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鼠耳蝠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分析的安徽5种鼠耳蝠核型和文献报道的45种鼠耳蝠核型,对该属染色体组型及进化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属染色体基本上相同,有四个共同特征,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我国绒鼠耳蝠是该属染色体数最多的一个种,2n=48,NF=54。通常认为,在同一个分类阶元中,染色体数目多,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为较原始类型,反之则为较进化类型。因此,绒鼠耳蝠可能是现存鼠耳蝠属动物最原始的种,该属的演化将主要遵循罗伯逊易位和衔接易位。在进化中是否伴随小染色体丢失,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鼠耳蝠属两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贵州不同地貌下的两种鼠耳蝠(中华鼠耳蝠和水鼠耳蝠)的染色体核型,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2n=44,NF=50,常染色体都由4对M型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对T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为XY决定,且X为M型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T型端着丝粒染色体。研究证明鼠耳蝠动物的核型在该属内具有极端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采自中国贵州安龙县的鼠耳蝠属(Myotis)的一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为翼手目贵州省新纪录.提供了外形、头骨和牙齿的特征描述和比较,并介绍了大足鼠耳蝠的分布和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5.
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不同组织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活性电泳,分析了毛腿鼠耳蝠的心脏、肝脏、肾脏、胸肌、肺、胃、小肠、舌8种组织的酯酶.结果表明:毛腿鼠耳蝠8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存在差异,其分布和活性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与器官或组织所执行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足鼠耳蝠冬眠期储存精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足鼠耳蝠主要分布于中国.为探讨其繁殖对策,对分布于北京房山区的大足鼠耳蝠进行了研究.用冰冻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及雄性的睾丸和附睾,发现大足鼠耳蝠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在冬眠期间都储存精子,储精时间超过40d.这种精子储存的繁殖对策对蝙蝠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增加蝙蝠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栉鼠耳蝠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表明,栉鼠耳蝠染色体数为44(2N=44),常染色体中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等大小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亦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西南鼠耳蝠7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和日本岛津CS900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研究了西南鼠耳蝠7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结果表明:西南鼠耳蝠7种组织LDH同工酶谱有较大的差异,其分布和含量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西南鼠耳蝠湖南分布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矮寨镇四方洞,和龙山县火岩乡飞虎洞进行了洞穴蝙蝠调查,共捕获鼠耳蝠标本7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相似文献   

10.
大足鼠耳蝠在导航和探测空间物体方位和距离的回声定位过程中,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并不断改变嘴巴张角的大小.利用微型X射线断层扫描仪得到大足鼠耳蝠的头部断层图像,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和二值化处理,利用三维重构技术获得原始头部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数字形变方法得到不同嘴巴张角的头部模型,最后利用数值方法对各个数字结构进行声场计算,得到近场声压幅度分布图和远场辐射波瓣图.研究结果表明:大足鼠耳蝠可以通过改变嘴巴张开的角度来调整发射声场的方向性.在一定的张开角度下,辐射声波的频率越高,辐射波束的方向性就越强,而在一定的频率下,辐射波束的方向性随着嘴巴张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足鼠耳蝠通过调节嘴巴开合的角度改变辐射波瓣图,以提高其在飞行和捕食过程中的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绒山蝠的核型和C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骨髓细胞研究了绒山蝠(Nyctalus veluiinus)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为36(2n=36,FN=50),由7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对中小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C带处理显示,常染色体主要显示着丝粒区深染,性染色体则和许多另外的哺乳动物类似,染色很深。本文根据夜山蝠和绒山蝠核型的明显不同及两者外型等的差异,作者认为Allen将绒山蝠单独命名为N.velutinus新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蝙蝠核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含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在内的、四川地区6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核型为2n=62,FN=60;云南菊头蝠(R.yunanensis),核型较为特殊,2n=46,FN=58.蹄蝠科1种,即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鼠耳蝠属3种,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核型为2n=44,FN=50;大足鼠耳蝠为2n=44,FN=52;西南鼠耳蝠(M.altarium)为2n=44,FN=50.其中云南菊头蝠的核型为中国第1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取骨髓蒸汽固定法对河南省蝙蝠科3种蝙蝠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大棕蝠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与南蝠有较为近似的核型;普通长翼蝠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本文研究的3种蝙蝠中,毛腿鼠耳蝠为河南省新记录,大棕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护区蝙蝠分布新纪录.经对13种树栖蝙蝠统计分析,其中管鼻蝠属(Murina)4种、鼠耳蝠属(Myotis)3种,2属共计7种,占53.85%;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假伏翼属(Hypsugo)、毛翼蝠属(Harpiocephalus)、扁颅蝠属(Tylonycteris)和斑蝠属(Scotomanes)等6属各1种.列为易危(VU)等级的有渡赖氏鼠耳蝠(M.ruforniger)和大黑伏翼(A.circumdatus)2种,列为近危(NT)等级的有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等5种,列为无危(LC)等级的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等4种,列为数据缺乏(DD)等级的为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水甫管鼻蝠(M.shuipuensis)2种.  相似文献   

