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4月2日的文汇报上刊载遗传学家谈家槙先生写了“从‘生物密码’谈到遗传学中的百家争鸣”一文,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生物密码”的问题在最近的一些情况,他提到苏联科学家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如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恩格尔加尔德院士说道:“生物学将成为一门精密科学……五十年后使能把生物密码—遗传物质化学密码——翻译出来。”物理学家达姆院士说道:“不久以后,生物学将要代替物理学担任自然科学中的主角”。接着作者问道?什么是精密科学?什么是生物密码?为什么当前各国科学界这样重视生物学的发展?这些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他又说:这些问题也是有关我国生物学今后发展的途径,必须应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善报     
魏风 《科学大观园》2004,(11):55-55
很多年前的美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有一对老年夫妇来到一家旅馆大厅的柜台前订房。“很抱歉”,柜台里的服务员回答说,“我们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旅馆,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其他的饭店也因这次会议而客满了。”见这对老夫妇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这位服务员接着说,“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宿舍住一个晚上,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呆在这里加班。”这对老夫妇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早上,当老先生下来付住宿费的时候,这位服务员婉拒说:“我的房间是免…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二、问题的讨论其实,关于“生物”与“生物学”的名称之争,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大学教授就“生物系”的称谓提出过批评,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使用“生物学系”。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国内各高校使用“生物系”称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改用“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或“生命科学系”等。在英文中,“生物学”(biology)与“生物”(living beings或organism)是很容易区别的,前者指一门科学,后者指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但在中文里,使用就有些复杂。笔者认为,生物与生物学两个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严格区分开来。(一)可以互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生物系——生物学系;生物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教师——生物学教师;生物课程——生物学课程;生物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物课——生物学课等等,是经常被混用的。按照英文的翻译,当然后者更准确,比如“biology teacher”直译就是“生物学教师”;“biological education”直译就是“生物学教育”。那么在前者中使用“生物”是否算错呢?笔者认为,不能算错。一方面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讲,叫“生物”有其便利性(简单顺口),比如生物教师、生物系、生物课等已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使用“生物”的表述也是解释得通的,而且这里的“生物”仍可以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生物课程”是意指研究生物的一门课程;“生物实验”意指研究生物的实验;“生物教师”意指教授生物课的教师。当然,这样互用的话,又很容易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进行文献检索,假设你到图书馆查阅一本名为《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输入“生物教育心理学”就有可能查不到。(二)需要严格区分开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生物”与“生物学”都是可以通用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种是作为专业,应称为“生物学专业”或“生物科学专业”,不应称为“生物专业”;二是作为科学,应称为“生物学”。如果作为学科,既可以称为“生物”也可以称为“生物学”,但作为科学,只能称为“生物学”而不能称为“生物”,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学生物学等。生物科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生命自然界及其规律的逻辑反映,生物学科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物科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物科学的体系囊括了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成果;生物学科则是旨在实现教学的课题、目标,从生物科学中选择和组织的最基本的知识而构建的体系。生物学教材的选择、排列不应当仅仅凭借生物科学的逻辑关系,还必须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条件的制约。生物学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就是生物科学的逻辑体系经过教学心理学改造后的变形。所以,就教科书而言,中学教科书是科普性质的,科学体系并不严谨,称为《生物》比较合适;大学教科书是专业性的,科学体系非常严谨,应该称为《生物学》。当然,也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生物”而不能用“生物学”,比如“生物工程”、“生物分类学”、“生物心理学”等,这里是将“生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生物学”作为研究对象。(三)前后使用需要一致对于第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论著或同一体系中应前后一致。比如不应当时而称“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时而又叫“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其实这种情况在专业论著和国家课程文件中也时常出现。关于课程文件,“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过去都同时使用过,现在我国新的初、高中则统一改用“生物课程标准”的称谓。但是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叫法又不一致起来,有称《生物》的,也有称《生物学》的。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使用的是《生物》;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则使用《生物学》。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初中《生物学》配套的高中教科书又改称《生物》。事实上由口头语和不规范书面语的顽固性造成的混乱在专业性的表述中将会长期存在。这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此我本无权置喙,但终觉这里面的确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故不揣深浅,权作巷议,期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4.
