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目的,“渝黄一号”油菜品种是西南农业大学李加纳教授采用化学杀雄培育出来的甘兰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它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饼粕含蛋白高的优点,它的大量推广种植将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为了掌握高产规律,探索最佳栽植密度,寻找最合理的群体结构,创造最高产量,为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该项试验。  相似文献   

2.
“渝黄一号”是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出油率高,品质好。为探索适合我县丰产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增产优势,挖掘增产潜力,提高产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2002--2003年安排了“渝黄一号”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3.
1 目的。“渝黄一号”油菜品种是西南农业大学李加纳教授采用化学杀雄培育出来的甘兰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它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饼粕含蛋白高的优点,它的大量推广种植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为了掌握高产规律,探索最佳播种时间,为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特设计该项试验课题。  相似文献   

4.
朱克超 《遵义科技》2003,31(3):26-28
为探索和摸清黄籽双低优质油菜“渝黄一号”在我县生态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其丰产性的最适播期,优化我县油菜种植结构,为以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设本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渝黄一号”是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出油率商,品质好,为促进该品种产业化经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其适宜的免耕栽培方式。2002年我站进行了“渝黄一号”杂交油菜不同移栽方式试验。  相似文献   

6.
“渝黄一号”优质油菜自2001年由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引入遵义市试验、示范、推广以来,在省、市政府和市农办、市农业局的高度重视下,各县(区、市)政府、农业局及各镇(乡)政府、农技站的全力配合下,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水平逐年提高,为“渝黄一号”油菜的产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2004年-2005年度,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生产发展部门,强化自身推广实力,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了“渝黄一号”油菜产业化建设示范项目的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7.
“渝黄一号”是西南农业大字李加纳教授研究培育出的甘兰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具有典型的“一优双高”特点。菜籽含油量为42—44%,饼粕蛋白质含量为49%。2000年起,经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引入遵义市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几年的栽培,印证了“渝黄一号”油菜适宜在遵义市大范围栽培,产量已达到或超过其它一些主栽品种,产量较稳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作用;同时,在实践中还摸索了“渝黄一号”在当地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仁会 《遵义科技》2004,32(2):35-36,64
通过同期播种,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渝黄一号”在不同密度情况下的产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渝黄一号”的产量影响很大。以密度60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7000株/667m^2居第二位。建议以后生产上结合平衡配方施肥以6000株/667m^2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杂交油菜“渝黄一号”在黔北中海拔地区(600--1000米)条件下,充分发挥增产优势,挖掘潜力,采取措施,创造最高产量,找出最适宜的播种期,为我县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设计该试验项目,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已完成各项试验内容,现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油菜不同播种期与密度条件对茎象甲危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德富  马琪 《青海大学学报》1999,17(2):35-37,53
对油菜茎象甲在白菜型油菜不同播期密度下发生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油菜播期晚,害虫平均虫口数大,被害严重。西宁地区4月上旬以后播种的油菜被害率较高,达28.0%以上,随种植密度增大,油菜被害率呈上升趋势,在高密度225万株/hm^2时被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两年来,通过对5个杂交油菜品种密度,硼肥三个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华杂3号表现最好,适宜本地区种植;油菜种植密度以7.5万穴×2株/公顷(15万株)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硼肥以7.5—15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汪方红  李保平 《河南科学》1999,17(1):100-104
两年来,通过对5个杂交油菜品种密度,硼肥三个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华杂3号表现最好,适宜本地区种植;油种植密度以7.5万穴*2株/公顷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硼肥以7.5-15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甘蓝型油菜杂交育种工作的进步,一批由云南省自育的,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及适应性强、性状整齐、生长势强的“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新组合已先后通过省区试鉴定,进入生产示范和推广。为了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我们以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组合2000F100D为代表品种,探索其种植密度、氮、磷、钾肥用量四个主栽培因子与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效应关系,寻求其高产量栽培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范辉  袁雨晴 《遵义科技》2002,30(2):24-25
遵油一号属中熟高产的双低杂多优质油菜品种,为探索其丰产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出高产潜力,完善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遵油一号在中海拔(850m)左右肥力中等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6000-7000株/667m^2,并且适宜于宽行窄株栽培,有利于通风透光,建议在我市海拔600-1000m地区较适宜种植密度5000-7000株/667m^2,上等肥力田块采用下限密度,下等肥力田块密度采用上限。  相似文献   

15.
“临引杂1号”是临沧市农技中心从中科院引进的一个两系杂交油菜良种。2008—2009年在临翔区博尚、圈内等油菜主产区进行示范种植,表现出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是目前最具推广潜力的杂交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油菜新品种绵油11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施纯氮量间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3000.00-3140.69kg/hm^2间的栽培模式:种植密度20.50-22.89万株/hm^2,施纯氮量197.83-232.21kg/hm^2。  相似文献   

17.
杨良金对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良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探索长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先是探索了能够达到亩产250公斤超高产量的油菜超稀植超高产超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选种、肥水运用、播期、育苗、超稀移栽密度和田间管理等技术参数.接着开始超低密度"双低"油菜田立体高效种植理论与技术探索,建立了油菜超低密度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还研究了优质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形成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耕整育苗移栽、机械耕整人工直播、免耕人工直播等四种栽培模式,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农艺与农机技术配套技术.这些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油菜近几年发展成为山区主要油料作物,种植油菜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可以培肥地力。研究合理的用肥量是实现油菜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本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法研究最佳氮、磷、钾用量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油菜花生连作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杰 《安徽科技》1999,(8):31-33
油菜与花生连作在灵璧县具有多 年的种植历史,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和“两油”(油菜、花生)产业化的实施,这 一适用技术应用面积逐年上升,1998年 种植面积达1.2万公顷。据调查,一般每 公顷可收油菜籽2250kg,花生4500kg,每公顷作物产值达2万元以上,较春花生 纯作,每公顷可增产值0.48万元。由于 油菜、花生二油茬口好,且市场行情看好,实行连作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农业技 术。 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合理安排茬口根据灵璧县气候特点和油菜的生物学特性,要获得油菜高产,首先要解决油 菜的安全越冬问题,多年试验、示范证  相似文献   

20.
渭源县地处定西市南部,辖有16个乡镇、217村、1506个社、82800户、34.93万人。有耕地5.33万hm^2,境内海拔1937~3941m,年平均降雨量520~620mm,年平均气温4.5~6℃,无霜期110~135天,≥0℃的有效积温2370~2667℃,≥10℃的有效积温1583~1900℃。境内有11个乡镇属高寒二阴区,土质肥沃,雨热同步,海拔高,低气温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春油菜生产提供了便利,全县历年春油菜种植面积在2000hm^2以上,春油菜占全县油料种植总面积的49.1%,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15.4%,占粮油作物总面积的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