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大仙——简称甲; 人师——跟大仙学艺的弟子,简称乙。肥饰:甲(男)——西装、贝雷帽.洋派打扮; 乙(女)——裙装。 乙:(上台见台下这么多观众,惊喜)我总算找到你们啦!(转身呼喊后台的大仙: “陈大仙——”未见回音,又回头对观众。)对啦!你们不认识我吧?我叫张瞅准,张望的“张”,瞅,秋天的秋加目字旁,也是看的意思,准确的准,大家说我一看就准。可是,我也有被蒙的时候。最近看到一则广告:叫“全球特异培训中心”。广告说那里有位集算命、特异功能、气功于一身的大仙亲自辅导,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本领高强的大…  相似文献   

2.
曹祥文 《科技信息》2010,(32):I0282-I028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在信息社会中,高科技必然会引起高情感,而高情感又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交往’的需求”。“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际关系,它是一个物质财富匮乏问题基本解决的富裕社会如何通告各种信息媒介达成人际的交往、沟通和共识”。  相似文献   

3.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4.
受访者:维尔纳·沃尔夫(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英语系教授) 采访者:李雪梅(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 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李雪梅(以下简称“李”):沃尔夫教授,您好!我知道由于您个人的兴趣的缘故,您一直在关注音乐、文学、绘画、电影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您的《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很快就要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了,我想请您谈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您在研究过程中碰到过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拦街福”是温州各种民俗的交汇点 “拦街福”是温州自清代以来形成的重大民俗活动,我感觉既是温州的盛大节目,又很像各地的庙会。庙会与节日虽然在理论上有着本身的区别,但在实际活动中又有某些相似之处。如北京的厂甸庙会(北京人习称“逛厂甸儿”,实际上也是庙会),是春节的年货市场,是年俗的一部分。各地的庙会也是各地民间盛大的节日,如天津的“皇会”(纪念天后——林默娘娘诞辰),  相似文献   

6.
媒介是信息、情绪的放大器,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媒介一方面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维护社会各个“零部件”的正常高效运转.而在另一方面,媒介强有力的“发声”功能一旦被滥用,就很容易披着“监督”的外衣从社会公器转为凶器,介入司法程序对其进行干预,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尤其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平台使媒介的优势与弊端都得到了放大.“媒介审判”和“媒介监督”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前者是对司法独立的干预,而后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是媒介职能之一,“媒介审判”与“媒介监督”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由2010年“药家鑫案”而引发的“媒介审判”的诸多反思,对于媒介功能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人们对于“媒介审判”的认识在随后一系列相似事件中一点点的加深.“媒介审判”带来的暴力杀伤力强、影响面广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技术的兴起和渗透,不仅给赋权理论带来新的研究热潮和拓展空间,也让媒介赋权理论在具体研究中获得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媒介生态下,权力关系是变动的,“为弱者的传播”随时可能转变为“弱者的传播”,“弱者”自身的属性在传播和赋权的过程中受到关注,赋权的基础、对象、路径也处于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新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以2020年高考前夕在网络上迅速升温发酵并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陈春秀事件”为案例,试图对新媒介生态下媒介赋权的实际生成路径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媒介赋权在具体社会事件中的在场,为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和权力部门的监管与引导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下班的铃声刚响过,电话铃声又响起,我拿起话筒一听,是曾在一起工作过的要好同事张赛打来的电话:“……马上到宵红饭店去,我们一起喝羊肉汤。”“好!好!我立即——”我的“去”字刚要出口,忽见学困生许红旋与朱帅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便立即改口说:“我有点小事,不能马上去。半小时后再联系。”  相似文献   

9.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0.
樊衍  刘粲 《科技信息》2008,(3):178-178
“SOHO”即“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概念,其意是“小型办公空间,家庭办公空间”。SOHO将已被现代社会完全分开的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重新结合起来,二者合一融于同一空间之内。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的媒介就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SOHO在国外已经盛行,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中国的SOHO一族也将日益壮大。如何为“SOHO一族”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以及怎样让工作与生活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我将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的一些理论评论家们喜欢用“多媒体图像时代”、“景观社会”、“仿真的世界”这些前沿的学术术语来概括当下建立在“视觉图像”基础上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事实上,众多的视觉媒介,如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动漫、游戏等,正共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多媒体图像系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一个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多媒体图像世界”正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对周遭现实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事 新言     
《世界知识》2011,(17):12-12
“又一次被迫相爱。”——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8月16日在巴饕举行峰会,公布一系列推动欧元区深度整合的计划,法国媒体如此评价。“我和我的朋友们被对亿万富翁友好的国会娇惯得够久了。现在是我们的政府认真考虑共同牺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岳源 《科技信息》2009,(16):266-266,268
“综合绘画”是用“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来创作的绘画作品。“综合绘画”的材料媒介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它与绘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被艺术家们广泛而巧妙的应用。正确的选择、应用综合材料媒介,可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我愿意加入“1+1”志愿者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已所能,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更多的人一起“共享健康,分享未来”,为建设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三生“爱心1+1”志愿者誓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刘珂羽 《奇闻怪事》2009,(11):32-33
“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处罚是必须和善良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将惩罚看成游戏。”——薛瑞萍 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的我不愿轻易对我的学生处以惩戒,尤其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愿意看到孩子们如花的笑容,愿意听到孩子们叽喳的对答,愿意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尽可能地绽放自己,哪怕他们时有走神时有吵闹。  相似文献   

16.
胡虹 《奇闻怪事》2007,(11):30-31
当我兴冲冲地步人教室,听到前排的学生在自言自语地说“听历史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时,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努力打造的“流”的课堂(即:交流的课堂),终于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那么,我是如何让课堂“流”起来,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呢?下面结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片断谈谈我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有它的好处。它能化客观为主观,化虚为实,把别人的事情都转化为“我”的事情——“我”说我自己的事情,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自己的遭遇,“我”自己的感情。“我”是故事的亲身经历者或耳闻目睹者。通过“我”来叙述,故事就显得活灵活现,历历在目,使人感到亲切可信。既可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又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在结构上因为只写“我”的耳闻目睹,不写“我”  相似文献   

18.
王枫 《科技信息》2009,(11):80-80,133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有机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引导大众舆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和发展变迁。正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传播”的代名词。本文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出发,探讨在大众传播媒介单向的传播过程中,内向传播、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等双向传播模式的重要存在,并通过他们的渗透形式和主要特点,以及在大众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提出未来不同传播模式渗透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的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晨 《科技信息》2012,(1):392-392
人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媒介传出的信息时,已经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接纳,而是有选择的甄别。在数字与网络技术的相互刺激下.受众的行为变化是在考验现在已经存在的各种媒介形式。更是激发出来一个全新的媒介格局形式,那就是“媒介融合”(IvIedia Convergence)。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媒介建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鉴于相应的传播学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充足的现状,在历史与理论、溯源与变化的背景下,对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问题展开传播学视野的探讨,需要审视传播概念的本质含义、城市空间之媒介建构的起步与转换、传播媒介复制品的自身规律、感觉和隐喻的进入及其对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