我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派,赴香港参加“第三届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会期一周(1990年6月24-30日)。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发起人是美国旧金山的罗号,加州大学的王振中,耶鲁大学的郑永其。“第一届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是86年在美国召开的,我国只有中科院生化所李载平先生一人参加;“第二届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是88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我国有祁国荣等40-50人参加会议;“第三届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州华人生物科学会联合主办的,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会议厅举行;“第四届美州华人生物学研讨会”预计1992年在新加坡召开。会议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公司或大使馆资助。任教于贝勒学院的美州华人生物科学会主席胡流清教授讲:该学会设立之目的是推动国际间,特别是华裔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会于五年前成立,是目前在美州最大规模的华裔学会,成员以华裔科学家为主。香港筹委会主席兼中大生物学系主任李卓予讲:这次参加会议的科学家共700余名,除香港外,其余的大部份是来自美州,中国大陆及台湾。整个学术会议为期五天,涉及之题材包括:癌症、肝炎、艾滋病、遗传学、生物科技、中医、中药学及动物学,植物学等。大会发言有继杨振宁、李政道及丁肇中之后的第四位华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李远哲教授,主讲“分子束约学”,是以光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去研究分子的分解,这对于工业生产,例如改进内燃机和制造大型集成电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另一名亦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巴德望教授,主讲“免疫球蛋白重组酶”。中科院生化所李载平教授的“肝炎、病毒表面抗源表达与调控”得奖。杨振宁教授来晚了,只赶上大会闭幕式,并在闭幕式上讲了话。大会期间,会议报告安排得很紧凑。通过会议报告和会下与中科院生化所所长林其谁个别交谈,总的感觉学术水平较高。大陆条件、设备虽然较好,研究面也广,但有的地方却比不上台湾。另外一个缺点是我们注重基础研究多,而基因工程少。会议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些新朋友,趁机向他们宣传交流一下名词工作。吴瑞先生是台湾分子物理所所长,与他谈起我们的名词工作,他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多加强名词交流工作。台大医学院教授兼细菌学科主任及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大学博士陈振阳教授、台湾郑鸿钧,叶开温教授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内科、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癌症研究中心病毒科教授也表示希望在名词工作上经常联系,互相交流。新加坡大学陈志雄先生讲,他争取来一次北京参观一下我们的名词工作。很遗憾因为带去名词书很少,只给了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高雄医学院药理科兼任教授、辅仁大学教授、教育部科学教育辅导中心辅导教授蔡长添博士。由于这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没经验,有些好的交流机会没能及时抓住。另外由于会议时间短安排又紧,本想走访一下学校及有关单位也未实现。通过这次会议,我有一个想法,提出来供委员会参考:我这次所接触到的美洲华人科学家及港、澳、台专家对名词工作都很感兴趣,而且积极主动,没有什么障碍阻拦我们互相沟通。我建议今后可适当吸收他们中一些人为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这样对名词统一工作会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6.
