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TM是目前最适用的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在ATM上获得类似LAN的流控制及拥塞管理是ATM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介绍ATM的模型、链路及拥塞管理,集中于ATM信元在乙州网络上的仿真,说明ATM流量与拥塞控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控制流量,防止网络拥塞,使资源能够更有效更公平地被各种业务流共享,提出了一种端到端流量控制服务,为没有流控机制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流量控制机制,以减少的开销为应用程序控制某一IP路径上可输出的流量,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3.
拥塞控制是ATM网络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实现这种多业务ATM流量管理的方法很多,所有这些方法分为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本文主要论述对ATM通过通信量管理实现拥塞控制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把拥塞控制机制做成独立且又易扩展的拥塞控制类服务元.它结合了模糊随即早期检测算法和模糊漏桶算法的优点,加入了站到站抑制信号的反馈,使网络中数据流量抖动平缓,并能及时响应和缓解拥塞情况.  相似文献   

5.
分组拥塞控制在城市交通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交通拥塞这一困扰城市的难题,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网中交通流与数据通信网中分组流相类似的特点,利用数据通信网中解决分组拥塞的理论,分析了城市交通拥塞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思路。给出了分布式、集中式两种智能化的交通拥塞反馈控制系统模型,重点论述了分布式交通拥塞控制系统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交通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及其流量控制算法、汽车行进路线算法。认为该系统模型能实现城市智能交通控制,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塞问题。  相似文献   

6.
控制理论在拥塞控制中的应用及若干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在TCP/IP和ATM网络中应用的一些拥塞控制技术,重点分析控制理论的一些成果在拥塞控制中的应用,指出目前的拥塞控制技术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利用控制理论解决拥塞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滑动窗口(slide window)技术主要用于信息流量控制,协调改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工作速度,广泛使用于Intenet和其它网络之间的通信,也可用于网络系统内部不同的层之间的信息交换.分析了滑动窗口技术在TCP协议中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及推挽方式的工作机制,通过在Internet中实现拥塞控制的实例,证明了滑动窗口技术对信息流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基于CIMS系统下ATM网络中的流量和拥塞控制,对CAC控制采用了pRAM神经网络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并分别对不同业务类型ABR,UBR产生拥塞控制时所采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在满足QoS参数的同时保证较好的流量控制和TCP连接。  相似文献   

9.
基于侦听机制的网络拥塞控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局域网出口经常出现拥塞的现状,给出了一种基于侦听机制的网络拥塞控制模型.该模型将局域网出口状况划分成无拥塞、轻度拥塞、中度拥塞、严重拥塞四种不同的状态.在出现中度拥塞或严重拥塞时,根据所记录的TCP进出流及用户自定义的分类排队策略形成优先级队列,实施针对性拥塞控制,从而保证在实施拥塞控制的同时不降低重要流量的出口带宽.本模型所具有的随机接入特点使得能在不对网络结构和协议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实现局域网出口拥塞控制.  相似文献   