15.
折翼蝠和鲁氏菊头蝠血液有形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折翼蝠和鲁氏菊头蝠血液的有形成分的数量、直径和各种白细胞百分式等项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所测的各项参数,每一个种内的雄雌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个种的各项参数的平均值与毛腿鼠耳蝠的相应参数比较,两两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这厂种被推测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的蝙蝠的红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均高于猴属和人类的相应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嗜中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低于猴属和人类的相应数值,也有显著  相似文献   

16.
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翼手目、菊头蝠科、鲁氏菊头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鲁氏菊头蝠的二倍体为36(2n=36),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可配成18对,分为A、B、C、D四组及一对性染色体。在A组中有6对大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B组中有5对中小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C组中有3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D组中有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鲁氏菊头蝠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xy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雌性为xx,雄性为xy。x染色体为一中等大小的m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本文还根据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前期或早中期染色体,不经变性复性等处理,直接用Giemsa染液染色能出现稳定的串珠状颗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Giemsa分带。这种染色很深的颗粒—大的染色粒,具有种的特异性,它能反映染色体在前期或早中期的结构特点,是染色体个性在形态学上最细致的表现,它在蝙蝠染色体的显带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对南京地区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核型、C带和G带进行了现察分析,并与前人报道作了比较,发现它们的核型和带型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分析我国的家鼠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取骨髓细胞,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来自广西桂林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菲菊头蝠的染色体数为2n=62,染色体臂数(NF)是60;30对常染色体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相邻同源染色体大小相近,不易区分;X染色体为大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其长度仅次于第3号染色体,Y染色体是小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t)。菲菊头蝠的核型属于Harada等人划分的菊头蝠属中的第1类群,为最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现行分类系统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记录的蝠蛾属种类在生殖器形态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类型,包含了不同属的分类特征.国外学者已将其中大部分种类归入了钩蝠蛾属Thitarodes.本文以蝠蛾雄性生殖器抱器瓣结构特征为依据,对中国蝠蛾属昆虫现行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在建立拟蝠蛾属,新属Parahepialus gen.nov和无钩蝠蛾属,新属Ahamus gen.nov并引入钩蝠蛾属Thitarodes的基础上,将属于中国现行蝠蛾属的62个种分别归入拟蝠蛾属Parahepialus、无钩蝠蛾属Ahamus、蝠蛾属Hepialus及钩蝠蛾属Thitarodes等4个属中,其中拟蝠蛾属1种、无钩蝠蛾属18种、蝠蛾属1种和钩蝠蛾属40种.同时,利用从GenBank收集的26种原蝠蛾属种类CytB基因片段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证明将蝠蛾雄性抱器瓣特征作为分属依据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了中国长白山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 (Plecotus auritus)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二者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微弱、不稳定的多谐波宽频带短调频型(modulated frequency).长白山大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由1~4个谐波组成,主频(45.4±9.6)kHz,能率环(5.1±2.5)%;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由2~4个谐波组成,主频(48.0±9.7)kHz,能率环(7.0±3.1)%.二者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带宽、能率环以及声强均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地理差异或性别差异等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