会议期间,许多领导和其他学科代表都很关心计算机名词的审定工作,这对我们来讲是个鼓励和推动,但我们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想借这股东风把我们的工作加快一些。但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讲也是个很大的压力,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跟上步伐,还需要我们很好地组织工作。目前,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还处于收词阶段,没有什么经验汇报,不象刚才有很多学科代表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只能汇报一下我们的进展情况和我们如何工作的。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我们审定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是我们与港、台三方面的联系。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学科是发展非常快的,但又很年轻的学科,从国际上来讲它只有四十五岁(1945年出现),从中国来说1956年开始搞,只有三十四岁,与其他学科无法相比。但这门学科一出现,发展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可以说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因此大家对计算机名词也很关心。随之而来的是它很快就从教学和研究领域,进入到广阔的市场,变成商品。而商品又发展非常之快。计算机术语开始是从科研和教学中提出的,是相对科学的;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词变成了商业性名词,有些词就不严格了,而且叫的越来越玄了。什么“迷你”机呀,“咪”机呀!有些叫法缺乏科学性,反正从广告出发,怎么叫得响,大家愿意听,他就怎么叫。因此这门学科一些名词很不严肃。计算机名词分委员会是在全国委员会和办公室的领导下于1987年组建的,产生了第一届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我们计算机学会理事会在1988年进行了一次换届,在这基础上对原来的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进行了改组,原有将近50人,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开起会来很不方便。因此又从50人中选出了26名委员,这些委员是在开始就提供名词和联系较密切,并对名词工作有兴趣的委员,我们请他们继续担任。现在看来他们很热心,也很认真,为了把工作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准备更充分一些,我们又从26名委员中选出几位相当于常务委员,常务委员又选了几位青年助手,这样成立了一个12人的工作组。平时是这12个人在一起研究确定框架、选词、讨论原则。我们委员会收词情况是这样的:最初我们收词是按学会下的29个专业组提词条,这样一下收集了三千多条,比较乱,重复较多,也遗漏很多,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后来参考其他学科,我们搞了一个比较粗的框架。比如:理论、硬件、软件、应用等,这样划分很不够,所以在此基础上又搞了一个比较细、比较系统的框架,确定了十六个分支学科,有综合、人工智能、汉字信息处理、体系结构、存储器、外部设备、计算机工程、操作系统、语言和编译……等。这样,我们按十六个分支收词。经过几次工作会议,发现一些委员还没完全入门,他们都以为是编字典,先选英文再翻译成中文。而我们的审定是从科学概念出发确定中文名词,然后找对应的英文词。因此委员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入门。最后,我们确定下来选词的几个方面:一是要从科学概念出发,确定规范的名词,然后选出对应的英文名词;第二,我们选择最常用的,或者是计算机学科特有的名词,其他相关学科的我们尽量不收。计算机是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这里面复合词非常多,若要都去掉的话,基本词又非常少。比如:计算机这个词,又要派生出许多词,如: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这是三大类。然后计算机本身还可以派生巨、大、中、小、微型计算机。若按代别来分,还有一代、二代、三代、四代计算机。若按介质来分,还有光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将来可能还会出现神经元计算机等。这些复合词如何处理?若不选,或只选计算机一词,是肯定不行的,这还有待于讨论研究。我们初步想,凡是能够表达计算机学科某一特定概念的词,我们都收。主要还是选常用的基础词,这是作为第一批的主要收词对象。但与此同时,把新生的词也收集起来。若能定下来尽量收进去。若对新词的基本概念一时不理解,还定不下来的,我们先不收。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出现,智能计算机方面的词显得很多。好多生物词也出来了。有很多词现在还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因此,对这些词收不收是比较难的问题。但我们想这些新词象出生婴儿一样,一出世,就给他定个名。不要出世以后名没起好,等长大以后,不断改名,不断出现很多别名、曾用名等,这就不好了。我们尽量把能收集到的新词都收进来。因此,在分类里面,就有人工智能这一分支,把有关新一代计算机的词尽量收集起来。我们在收词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计算机学科比较年轻,一些名词还不稳定。第一,新词量很多;第二,随着技术的更新,名词也随之变化很快,一些问题还没等认识清,它已经老了,在计算机行业中,就不再使用了,变成了一个历史词。比如: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都不用了。还有些词属于概念不确定性,基本理解不了,刚开始大家叫出来了,也就叫惯了。