10.
许德生  庞伟正 《应用科技》2006,33(12):16-19
针对高速互联网中拥塞控制的问题,在主动队列管理算法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pi-sigma神经网络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模型可以方便地在线修正前提参数(隶属函数)和结论参数,适合网络系统拥塞预测和控制.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保证缓存器中队列长度的稳定性,而且在网络突发流量较大时,在短时间间隔内可以使流量的抖动变得平缓,对网络动态的、不精确的、突发性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Internet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上的业务流量日益增多,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加何管理和协调各种业务的流量负载以避免拥塞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使得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在Internet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流量工程主要考虑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其目标是有效而可靠地运行网络,同时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具有很多适合于缓解拥塞和平衡负载的特点,它的提出和发展为流量工程的实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主要针对MPLS和流量工程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如何利用MPLS来实施流量工程。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是深入理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规律,从而制定科学的管理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交通拥堵基本概念,以及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拥堵传播模型,分析突发事件所导致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交通需求增长所导致拥堵瓶颈识别,提出动态拥堵消散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Internet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它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改善Internet复杂网络流量自相似等突发特征给网络性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合自相似等突发流量的有损分形整形器的一般数学模型,证明了分形到达约束受限于原始到达曲线,推导并得出了有损分形整形器的输出特性与输入流量的自相似特征参数以及分形整形曲线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有损分形整形器的队列长度与延迟等性能,讨论了有损分形整形器的引入对网络端到端延迟、数据丢失总数以及平均丢失率等性能的影响,分别得到了上述各性能指标上界与流量自相似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在允许最大平均丢失率的情况下的最小缓存容量.这对于基于分形整形器的拥塞控制策略和流量控制方案的评价,以及分形整形器自身参数的设计是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偶发性交通拥堵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及衍生性,拥堵发生后需要快速进行控制以防止拥堵向上游路段及交叉口漂移,同时应对拥堵内部进行及时疏散。从交通事件的发生导致道路瓶颈到拥堵完全消散这一过程中,拥堵区域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根据交通流参数及拥堵传播速度,提出了一种以疏散为目的的拥堵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划分为阻塞区、过渡区和常态区3个动态控制子区。同时,在不同的动态控制子区实施对应的控制措施。数值模拟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拥堵区域控制子区动态划分及控制方法能快速疏散拥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将拥塞计费应用到区分服务网络的流量调节机制中,与基于令牌桶的双速率三色标记器(trTCM)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拥塞计费的DiffServ流量调节机制(CPDTC)。仿真表明该机制不但可以保障不同属性的AF响应流之间的公平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网络拥塞.提高业务流的有效吞吐量。  相似文献   

16.
杨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8):1746-1750,1761
针对中小城市临时交通管制措施下出现的交通拥堵状况,应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TransModeler建立拥堵区域路网模型。运用动态交通组织手段来实现拥堵区域交通总量控制,均衡路网交通压力。以曲靖市中心城区拥堵区域动态交通组织优化为实例,通过仿真结果对方案实施前后的各拥堵路段的交通流运行状况进行评价,证明了流量调控方法对缓解拥堵区域交通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TCP拥塞控制算法在互联网上被广泛采用,并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针对TCP拥塞控制核心算法和几种改进的算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适合于多媒体信息流的TCP-friendly拥塞控制算法和高速网络环境下的TCP拥塞控制机制,同时介绍了类TCP拥塞控制算法,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旅行时间为通用标准,建立基于交通的拥挤指数评价标准,通过对西湖世界遗产地道路旅行时间(即平均行程速度)与道路断面流量测算,分析世界遗产地杭州西湖交通拥挤程度、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从交通拥堵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研究表明:(1)西湖五条"传统"拥堵路段在"十一"国庆节假日期间属于中度拥堵至严重拥堵状态,非节假日期间属于轻度拥堵至基本通畅状态,早高峰出现中度拥堵甚至严重拥堵,节假日交通拥挤更显著,与定义的拥挤指数相一致.(2)西湖遗产地在节假日交通拥挤呈现点、线、面的空间分布形式,具有拥挤时间长且明显重合的特征,非节假日呈现点状空间分布形式,时间短暂、集中的特征.(3)交通拥挤问题的本质是交通供需的不平衡,政府应对交通拥堵问题策略在于"治理",合理控制交通准入,加强交通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居民出行特性,探索在出行链过程中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特性的影响。通过RP-SP(revealed preference-stated preference)融合调查获取出行者基本属性、实时交通信息属性及出行特征属性,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巢式Logit模型,对桂林市居民展开出行方式选择特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出行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个体的出行活动和交通行为与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关系愈发紧密;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居民出行方式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对私家车出行影响最大,其中实时路况信息属性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拥堵延误时间;交通信息获取的满意度越高,越能促进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该结论能够作为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推动移动互联交通信息下的路径选择与交通出行诱导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