平上的生理分化地域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地质载体,能够记录母源生存环境的相关信息。但关于脂肪酸的具体来源及分布特征的古气候意义尚不明确,导致脂肪酸相关指标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较少。通过分析西藏干旱-半干旱区跨越3个气候带的湖泊和水洼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脂肪酸,揭示中、长链及部分短链正构烷脂肪酸的来源与正构烷烃的来源有关,可以相互对比验证。建立了指标与古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发现正构脂肪酸含量、碳优势(CPI)指标随温度升高、降水增多而升高。提出了可用于古气候重建的中链占比(R-FA)指标,R-FA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将已报道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推断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的Δ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都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区,表明它们具有共同起源,并分为原核、动物、高等植物和低等真核4个类型.推测原核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是所有Δ6-脂肪酸脱氢酶的共同祖先,真核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在后来的进化中形成更具选择优势的细胞色素b5融合蛋白.动物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处于真核类Δ6-脂肪酸脱氢酶的最基础分枝,其中鱼类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可能是动物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通过序列改变向Δ5-脂肪酸脱氢酶进化的中间过度形式.高等植物和真菌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存在着共同起源,藻类和苔藓可能在高等植物和真菌类Δ6-脂肪酸脱氢酶的进化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虫的Δ6-脂肪酸脱氢酶作为一个独立而且最基础的分枝位于低等真核单系组中,它可能是一种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将已报道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推断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的△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都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区,表明它们具有共同起源,并分为原核、动物、高等植物和低等真核4个类型.推测原核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是所有△6-脂肪酸脱氢酶的共同祖先,真核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在后来的进化中形成更具选择优势的细胞色素b5融合蛋白.动物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处于真核类△6-脂肪酸脱氢酶的最基础分枝,其中鱼类的△6-脂肪酸脱氢酶可能是动物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通过序列改变向△5-脂肪酸脱氢酶进化的中间过度形式.高等植物和真菌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存在着共同起源,藻类和苔藓可能在高等植物和真菌类△6-脂肪酸脱氢酶的进化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虫的△6-脂肪酸脱氢酶作为一个独立而且最基础的分枝位于低等真核单系组中,它可能是一种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植物角质层蜡质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为改良植物性状、提高作物品质及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资源,对植物角质层蜡质的组成、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进行综述:植物角质层蜡质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即烷烃、醛类、酮类、初级醇、次级醇和蜡酯等组成;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3个步骤,即C16、 C18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C16、 C18脂肪酸延伸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通过酰基还原途径和脱羰基;植物角质层蜡质在植物响应干旱、紫外线辐射和抗病虫害等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指出利用新的生物技术对蜡质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植物的抗逆性,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个门的14株(红藻门8株,甲藻门1株,隐藻门2株,绿藻门3株)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红藻中含有大量的20:4m和20:5n-3,其中紫球藻R25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49.8%(AA占总脂肪酸的20.5%,EPA占总脂肪酸的29.3%)。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16:0、18:1n-9、18:3n-3、18:4n-4、20:5n-3、5n-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18:4n-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16:0、18:1n-9和22:6n-3。C16和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