比如常说的“菜单”,这纯属生活词,计算机中没菜,菜单是借用过来的,这词已非常之习惯了,你把这词改了,也是不易的。因此什么菜单、项目单、选单等等一系列词就出现了,也确定不下来,因为用惯了。另外有些是比较乱,不知是本学科的词,还是其他学科的词。再有些是属于英文词,这些词不太好翻译,而且有的没法翻译,象语言中的多数语句,就必须用英文,若要翻译成中文,上机时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就要几次翻译,如:go to(转移)语句。这就不好翻,翻了之后无法使用,计算机的语言,大家都用习惯了,硬翻也翻不好。因此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有相当多的困难。再比如“存储器”,是计算机五大部件之一,在汉语字典中没有这个词。存是存进去的存,储是象储蓄一样存进去,意思是数据按着地址单元可以存进去,也可以取出来。后来有人觉得“储”字比较难写,就给改成了“存贮器”了。名词审定的进展情况就谈这些。计算机学会在这方面也比较重视。下面谈谈关于港、台与大陆交往问题。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特别是香港1997年回归大陆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名词的统一和规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发展快,叫法不相同,就出现好多术语讲不懂。从计算机角度看,名词差别很大。我们看了一些书、词典,发现名词叫不同的很多。比如:计算机的运算控制器部分,我们做了一个抽样调查,选了183个词,相同的词只有42个,不同的词有141个,相同的占28.9%,不同的占70.2%。一个是基本词不同,一个是复合词不同。这里面比如:“program”我们叫“程序”,他们叫“程式”,要是组合词则各种各样的复合词都来了。另外看了一些词典,一本叫《微电脑词典》,我们看了两个字头,一个“n”字头,一个“o”字头,这两个字头抽样看了一下,不挑不减,按顺序“n”字头共有168个词,不同的138个,相同的只有30个,不同的占79%,相同的只占21%。“o”字头有143个词,不同的有112个,占72%。这样一看,大陆与港台的计算机名词起码70%以上不同。这样交流起来就很困难。大家都对computer这个词很关心,这个词在港台的学术刊物或大学的课程里,基本上是用“计算机”,在商业和广告方面或消息报导方面,多数用“电脑”,特别是小电脑、微电脑出现以后,用“电脑”的就更多了。因此一本书里或一本字典里,这个词忽而是电脑,忽而是计算机。我认为作为科学名词而言,计算机比较好,别名则是电脑。关于这些词的叫法是各有所长。但仔细一想,港台有一些名词也有叫得好的,也需要我们很好研究的。但香港计算机的发展跟我们大陆不一样,他在六十年代与大陆相比落后很多。可是港台计算机商业贸易发展很快,计算机名词很快就发展起来。他们不象我们大陆,多数名词是从研究或教学中走出来,而他们的很多词是有商业性的。计算机学会从去年开始与港台联系,准备在术语上开始交流,现在我们基本上做到了相互交换词典,并且准备合出一本对照词汇。这样,我们想把我们的审定工作与港台术语的交流同时进行,以便相互促进。但时间上不能完全相同,就需要我们更好地组织这项工作。我就汇报这么多,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以前一直得到委员会办公室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迟永革整理) *根据发言录音整理——编者  相似文献   

7.
1962年6月6日到11日,在法国拉瑶蒙(Royaumont),国际控制論协会拉瑤蒙文化协会曾举行了探討“近代科学中的信息概念”的一次国际会議。这次会议提出許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倡議,虽然仍有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次会議由盖魯尔(Gueroult)教授(法国)主持。三十多位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属于极共不同的专业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議。各篇报告都谈到信息概念在各个专門科学领域中,例如,在数学、生物学、語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經济学等等中的应用。会上宣讀了下列报告:散迭兰納(Santillana美国),《历史学家与信息论》;戈耳特曼(Goldman法国):《通信理論中的意識概念》;曼德耳勃罗特(Mandelbrot美国):《信息论还有用嗎?》維納(N.Wiener美国):《控制論和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机械工业面临着“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现有八个机械工业部,摊子很大,但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水平上不去,基础不牢固。机械产品的使用价值很差,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论在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的机械科学研究机构被破坏得都很严重。打倒“四人帮”以后,虽然做了一些恢复工作,但是进展还是很慢的,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6,(7):22-23
人们对男人生殖器缺乏勃起反应,虽然有性欲但不能勃起或不能维持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致难以进行或维持满意的性生活,通常使用“阳萎”这个带有歧视性和刺激性的术语进行病症界定。但现在医学界更多地使用了一个恰当的医学术语:“勃起功能障碍”,或用其英文缩写“ED”(Erecctile Dysfunction)。很多男人在性生活史中偶然发生过勃起问题,但对另一部分男人来说,也许是很频繁的状态,ED的患病率很高,它是最严重的、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几乎一半的男性都有阶段性的勃起障碍的经历。过去,由于人们很少有正常的渠道可以了解ED的知识,所以很多…  相似文献   

10.
