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结构加载系统.简述了它的组成及工作原量,建立了通用型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在载荷控制和位置控制两种控制方式时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控制理论分析了这类系统的动态特性.还以250kN结构加载系统为例,对结构加载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论分析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某型民用飞机舱门假件地面模拟试验的要求,设计了一套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文中对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方案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执行机构设计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3.
位置比例加力补偿电动负载模拟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文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3):6960-6963,6969
通过对力伺服加载系统和位置同步加力补偿加载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位置比例跟随力补偿加载系统;并对其进行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最后,对位置比例跟随力补偿加载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系统频带。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铁轴承试验台的结构形式和性能指标,确定高铁轴承试验台液压伺服加载的总体方案,建立其动力机构的负载流量方程和负载压力方程,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建立其数学模型。然后,推导出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再利用Matlab软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并加入PID环节进行系统校正。最终设计出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都符合要求的高铁轴承试验台的液压伺服加载系统。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摩擦、外界扰动以及参数不确定性对电动伺服缸加载系统加载精度和响应特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引入LuGre非线性摩擦模型,建立了电动伺服加载系统动力学模型,将非线性摩擦纳入系统总扰动中,设计了一种鲁棒自适应控制器(ARC);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设计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的稳定性。经仿真表明,相较于传统PD控制器,本文所设计的ARC控制器能使电动伺服缸加载系统具有更优的加载力跟踪精度和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结构加载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结构加载系统,阐述了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通用型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在载荷控制和位置控制两种控制方式时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控制理论分析了这类系统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在电液伺服板簧试验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电液伺服板簧试验机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采用新的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电液伺服板簧试验机中波形严重失真,难以使用和试验加载频带低的问题,使加载频带从0.1 ̄3Hz提高到0 ̄20Hz。  相似文献   

8.
解决了采煤机截割部的可靠性问题.将二次调节加载系统应用到采煤机截割部加载系统的分析中,设计方案可行.针对采煤机的截割部模拟加载试验台,设计了一套新型的基于二次调节技术的液压伺服加载系统,根据该加载系统建立了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将截割部参数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工试验要求研制了"动静三轴试验仪",该仪器设备能够替代传统"静三轴试验仪"和"动三轴试验仪"完成给定的试验任务.伺服加载的实现方式是"动静三轴试验仪"研制的核心,在分析液压、气动和电气加载方式的优缺点后,采用液压伺服加载方式完成轴向力和位移的动态、静态加载.为解决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在动态加载时液压油压力波动和静态加载时效率低、发热量大的问题,提出采用蓄能器组和恒压变量泵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了液压油源系统,借助数学建模和仿真的手段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静液驱动二次调节技术是一项新颖的液压传动技术,所描述的二次调节扭矩加载系统是为减速箱、材料等进行不同转速下加载实验而设计的。论述了加载实验台的硬件结构,包括选用的传感器、电液伺服阀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卡的性能指标;设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传感器、电液伺服阀之间的信号调理板电路,并编制了基于Windows的Visual C++控制程序。在不同压力、不同负载条件下对加载系统中的转速子系统进行了阶跃、方波、斜坡和正弦响应实验。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随动系统性能检测的需要,研究了电液伺服模拟器的加载,建立了电液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结合前馈补偿抑制干扰力矩,采用模糊自适应PID加以控制,得到了较好的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操纵系统的控制策略是力伺服系统加载的关键技术。以电动式力伺服系统为加载方式的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系统,采用上位机力闲环PID控制、电流环PI控制与多余力矩补偿相结合的策略实施控制。仿真结果显示:分别加入力闭环和电流环控制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跟随性能较好;采用角速度力矩补偿法,系统多余力矩下降了90%。实际控制效果进一步表明,双环与力矩补偿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可有效减小系统多余力矩,控制稳态误差。该研究可为构造操纵飞行模拟器负荷系统样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抽油机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油机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是一种位置扰动型的施力系统 ,存在着非线性、不确定因素及由于位置扰动引起的多余力 ,传统的控制方法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采用模糊控制和 PID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用模糊推理调整 PID控制器参数 ,可以消除非线性以及位置扰动的影响 ,提高系统的精度 .在 MATLAB中对系统进行了仿真 ,结果证明了模糊 PID控制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阀控非对称缸主动式伺服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阀控非对称缸主动伺服加载系统地数学模型,对的参数做了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然后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分析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提出了一种无刷直流电机电周期内12个工作区间(包括续流期)的转矩脉动控制方案。在电机系统内动态性能的分析基础上,证明了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基于Matlab/Simulink对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进行建模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中低速时转矩跟随迅速且转矩脉动不超过0.1%;高速时转矩跟随迅速但转矩脉动无法有效抑制。高速时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车载电源电压有限,控制器输出饱和。所提出的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案在车辆低中速时具有良好的转矩随动及转矩脉动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管火箭武器伺服控制系统的热设计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某多管火箭武器伺服控制系统的温度进行控制,建立了火箭武器伺服控制系统热分析模型,应用有限体积法模拟和优化了伺服控制系统的内部结构参数对自然对流的影响,获得了控制柜内的温度分布,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控制柜内的平均温度下降约20%,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说明该文的模拟和优化分析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线结构传感器的高压电机定子绝缘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放电在线检测技术是高压旋转电机定子绕组绝缘监测的有效方法。介绍了一套对大型汽轮发电机和高压异步电动机进行在线局放检测的系统 ,该系统采用一种基于微线理论的新型放电传感器 (简称 MSL S)获取局放信号。详细地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特性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该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同时 ,对放电量的标定问题进行了讨论 ,指出检测系统的输出信号受检测电路的频率特性、局放信号本身的频谱和从放电点到传感器的传递函数诸因素的影响。对于电机这一类绕组型的绝缘结构 ,视在放电量的标定是与放电点的定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刘晓琳  苏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478-12485
针对飞机舵机电液伺服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多余力干扰问题,提出结合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和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简称PID )控制器的复合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云模型和变邻域搜索对传统人工蜂群算法的选择策略和选择方式进行改进,增强算法开采能力,获得最优食物源,提高系统的加载精度和响应速度。再由PID控制器根据所得最优食物源进行控制参数在线自适应调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飞机舵机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性能指标要求,且相较于采用传统人工蜂群算法,具有更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多余力抑制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n adaptive load torque observer is presented to compensate the torque ripple in PMSM servo system. A simple adaptive scheme is derived using Popov ' s hyperstability theory. The torque ripple detected by the observer is compensated by a feed forwarding equivalent current which gives fast response. The noisy current information is exempt from the observer to avoid its deteriora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observer. The speed measurement delay is considered by using observed speed sinee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can't be estimated precisely at low speed because of too few position pulses from the absolute encoder during one time interv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PMSM servo system satisfyingly.  相似文献   

20.
永磁同步电机(PMSM)伺服系统的速度环和电流环具有非线性耦合特性,需要进行电流解耦控制.因此,根据矢量控制的原理实现了该系统的线性解耦.通过对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建立基于Simulink伺服系统矢量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系统耦合模型具有良好速度控制特性,并对永磁同步伺服耦合系统设计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