金秋九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以及全国70多个单位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科技发展史中,二十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科学的所有学科体系都是在二十世纪逐渐建立的。而且,由于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更给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这次会议收到的52篇论文广泛涉及到专门学科史、地方科技史、人物传记以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生物学快速发展,相关文献浩如烟海,新生术语层出不穷。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拓展,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主要是中英文)对照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仅成为生物学术语产生的旺盛源泉,而且也对生物学术语的研究提出了更多、更高  相似文献   

12.
“全国自然辩证法理论研讨会”,于92年6月6日至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102人,会议收到的论文共有49篇。代表们主要围绕自然观、学科史和学科哲学三个专题展开研讨。在自然方面,与会代表讨论了如下的问题:(1) 如何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丰富现代自然观的体系。张瑞琨介绍了他们撰写的《自然论》一书的体例和内容,曹铁林提出了对熵守恒定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还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领域的方法论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对“最佳解释”,“融贯性”或者“统合性”的概率测度.这些测度如果有用,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依赖它们作解释性推理应该比因果推理中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更准确.格拉斯(2012)发现,大多数此类测度在小样本的情况下都不优于通常统计方法中用的似然度(likelihood)或后验概率.此后,格拉斯(2013)比较了他定义的测度和后验概率对解决一类假说选择问题的优劣.在该类问题中,需要从一组互不相容且非此即彼的假说中择一,但假说的概率未知.他的结果显示,在似然度已知而主观的先验概率和真实的概率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样本很小,极大化他的测度选择假说可以比极大化后验概率更准确.本文在格拉斯的框架下探究一些一致的模型选择方法在有限样本下的准确性.笔者发现不同方法在准确性上的优劣依赖于真实假说的分布以及所采用的主观先验概率.虽然很多方法可能在所有设置下都不是最优,但也没有方法在所有设置下都是最优.笔者认为,如果对真实假说的分布和主观先验概率没有限定,讨论哪种方法在样本量不大的情况下能更准确的选出真假说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TSTT'91)”国际学术会议于1991年7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奥地利、日本、荷兰、美国、波兰、德国、马来西亚、南朝鲜、卡塔尔、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术语学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出席了开幕招待会,并向与会代表致词。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国家教委副主任兼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鲁绍曾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向大会致词。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委员会(ISO/TC37)秘书处及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所在国奥地利的驻华大使布科斯夫先生和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兼国际术语网执行主席加林斯基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向大会致词。我国知名学者,原国家语委主任陈原教授作了“术语学、标准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题报告。奥地利术语学派创始人之一费尔伯教授因故未能到会,向会议提交了“术语学、科学学与信息科学”的书面报告,并委托加林斯基先生代为宣读。这次会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除上述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出席会议外,还有苏联、印度、孟加拉、智利、西班牙、法国、希腊、达喀隆、蒙古等一些国家的学者在会前或会后来信、寄来论文,询问会议情况,要求获得会议资料等。这次会议也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科技、教育、新闻、出版、辞书编纂、语言文字、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标准化、工业部门、军队等都有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收到了有关“术语学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学科”、“术语标准化”、“术语与辞书编纂”、“汉字术语协调与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工作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论文100多篇,并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这些论文既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有术语标准化活动与动态介绍,还有有关专家从事术语工作的心得体会。50多名专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中,有关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论文比例很大,这说明术语工作已经引起计算机界专家的重视,也说明我国的术语工作开始向计算机化发展。术语数据库及其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将会对电子辞典、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产生积极影响。这次会议强调了汉字术语协调的重要意义,并将该项内容写入了会议最后通过的“倡议书”中。这次会议也涉及了中国少数民族术语问题。内蒙古、新疆、中央民族学院的代表都论及了这个问题,有的论文还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术语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民族术语的协调问题。会议主席,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所长易昌惠在闭幕词中代表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达了我国愿意更多地参与国际术语标准化活动的愿望,并表示愿意承办下次ISO/TC37会议。术语是知识传播、技术传播、科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的工具。术语标准化的研究与发展,对科技、教育、出版、贸易、语言研究以及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次会议,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促进我国术语标准化的研究与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术语标准化领域内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新华社为这次会议发了通讯稿,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技术监督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会议都进行了报道。 注:这次术语研讨会的文章将由全国名委主办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专辑刊出。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的“全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二月二十八日在京召开,历时一周。参加会议的代表二百余人,其中大专院校代表近百人,科研单位、工厂企业代表近五十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新闻界代表五十余人。会议以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大会发言三种形式进行。这次会议收到近百篇论文,有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战略研究,也有一部份理论研究文章。论文涉及工业技术、农业技术、能源、交通、科技、教育等很多方面。会议期间,与会者以文会友,各抒己见。通过这次学术讨论,不少同志认为,“发展战略研究”是重要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研究领域,各种层次的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制定计划,决定政策、选定本行业、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18.
用Ghost快速备份Windows操作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时费力的重装系统噩梦经历次数多了以后,人不免很恼火。不过,现在您可以跟随我们的图解,让Ghost软件为您消消气,利用它快速重装系统,把您的烦恼一扫而空。 Ghost也常被称为“克隆精灵”。Ghost虽然在名义上是一款共享性质的软件,但现实中基本上等同于免费软件,而且早期版本都是免安装的绿色软件,很多硬件厂商都有随驱动光盘附送,网上也有很多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七年多的工作,《数学名词》(第一批)已于1992年底完成,并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以图书的形式于1994年初公布出版。根据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七年来,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和中国数学会的领导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单汇报如下:一、1985年成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田方增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聂灵诏、王隽骧先生任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聘请顾问四名,委员20名。同年按全国名词委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条例”着手于数学学科基本词的收集。按“条例”规定,这次审定数学领域的基本词,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经过前后词条草稿、一审稿的讨论研究,田先生起草了《数学名词》基础框架,共10部分,得到大家的赞同。经二审会讨论研究,增设一个部分,它由已定的10部分中属基本且公用的词构成,全部确定为11个部分。经三审会讨论研究后,调整为最终的12部分,基本上覆盖了数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所收集的词条亦反映了近20年学科的新发展。二、由于我们着重于基本词,如果某些复合词的词义只是基本词意义上的叠加,则这些复合词不必都列出。有的一系列词,加上一形容词后,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词,则只收这些形容词(或有代表性的少量复合词),其复合的一系列词不再一一列出,读者使用时可自行复合。因此我们的收词量远少于一般词书工具书的量。数学学科从其历史和涉及的领域来看,都是个庞大的学科。由于整个学科分支繁多,理论与应用错综复杂,又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各分支收词的标准不易掌握统一,使各种选词取舍难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些基本词遗漏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三、根据“审定条例”,这次审定工作以“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为原则,由概念出发,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目的是使汉文的数学名词规范、统一。“审定条例”规定,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数学是老学科,前辈学者留下的整套数学名词,是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继承前人的遗产,开拓新的工作,以适应和推动数学学科的新发展。对数学内部一些不统一的称谓,如“映射”、“映照”,同一概念不同名的词,经多次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数学工作者的意见,选用“映射”为推荐用名。数学名词委与物理名词委协商,“概率”、“几率”两词选用了“概率”,物理工作者放弃原有的“几率”,向数学靠拢。在“矢量”、“向量”的争论上,经多次协商,并由全国名词委前主任钱三强主持召开多个学科名词委讨论,协商结果认为这两词使用广泛,各自都已派生了一系列的复合词,难以统一。物理称“矢量”,数学称“向量”,有待以后发展再作定论。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体会到,术语统一是重要的,但统一要有个过程,如强行一步统一将适得其反。即使在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中,概念相同而不同称谓的现象也存在。因此有些词暂时在“推荐名”后作为“又称”列出,允许其存在;有些词列为“曾用名”,表示此名今后不再使用。四、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近代科学技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外文科技术语也不断流入,中文科技术语的定名受到外文(尤其是英文)的影响。在审定中,掌握以下两点是必要的。一是立足于概念定义,二是尊重中文的用字习惯。因此这次的审定,不仅仅是翻译。有些英文词,直接反映了概念的内涵,直译是不成问题,名符其实。有些英文词有多义性,应根据不同概念取其义定中文名,如只取一个英文意思直译,造成不同概念的中文术语都相同,就甚为不妥。吴大任先生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扬汉语的优势,坚持汉语构词规律,就能创造简洁、流畅、严谨的数学语言,这是大有利于我国普及数学学科的。五、在这次审定过程中,有些词不是“遗漏”而是“等待”。如“模糊”(fuzzy)以及由它衍生的复合词“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拓扑”等。审定委员会经过多次认真的讨论,尽管也看到此方面学术很活跃,术语应用也很多,但对它们的内涵及与其它学科术语间的关系还要看发展,因此把这类词存留至下一批解决,有待学科发展更加成熟,有更明确的涵义再确定(我们注意到《自动化名词》把“模糊逻辑”等6条词已审定公布),还有一些词,诸如“计量数学”、“数值数学”、“工业数学”、“医药数学”,甚至“灰数学”等,都有待下一批进一步讨论决定。在征求意见中,很多同志来信希望能把近年来发展活跃的新学科术语尽快收入,规范统一。我们增收了个别词,还有更多的词有待第二批系统地考虑收集。六、在整个审定过程中,共召开了3次全体委员的审定会,10多次分组讨论会,还组织了交叉学科名词的协调会,外国数学家人名的定名协调统一会。全国名词委组织各个学科对外国人名作了统一规范译名,数学名词中一千多带有人名的词条都作了在整个自然科学和技术范围内的人名统一译名。七、我们曾先后得到台湾出版的《数学名词》(1980年版)和“统计学名词”的讨论稿。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讨论中,我们还未顾及与台湾数学名词的统一工作。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增加,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已提上日程,今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两岸数学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当今信息时代,在国际、国内科技的学术交流、文献情报检索等方面,都对科技名词规范化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七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得到数学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许多同志多次审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科学出版社的《数学百科全书》、高教出版社的数学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图法”、“汉语主题词表”、《数学学报》等编辑部同志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且给予很多帮助,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心《数学名词》工作,并对已公布的名词提出意见,有待今后修订、提高。  相似文献   

20.
质疑《“一分为二”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理世界并非总是两点的”! 甲:“一分为二”或对立的统一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但是近来有些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的问题上,有很多论断是过时了的。”在他们所列举的已过时的很多论断里,有一个就是“一分为二”,对此提出“质疑”。乙:这是很令人意想不到的“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确有一些个别的论断有过时的问题,在恩格斯有关自然哲学的著作中,由于那时的自然科学不像现在的自然科学如此发达,所以也有一些论断所依据的科学材料有过时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很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一分为二”,即对立的统一律,这怎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